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尾云,林麗芳,王曉麗
(1.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09年中國茶園面積186.6萬hm2,占全世界茶園面積的60%,居世界第一;茶葉產量134萬噸,占全世界茶葉總量的34%,居世界第一;出口茶葉30.3萬噸,金額7.05億美元,占世界茶葉貿易量的18%,居世界第一;茶葉消費超過80萬噸,居世界第一。福建氣候宜人,地形復雜,降雨充沛,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區(qū)。福建省茶業(yè)正從茶業(yè)大省向茶業(yè)強省邁進,并創(chuàng)下了六個全國第一:茶葉產量占全國20%,位居全國第一;茶類之齊全為全國第一;烏龍茶產量、產值、出口創(chuàng)匯全國第一;茶葉單產全國第一;國家級、省級茶樹品種,無性系茶樹良種率全國第一;對臺茶業(yè)合作與交流全國第一[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之一,福建作為中國最大、茶類品種最多的產茶省份,尤其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qū)戰(zhàn)略得到國務院批準,福建省茶產業(yè)也迎來了快速發(fā)展良機,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出口數量和金額屢屢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在增加茶農收入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作用。面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茶葉市場,研究福建省綠茶出口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探討促進福建省綠茶出口的對策有著重要意義。
綠茶是中國最早生產的茶類,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tǒng)計資料,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大茶葉生產國,兩國的茶葉總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總產量的一半。印度是紅茶主要生產和出口貿易國,中國是世界綠茶生產最多的國家。2008年中國出口綠茶22.3萬噸,出口額4.8億美元占到了世界綠茶貿易量的80%,奠定了綠茶出口的主導地位[2],綠茶銷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市場。
從表1可以看出,2009年中國綠茶出口的數量是其他出口茶葉數量總和的3倍之多,綠茶的出口市場非常廣闊;綠茶的貿易金額是其他茶葉貿易金額總和的2.91倍;綠茶的平均單價遠不及普洱茶和花茶的平均單價,但也超過紅茶1606美元/噸的平均單價。這說明了綠茶在茶葉出口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表1 2009年中國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普洱茶出口數據
福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北有山脈阻擋寒風,東南又有海風調節(jié),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是中國的主要茶產區(qū)之一,其中安溪、福安、福鼎、建甌和建陽是福建省5大主要產茶基地縣。近些年福建的茶葉產量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但是隨著2006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福建省對日的茶葉出口受到嚴重挫折,在2007年對日本出口由降轉升[3]。2007年福建省出口茶葉17832噸,價值5164.4萬美元,數量同比增長2.5%,金額同比上升6.5%。2008年福建茶葉出口量約23萬噸,對日本出口茶葉10083噸,增幅由上年同期下降2.1%轉為增長6.1%,占同期福建省茶葉出口總量的56.5%。同期,對香港、東盟、歐盟分別出口3841噸、1077噸、795噸,分別增長6.1%、2.2%和2.2%;對美國出口756噸,下降16.9%。對上述五個市場出口量合計占同期福建省茶葉出口總量92.8%[4]。
福建綠茶主要出口西非、日本、歐美等。2007年福建茶葉產量為22.39萬噸,福建茶葉出口總量17832噸,綠茶占福建茶葉出口總量10.56%,綠茶出口金額772萬美元,占福建茶葉出口金額14.96%;2008年福建茶葉產量為24.73萬噸,出口總量23168噸,綠茶占福建茶葉出口總量的17.86%,綠茶出口金額1567萬美元,占福建茶葉出口金額29.67%。福建綠茶出口量有明顯的上升,出口金額也大幅度增加。
由于歐盟、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對茶葉制定苛刻的檢驗標準,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式來提高茶葉進口的門檻,福建綠茶出口不免也受到較大的影響。日本于2009年5月起實施新的食品衛(wèi)生法,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約144種,對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全部按“一律標準”,大大增加了綠茶農藥被檢出的概率。
