湖南科技學院 曹 靜
論鋼琴演奏中的音色控制
湖南科技學院 曹 靜
優(yōu)美的音色歷來是鋼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也是衡量一名演奏者理解、表達曲目的能力及其藝術造詣的顯著標志之一。音色是為音樂作品服務的,獲取什么樣的音色,最終必須依據(jù)音樂作品的具體需要而定。觸鍵技術與踏板技術是音色控制中最關鍵的兩種手段,并且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的組合、變化,造就了音色的千變萬化。
鋼琴彈奏 觸鍵技術 踏板技術 運用
音色,又稱“音的色彩”。鋼琴演奏中的音色,是指鋼琴演奏者根據(jù)音樂作品的需要,并通過高超的彈奏技巧使鋼琴發(fā)出千變萬化的聲音,讓聽眾產生不同層次的對比感受,仿佛觀賞油畫一樣可以看見音樂作品中的不同色彩。優(yōu)美的音色歷來是鋼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也是衡量一名演奏者理解、表達曲目的能力及其藝術造詣的顯著標志之一。前蘇聯(lián)著名鋼琴家涅高茲曾指出:“當一個大鋼琴家練習技術困難的地方的時候,使我們感覺驚訝的首先不僅是他彈奏的快速、準確、力度等,而且還有他的聲音的質量?!辈⒄f:“我毫不夸張,在我授課時,四分之三的勞動花在音色的探索上?!盵1]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豐富,但正如涅高茲所說的:“聲音是鋼琴家的一種表現(xiàn)手段(就像畫家的色彩、顏色和光線一樣),它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僅僅是手段而已。”[2]也就是說,音色是為音樂作品服務的,獲取什么樣的音色,最終必須依據(jù)音樂作品的具體需要而定。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音樂作品的需要并通過演奏技術的運用來獲得音樂作品需要的音色,即音色控制。在音色控制中,觸鍵技術和踏板技術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鋼琴的音色是通過觸鍵獲得的,分別以觸鍵高度、觸鍵速度、觸鍵角度、觸鍵深度為標準,可形成為各種各樣的觸鍵技術,并因此產生不同的音色。
高指觸鍵與低指觸鍵是從觸鍵的高度來劃分的。高指觸鍵是讓手指在琴鍵的上方位置發(fā)力并敲擊琴鍵,具體又可分為“擲”和“擊”兩種觸鍵方式?!皵S”的觸鍵方式是指從指根關節(jié)或腕關節(jié)將手指甩出的觸鍵方式?!皳簟钡挠|鍵方法與“甩”大體相同,但又比“甩”在觸鍵時力度更高,表現(xiàn)力更強,并給人一種“反彈”的感覺?!八Α迸c“擊”的結合是產生于所謂“自由落鍵方式”的一種運用最多的觸鍵方式。[3]而低指觸鍵是指手指貼近或者緊貼琴鍵然后發(fā)力將琴鍵往下壓。具體又可細分為手指貼近琴鍵的觸鍵方式和貼鍵觸鍵方式,二者的區(qū)分在于下鍵發(fā)出聲音之前手指是否已貼在鍵盤上。這兩種觸鍵技術各有長短。高指觸鍵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使手指第三關節(jié)充分打開,積極運動,但片面強調高指觸鍵會造成音質粗糙、漏音之類的弊端。[4]低指觸鍵的優(yōu)點在于可加強手指對鍵盤的控制力,使彈奏更為準確、連貫,音質均勻并具有歌唱性。但低指觸鍵尤其是貼鍵彈奏是不適合于初學者的,因為這會使腕關節(jié)得不到有效、靈活的鍛煉,發(fā)力也不扎實,也難以訓練出手指的獨立性和聲音的顆粒性。只有在具備相當?shù)膹椬嗉夹g后才能強調貼鍵觸鍵技術的運用。從這兩種觸鍵技術對音色的影響來看,高指觸鍵由于在觸鍵前就已經瞬間發(fā)力,因此能促使琴槌快速敲擊琴弦,彈奏出來的聲音明亮、干脆;而低指觸鍵使得琴槌擊打琴弦的速度相對較慢,且由于低指觸鍵所使的是暗勁,因此彈奏出來的聲音也相對柔和、朦朧。運用高指觸鍵技術還是低指觸鍵技術,并不完全取決于所需要的當前音的強弱,高指觸鍵技術也能彈出弱音,低指觸鍵技術也能奏出強音,因為這還與觸鍵力度、下鍵速度等因素密切相關。例如,在以貼鍵方式進行彈奏時,如果是從p至f的漸強,那么下鍵的速度要不斷增加。同時,采用高指觸鍵還是低指觸鍵,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在講求下一個手指動作的銜接,為了便于手指在相鄰琴鍵上的快速跑動時,采用低指觸鍵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在需要強音、不苛求速度并追求具有彈性音色時,可充分考慮對高指觸鍵技術的運用。
快速觸鍵與慢速觸鍵是從觸鍵的速度[5]來劃分的??焖儆|鍵又包括快速垂直觸鍵和快速水平觸鍵。當以大臂、前臂、手腕為發(fā)力點帶動手指快速垂直觸鍵時,所產生的音色清脆、明亮,富有彈性;而快速水平觸鍵所產生的音色則顯得渾實、厚重??焖俅怪庇|鍵的適用范圍非常廣,無論是在彈奏輕快的跳音還是激烈的音程,無論是在彈奏古典主義時期典雅清晰的音樂作品還是彈奏浪漫主義時期自由奔放的音樂作品,都會運用到這種觸鍵技術。慢速觸鍵包括高抬手指的慢速垂直觸鍵和貼鍵式慢速觸鍵。慢速垂直觸鍵多用于較弱的連奏或斷奏的彈奏中,貼鍵式慢速觸鍵則多用于抒情性慢奏樂句中。對于不同風格的作品以及同一作品的不同樂句,需要采用不同的觸鍵速度。總體而言,快速觸鍵適合于彈奏活潑、歡快的音樂作品,使音色短促清晰,富有彈性;而慢速觸鍵則適合運用于對連貫性、歌唱性樂句的彈奏,其要領是把指尖準備好,手臂重量自然放下,在慢速觸鍵的同時把手腕柔和地松開。[6]慢速觸鍵多結合垂直觸鍵運用于較弱的斷奏和連奏中,音色雖然柔和微弱但音色并不分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多采用這種方法。
垂直觸鍵和水平觸鍵是從觸鍵的角度來劃分的。垂直觸鍵是指彈奏時指尖與琴鍵之間保持90度的垂直角度。垂直觸鍵時,指尖離琴鍵的距離最短,發(fā)力迅速直接,觸鍵所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明亮、顆粒性強,因此適合于在彈奏強奏和弦或快速音型時運用。水平觸鍵是通過指端肉或指腹觸鍵,對著琴鍵斜向發(fā)力,具體可表現(xiàn)為勾、抓、摸、抹等不同的彈奏方法。由于這些方法造成手指與琴鍵形成小的角度,相對于指尖垂直觸鍵而言,減慢了琴鍵下沉的速度,且由于是指端肉或指腹觸鍵,在琴鍵承受重力時有一個緩沖作用,在同樣的力度下,琴鍵所發(fā)出的聲音要相對柔和,因此適合于在彈奏小于ppp的弱音或慢速音型時運用。對于不同時期、風格的音樂作品,要側重不同的觸鍵方式。例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結構嚴謹,追求音色的清澈明晰、纖細敏感、顆粒性強,因此,在彈奏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時,要側重對垂直觸鍵方式的運用,以指尖觸鍵為主,觸鍵要迅速,動作幅度要小,這樣才能使音色富有彈性、顆粒性、歌唱性。但在彈奏印象主義時期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音樂作品時,則要盡量避免用指尖垂直下鍵,而要側重用指端肉或指腹觸鍵,斜向發(fā)力,并以掌、腕、肘、臂、肩等部位加以協(xié)調、配合,方能呈現(xiàn)作品所追求的朦朧、柔美的音色。
深觸鍵和淺觸鍵是以手指擊鍵時琴鍵下沉的深度為標準劃分的。深觸鍵是指將琴鍵彈到底的觸鍵技術。各手指將琴鍵輕松地一擊到底,這是鋼琴彈奏者的基本功。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手腕發(fā)力、手臂發(fā)力,還是全身發(fā)力,除手指必須具有堅實的支撐力之外,手腕、手臂、全身應處于放松狀態(tài),也就是說,這些部位即使在發(fā)力時也必須同時保持放松,如此才能使得手腕、手臂乃至全身的自然力量能夠完全放松地集中于手指,并最終通過指尖送到琴鍵上,而不要增加其他外來的壓力。否則在快奏時會使聲音不連貫。淺觸鍵包括所有不將琴鍵一擊到底的觸鍵技術。相對于深觸鍵而言,淺觸鍵更難把握。觸鍵淺并不意味著沒有力量的集中點,而是要根據(jù)需要找到每個音的最佳發(fā)音點,也就是所謂的彈鋼琴要“彈到點”。并且,采用淺觸鍵方式所彈奏出來的音,不僅要具備“柔”、“弱”的特點,而且還要“透”。在對不同音樂作品的彈奏中,對觸鍵深度的把握對于音色的控制非常重要。例如,在彈奏巴洛克時期音樂大師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時,要獲得清澈明晰而均勻的音色,就需要以手指觸鍵,幅度小,而且快速地把琴鍵擊下2/3或3/4的深度,盡量不要運用深觸鍵技術。而在彈奏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大師肖邦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樂章時,則觸鍵要深,而且下鍵要慢,才能獲得柔和、悠遠、具有歌唱性的音色。