福建省綠茶品牌經營近幾年雖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是享譽國際市場的知名品牌則寥寥無幾。一直以來,福建茶產業(yè)的特點是企業(yè)的規(guī)模小,投入資金少,組織化程度不高,以及生產設備落后,加工技術水平低,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品牌意識缺乏。大部分茶葉生產企業(yè)并沒有自己的茶葉種植基地,茶葉原料來源分散,導致企業(yè)無法對出口產品原料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監(jiān)控。此外,福建省綠茶市場不夠規(guī)范,品牌評選工作處于無序狀態(tài),加之國際品牌的沖擊,使得福建綠茶品牌國際化發(fā)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5]。而且福建省出口的綠茶多數為初級加工產品,僅充當國外品牌的加工原料,真正作為成品到消費者手中的消費品的比例極低。
福建的綠茶大多種在高山上,施肥、澆灌、修剪、耕翻、采摘以手工操作為主,勞動強度高,勞動投入較多。茶園的機械化程度較低與勞動成本提高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此外,近幾年原料成本大幅度上漲,導致茶葉出口成本高漲,嚴重影響了福建綠茶出口價格上的競爭力[6]。另外,一方面相對于發(fā)達國家農業(yè)補貼較高的情況,中國農業(yè)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偏低,造成農業(yè)基礎投入和茶園建造資金的缺乏,另一方面相比于斯里蘭卡等低稅賦的產茶國,我國對茶企征收稅費偏高,影響福建綠茶的市場競爭力[7]。
茶園水土流失嚴重,施肥不足。茶農大多施肥為速效氮肥,少量復合肥,農家肥和商品有機肥很少施用,造成土壤養(yǎng)分比例失調和酸化,茶葉香低味淡[8];綠茶種植分散經營,沒有形成規(guī)模生產,無法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科學使用農藥,衛(wèi)生質量控制難度大;初制廠、精制廠設備簡陋,管理不規(guī)范、衛(wèi)生條件較差,造成非茶類夾雜物,如泥沙,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福建綠茶質量,從而降低綠茶自身的品質。對福建綠茶出口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匯率升值造成出口產品價格的非主動性提升,對出口國家產品出口有不利影響。人民幣升值提高企業(yè)的生產成本和勞動成本,如福建綠茶出口企業(yè)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外幣結算的企業(yè),其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9]。人民幣匯率的持續(xù)上升,造成福建綠茶對外成交價格不斷提升,從而引起茶葉出口量的萎縮。
建設生態(tài)種植茶園,優(yōu)化茶葉生長環(huán)境。根據福建山地和丘陵茶園為主的特點,建設生態(tài)茶園,需要采取以下五個措施:一是為防護茶園不受自然災害的破壞,特別是災害性干寒風和大風侵襲,應選擇同時種植一些與茶樹無共生病蟲的樹木如楠木、酸棗等茶園防護林帶和隔離帶。二是沿著茶園主干道、旁道或者茶園周圍渠道種植茶園行道樹。三是通過合理間作以降低光照強度,調節(jié)茶園溫度和濕度,促進新梢生長,增加茶樹有效內含物含量,提高茶鮮葉的質量。四是在梯壁上或茶岸上種植護壁植物,增強梯壁牢固性,來減輕雨季雨水沖擊導致水土流失,提高茶園保水、保肥效果。五是加強茶園蓄水、排水系統(tǒng)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在茶園周圍挖蓄水池,提高茶園抗旱保水能力;同時應注意建設“S”型茶園道路,而不是上下直線建道路。
選擇一批優(yōu)質的遠離工業(yè)區(qū)、城鎮(zhèn)、交通干道,且土壤理化性狀較好,四周植物豐富的茶園建立無公害標準茶園示范基地,適時在全省總結推廣?;氐纳a者、經營者應具有良好的教育和生產管理水平。通過“茶農看、指導茶農種、幫助茶農管”等各種演示形式,帶動和輻射全省范圍內無公害茶園基地的建設和發(fā)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和農藥殘留量,提高茶葉的質量。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在福建主要產茶區(qū),建立不同層次和種類的無公害茶葉適宜區(qū)域,規(guī)范化的建設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生產低農藥殘留茶葉。選擇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的茶園建立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的生產綠色食品茶葉和有機茶,量力而行[10]。
政府要在政策、資金上扶持龍頭企業(yè)建立生產基地和技術改造,科技立項上鼓勵出口企業(y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及時向企業(yè)提供茶葉進口國政策、法規(guī)變化及市場動態(tài),檢驗檢疫部門積極參與工作,要運用風險分析手段,積極與茶葉進口國談判,合理合法地設置或者抵御以食品安全性為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維護茶葉企業(yè)的合法權益。加強政銀企合作,完善銀企項目對接機制。各級農辦每年都要組織篩選若干茶葉龍頭企業(yè)建設項目統(tǒng)一向有關銀行金融機構推薦,各銀行金融業(yè)機構將推薦的項目優(yōu)先納入貸款營銷范圍,優(yōu)先予以調查評估、優(yōu)先予以信貸支持,并給予適當的利率優(yōu)惠,各級財政對龍頭企業(yè)建設性項目貸款給予一定額度的貼息扶持。擴大茶葉龍頭企業(yè)有效擔保物范圍,依法開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抵押貸款和應收賬款、倉單、可轉讓股權、專利權、注冊商標專用權等權利質押貸款。