要實現(xiàn)音色控制并獲得完美的音色,除了掌握高超的觸鍵技術外,踏板技術的合理運用也必不可少。踏板技術復雜而細致,可根據(jù)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例如,根據(jù)踩下踏板的深淺,可將踏板技術大致分為全踏板技術、1/4踏板技術、1/2踏板技術、3/4踏板技術。根據(jù)踩下和抬起踏板的速度不同,踏板技術大體可分為快快踩下而慢慢抬起,慢慢踩下而快快抬起,快快踩下快快抬起,慢慢踩下慢慢抬起等四種情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為出現(xiàn)需要的某些特殊音色而使用的特殊踏板技術,如節(jié)奏踏板技術、切分踏板技術、抖動踏板技術、手指踏板技術等。要達到對音色的控制,必須根據(jù)不同時期、風格的音樂作品采取不同的踏板技術。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結構嚴謹,追求音色的清澈明晰、纖細敏感,顆粒性、歌唱性強。巴洛克時期音樂作品的代表,首推巴赫的復調音樂。在演奏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時,是否運用踏板技術,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認為,巴赫的作品是為當時所使用的古鋼琴與羽管鍵琴所寫,而古鋼琴并沒有踏板,巴赫的原譜也沒有踏板標記,為了忠實于巴赫的音樂作品,在演奏時不應使用踏板,以保持其作品清晰、均勻的音色。這值得商榷。雖然當時的古鋼琴與羽管鍵琴沒有踏板,但琴弦的振動比現(xiàn)代鋼琴踩了延音踏板還長,其音色也并不單調。因此,用現(xiàn)代鋼琴演奏巴赫的音樂作品時,根據(jù)不同作品的需要適當運用踏板,是有必要的。例如,在演奏巴赫的《c小調幻想曲》時,在節(jié)奏特性強的明亮、有力段落中,可借助制音踏板的輕微觸碰,來加重短裝飾音,或通過制音踏板的適當運用,達到無縫的連奏;在演奏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時,在必要處可用制音踏板來表現(xiàn)管風琴的宏偉效果,還可在重拍重音上以及一些要強調、突出和漸強處略加踏板。對于巴赫的音樂作品,適用踏板要非常謹慎,踏板不能踩得太深,否則會產生太強的泛音;踏扳也不能踩得太長,否則難以保持音色的清澈明晰。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總體來說結構嚴謹并富有表現(xiàn)力,對音色的要求,對踏扳的運用,會因作品而異。以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為例。莫扎特早期的音樂作品是打算在古鋼琴、羽管鍵琴上演奏的,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沒有關于踏板運用的標記,因此,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時應否使用踏板存在爭論。筆者認為,莫扎特的音樂多贊美人性、追求光明,其音樂基調歡樂、明朗,需要清脆、明快、透明、純凈的音色。演奏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盡可能用手指完成所有奏法,但是,有時為了音色的需要也不妨少量增加些踏板,例如在長音時踩踏板以潤色,但踏板不要踩得太深。相對而言,貝多芬則從不回避自己對踏板運用的喜愛,并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對踏板運用進行了詳細注明。貝多芬也因此被評價為是“要求踏板的使用達到可以感覺到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7]在演奏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時,踏板得到更多的運用,為了使音響更豐富飽滿,為了增強力度對比,為了產生一個復合的聲音,為了增強樂句的連貫性,為了改進連奏,為了保持均勻的漸強或漸弱等,甚至為了獲得空谷回聲似的混雜不清的音色效果(如《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宣敘調”部分第143小節(jié)起和第153小節(jié)起),都需要使用踏板。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大多熱情澎湃,需要渾厚有力的音色,這要求在演奏時根據(jù)作品的需要運用不同的踏板技術。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注重濃重、豐富的色彩,強調全面、總體上的聲音“涂色”。[8]為了獲得這種濃而不艷、麗而不俗的音色效果,踏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為例。肖邦被認為是使用踏板的真正先驅者。在肖邦的鋼琴作品中,制音踏板得到廣泛使用,而肖邦作品對具有歌唱性、抒情性音色的追求,使得延音踏板也得到了重視。此外,肖邦還將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用,往往會在一瞬間從制音踏板轉到弱音踏板,特別是在不諧和的音高變化處,如《a小調瑪祖卡》,Op 17(No.4)第8小節(jié);《升c小調波蘭舞曲》,Op 26(No.1)第二部分第9小節(jié)等,這種踏扳技術往往能使樂句中的高潮點有一個明顯的音色變化。在彈奏肖邦的音樂作品時,要根據(jù)不同作品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踏板技術。例如,在演奏《g小調夜曲》Op 37(No.1)時需要采用連音踏板法,踏板經常在拍子后面換;在演奏《f小調幻想曲》,Op 49時需要采用抖動踏板法;在演奏《f小調協(xié)奏曲》時需要采用半踏板。即便是同一部作品,為了獲得理想的音色效果,也要根據(jù)需要運用踏扳。李斯特也注重踏板對音色的作用,相對于肖邦音樂作品歌唱性的音色而言,李斯特音樂作品的音色則顯得更為復雜多變,在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時,必須把握各種踏扳技術以獲得所需要的聲音效果。例如,為使和聲有一個豐富的融合,需要充分運用制音踏板;為了能達到那種交響樂般的音響效果,長踏板的使用必不可少;還必須使用半踏板、1/3踏板、抖動踏板等技術。
印象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追求對印象與色彩的體現(xiàn)。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色彩大師”的德彪西。德彪西的音樂作品追求音色的朦朧、柔美、富有詩情畫意。雖然我們很少在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見到踏板標記,但其實德彪西的作品對踏板技術的要求十分考究,對踏板抬起、放下的輕重緩急都有很高的要求。對于德彪西的音樂作品,如果曲譜上有踏板標注,必須嚴格按照標注去做;而如果沒有踏板標注,有時也應該根據(jù)旋律靈活地運用踏板。德彪西的音樂作品講求對淺踏板的使用,并需要經常根據(jù)低音、和聲、節(jié)奏換踏板,以表現(xiàn)作品柔美的意境。例如,在演奏德彪西《格拉那達之夜》時,踏板要采用半踩方式,并不斷迅速變換,方能體現(xiàn)夜色的朦朧意境。
觸鍵技術與踏板技術是音色控制中最關鍵的兩種手段,并且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的組合、變化,造就了音色的千變萬化。熟練運用這些技術以求達到音樂作品需要的音色,是演奏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
湖南省教育廳藝術類一般項目(編號:10C0735)。
注釋
[1] [蘇] 亨利?古斯塔沃維奇?涅高茲著,汪啟璋、吳佩華譯:《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年版,第66頁。
[2][蘇] 亨利?古斯塔沃維奇?涅高茲著,汪啟璋、吳佩華譯:《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年版,第79頁。
[3][德]卡爾?萊默爾、瓦爾特?吉澤金著,姜丹譯.現(xiàn)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98-99.
[4]陳放.鋼琴觸鍵技術對鋼琴音色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75.
[5]觸鍵速度即手指從接觸琴鍵到彈到音點的時間。
[6]孫培聰.淺析鋼琴彈奏的音色控制問題[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1):121.
[7][美]約瑟夫?班諾維茨著,朱雅芬譯:《鋼琴踏板法指導》,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頁。
[8][俄]根納季?齊平著,董茉莉、焦東建譯:《演奏者與技術》,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頁。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4.040
曹靜(1981-),女,漢族,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音樂系講師,首都師范大學鋼琴碩士,研究方向:鋼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