改進茶葉加工工藝和包裝設計,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習俗的茶葉消費習慣。目前福建省綠茶出口多是中低檔產品,作為生產飲料的原材料,技術含量低。通過出口茶葉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fā)展名優(yōu)茶,開發(fā)和推廣名優(yōu)茶機械化生產技術,促進名優(yōu)茶生產機械化,降低高檔綠茶的生產成本,提高高檔綠茶的質量及科技含量,以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同時改變傳統(tǒng)的熱水沖泡方式,加強速溶茶系列產品:粉茶、固體飲料、液態(tài)罐(瓶)裝飲料、茶食、茶點的開發(fā),加大力度對綠茶中功能性成分的開發(fā)和利用,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各種需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福建省出口綠茶的總體數量多,但品牌知名度低,產品能夠進入高檔商場參與國際競爭的則很少,多數產品僅作為國外品牌茶葉的加工原料。因此加強綠茶品牌建設尤為重要。然而,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關部門、行業(yè)組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參與,改變目前品牌雜、亂、多的現象,加大對重點綠茶知名品牌的扶持力度。作為茶葉企業(yè)應明確品牌定位,建立健全名牌營銷渠道和網絡,大力發(fā)展名牌專營商[11]。
品牌建設要以文化來帶動品牌市場,打造國際知名品牌。茶葉企業(yè)可以利用茶葉優(yōu)異的品質風格、保健功能和豐富的人文背景,培育茶葉產業(yè)特色的品牌文化,增強品牌形象的感召力。安溪鐵觀音能發(fā)展至今,其在文化宣傳上下了大工夫。大力宣傳綠茶文化,對綠茶品牌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還可以通過構建旅游產業(yè)鏈,來加強茶葉文化的建設。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茶葉文化和旅游產業(yè)相結合對茶文化和茶品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扶持龍頭企業(yè),在龍頭企業(yè)的輻射帶動下,推進標準化生產,引導茶農生產經營觀念的轉變。推行茶葉基地建設,基地規(guī)模發(fā)展遵循“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規(guī)范實施”的原則,因地制宜,推行“公司+基地”等模式,帶動周邊農戶發(fā)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增強茶企行業(yè)和加工者的自律意識,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水平和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將福建省綠茶高檔茶葉打入國際市場。采用多種形式把分散的茶農組織起來,同時通過建立示范片帶動散戶,逐步轉變成緊密型的生產基地。對那些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輻射帶動能力較強、集產供銷為一體的區(qū)域性茶葉龍頭企業(yè)應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充分發(fā)揮龍頭企業(yè)示范帶動、規(guī)模生產、產業(yè)化經營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要作用。鼓勵茶葉龍頭企業(yè)等從茶農手中轉包茶園進行統(tǒng)一管理,保證茶葉整個種植、生產過程的品質,實行茶園管理、茶葉加工、茶葉出口一體化,政府部門應參照國際茶葉質量標準,盡快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茶葉衛(wèi)生與質量標準,有效應用于茶葉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茶葉標準化生產水平,增強福建綠茶的國際競爭力。此外,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支持,通過研究開發(fā)茶葉檢測新技術降低茶葉檢測成本,引進相關檢測技術、設備和人才。通過對茶葉種植、加工以及出口全過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推進標準化生產,保證茶葉品質。
茶葉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減輕對茶葉主要進口國家的市場依賴,從而能夠減少主要的貿易國出臺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所造成的損失,降低對整個出口市場的影響,達到穩(wěn)定和擴大茶葉出口的目的[12]。從近幾年福建茶葉的出口來看,福建茶葉出口主要以日本、東盟、歐盟為主,茶葉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福建茶葉出口50%以上到日本,日本也是福建綠茶的主要出口國,而蒸青綠茶約占對日出口綠茶的90%,這使得福建綠茶出口過分依賴日本市場[13]。茶葉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為此福建必須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的海外市場。
要加強對茶葉進口大國如美國、俄羅斯的市場研究,出口適合這些國家消費偏好的茶葉,擴大海外市場占有率。茶葉科研單位和加工企業(yè),應從方便化、功能化、工程化、專用化等方面加強茶葉飲品的研發(fā),順應國際消費方式的變化趨勢、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擴大茶葉的消費群體。天福茗茶是業(yè)內走多元化經營比較早的企業(yè),其茶食茶點的知名度并不亞于茶。通過研究和開發(fā)新的綠茶附屬品,讓出口市場和出口產品種類進一步多元化,降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產品過于單一的風險。
福建與臺灣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產茶條件,決定了閩臺茶業(yè)具有展開合作與交流的廣闊空間。近年來,隨著臺灣生產茶葉的成本不斷增加,茶葉產業(yè)急需由島內向島外轉移,距離臺灣最近的福建就成為了臺商投資茶業(yè)的首選地。福建全省已有眾多臺資企業(yè)投資茶業(yè),臺資的涌入不僅為福建茶葉的發(fā)展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通過兩岸優(yōu)良種質、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實現兩岸茶葉自然資源、茶葉生產要素、茶葉市場的優(yōu)勢互補,而且臺灣茶企業(yè)在深加工技術、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優(yōu)勢,這對福建省綠茶提升附加值,打造自有品牌將具有借鑒作用。加強海峽兩岸茶葉的交流合作,對振興福建綠茶,推進海西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出口企業(yè)一是利用金融手段應對人民幣升值風險,遠期結售匯可預先鎖定匯率,以鎖定的成本來規(guī)避人民幣升值對其主營業(yè)務帶來的風險,可以大大減少匯率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二是利用財務手段應對人民幣升值風險,要靈活選擇貨幣結算方式,我國出口企業(yè)長期以來習慣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在美元持續(xù)走軟、人民幣升值趨勢依然存在的情況下,若企業(yè)不改變原有結算方式,將承擔更多的匯兌風險;三是利用經營性手段應對人民幣升值風險,金融手段與財務手段雖然相對簡單,但只能作為暫時規(guī)避外匯風險的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風險隱患,茶企業(yè)要維持業(yè)務穩(wěn)定,實現長遠發(fā)展,必須采用一定的金融措施和經營性的調整手段,調整和升級產品結構,走品牌化、差異化道路[14]。
[1]佚名 .福建省茶產業(yè)發(fā)展綜述 [EB/OL].食品商務網,(2008-01-03)[2010-03-11].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259460.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9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分析報告[R].2009.
[3]周萍 .綠色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影響 [J].現代企業(yè)文化,2010(20):179-181.
[4]佚名 .福建綠茶優(yōu)良率產量均名列前茅 [EB/OL].(2010-01-09)[2010-03-11].http://www.ynxycc.com/newList.asp?ClassID=19.
[5]徐桂鵬,章曉靜 .福建茶葉出口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研究[J].茶葉科學技術,2007(4):14-15.
[6]魯成銀 .實施品牌營銷,推進茶產業(yè)升級發(fā)展 [J].中國茶業(yè),2010(6):4-6.
[7]孫威江 .福建茶葉外銷狀況、存在問題及對策 [J].中國茶葉加工,2002(4):10-13.
[8]莊嘉昌 .福建茶葉出口競爭力分析 [J].海峽科學,2010(2):27-30.
[9]許輝 .浙江省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對外貿易,2010(19):78-79.
[10]鄭龍章,張春霞 .提高福建茶葉質量對策研究 [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108-111.
[11]劉黎,張錫友,胡春學,等 .中國綠茶國際市場分析及提升綠茶產業(yè)的對策 [J].蠶桑茶葉通訊,2010(4):21-23.
[12]吳其勉 .福建茶葉出口遭遇技術性壁壘的原因及對策 [J].中國集體經濟,2010(2):33-35.
[13]蔣穎 .轉變營銷觀念,鞏固日本市場——談福建茶葉對日本的出口 [J].福建茶葉,2006(2):35-36.
[14]唐世焱 .出口企業(yè)如何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 [J].中國檢驗檢疫,2010(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