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 張海英 趙桂琴 郭建國 郭滿庫 胡凱軍 賀春貴
作者簡介: 劉永剛(1972-),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nóng)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E-mail:liuyg1972@yahoo.com.cn賀春貴為通訊作者。
摘要: 應用內(nèi)吸性強的殺蟲劑吡蟲啉和噻蟲嗪種衣劑對燕麥進行種子包衣處理,研究了在田間自然條件下種衣劑對燕麥出苗、生長的影響及防病蟲效果和增產(chǎn)效應。結果表明,2種種衣劑高劑量下對燕麥出苗和生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防治效果最佳,增產(chǎn)效果顯著,使用時應嚴格控制包衣劑量,建議每公斤種子4 mL,高劑量6 mL時適當增加播種量。通過種子包衣技術防治蚜蟲和紅葉病是提高燕麥單產(chǎn)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 種子包衣;燕麥;蚜蟲;紅葉?。怀雒?;防效;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 51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500(2011)03-0060-04
吡蟲啉和噻蟲嗪為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明顯內(nèi)吸傳導性,可選擇性抑制昆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煙酸乙酰膽堿酯酶受體,進而阻斷昆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正常傳導,對刺吸式口器蚜蟲、葉蟬和飛虱等害蟲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效、低毒、安全和持效期長的特點,是取代那些對哺乳動物毒性高、有殘留和環(huán)境問題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有機氯類殺蟲劑的較好品種,是近年來新農(nóng)藥創(chuàng)制領域研究的熱點[1,2]。燕麥(Avena sativa)是禾本科燕麥屬植物,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我國栽培的燕麥以裸粒型為主,常稱裸燕麥[3]。我國是裸燕麥的發(fā)源、馴化和傳統(tǒng)產(chǎn)地,年播種面積66.7萬hm2,產(chǎn)量85萬t,現(xiàn)已成為我國第5大糧食作物[4]。裸燕麥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而且種植燕麥還可退耕還林還草、修復生態(tài)[5]。蚜蟲及其所傳播的大麥黃矮病毒導致的紅葉病是燕麥生產(chǎn)中最為嚴重的病蟲害,是裸燕麥產(chǎn)量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其流行主要取決于苗期蚜蟲發(fā)生數(shù)量,近幾年該病間歇流行,個別年份造成很大損
失。對于紅葉病的防治首先就是要選育抗蚜品種,其次就是化學防治。燕麥一般在瘠薄、偏遠的地區(qū)種植,常規(guī)的藥劑噴霧不僅費時費工,而且成本也較高,很難推廣應用。種子包衣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新的種子處理技術,在小麥、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飛播牧草等上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防治病蟲害效果顯著,而且省時省工,與其他施藥技術相比污染相對較小,對環(huán)境安全,而且易于操作[6]。本研究對自主研發(fā)的種衣劑在燕麥上進行了田間試驗,探討在田間自然條件下種衣劑對燕麥出苗和生長的影響、防病蟲效果和增產(chǎn)效應,為種衣劑在燕麥上的應用提供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燕麥品種:裸燕麥(白燕4號)。
供試種衣劑:20%吡蟲啉懸浮劑(自研,吡蟲啉原藥由石家莊志誠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噻蟲嗪懸浮劑(自研,噻蟲嗪原藥由南京盼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在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谷試驗站,于2009年3月27日播種。肥水及田間管理與當?shù)卮筇镆恢?。試驗設7個處理,分別為:L1 20%吡蟲啉SC 2 mL/kg種子;L2 20%吡蟲啉SC 4 mL/kg種子;L3 20%吡蟲啉SC 6 mL/kg種子;L4 20%噻蟲嗪SC 2 mL/kg種子;L5 20%噻蟲嗪SC 4 mL/kg種子;L6、20%噻蟲嗪SC 6 mL/kg種子;CK未使用藥劑,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1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為了準確統(tǒng)計出苗率,試驗地旁設定量播種試驗:開溝行播,每處理重復3次,每行100粒,隨機排列。
1.3 調查方法
1.3.1 出苗及生長調查 播種后記載出苗期, 待苗齊后統(tǒng)計出苗率,每行取10株測量株高,觀察生長勢、整齊度。
1.3.2 防治效果和測產(chǎn) 蚜蟲:分別于燕麥拔節(jié)期和揚花期,每小區(qū)“Z”字型5點取樣,每點固定20株,調查每株燕麥上的蚜量,統(tǒng)計結果計算防效。
紅葉?。涸谘帑湽酀{期調查,每小區(qū)隨機3點取樣,每點調查10株,調查各處理的病情級數(shù),統(tǒng)計結果,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燕麥紅葉病成株期病害分級標準參照小麥黃矮病成株期病害分級標準[7] 。收獲時每小區(qū)單收單打, 對各處理進行產(chǎn)量比較。
燕麥紅葉病成株期病害分級標準:0級:所有葉片無黃化;
1級:部分葉片尖端黃化;
2級:旗葉下1~2片葉葉尖黃化;
3級:旗葉黃化面積占旗葉總面積的1/2以下,其他葉片黃化面積占總葉面積1/2以下;
4級:旗葉黃化面積占旗葉總面積的1/2以上,其他葉片黃化面積占總葉面積1/2以上;
5級:幾乎所有葉片完全黃化,植物矮化顯著,穗變小甚至不抽穗。
2 結果與分析
2.1種子包衣處理對燕麥出苗及生長的影響
吡蟲啉和噻蟲嗪不同劑量包衣燕麥種子后,對燕麥出苗和生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表1)。從出苗率來看,除L4的出苗率高出CK 6.57%,其余處理的株高都比CK有所降低;從株高上來看,除處理L2和L3較CK分別低1.10%和6.59%,處理L1、L4、 L5、L6的株高都較CK分別高出1.10%、13.19%、17.58%和15.38%;每個處理的出苗時間也有差異,處理L5、L6的出苗時間與CK相同,而處理L4比CK提前了1 d,處理L1、L2、L3均遲于對照。由此可以得知,兩種種衣劑對出苗和生長的影響程度有隨劑量加大而明顯的趨勢,燕麥對吡蟲啉較為敏感,在低劑量下較為安全;而噻蟲嗪從株高上來看有明顯的刺激生長的作用,但在高劑量下出苗率降低較為明顯,因此,中高劑量包衣相對較為安全。
表1 種子包衣處理后對燕麥出苗及株高的影響
Table 1 The effect of seeds coating on germination and height of oats
注:+表示比對照增加或出苗提前,-表示比對照減少或出苗推遲
2.2 種子包衣處理對燕麥蚜蟲的防治和增產(chǎn)效果
燕麥拔節(jié)期調查結果表明(表2),不同處理對燕麥蚜蟲的防效在72.22%~83.87%,中高劑量的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揚花期調查結果顯示,不同處理種子包衣后對燕麥蚜蟲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為L3>L2>L6>L5>L4>L1,其中,L3、L2、L6和L54個處理的防效均大于50%,L3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以達到58.09%。同一藥劑的不同濃度對麥蚜的防效存在差異,中高劑量種子包衣處理后對麥蚜的防效較好,低劑量的防效較差;不同藥劑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性,20%吡蟲啉懸浮劑的中高劑量對麥蚜的防效均優(yōu)于20%噻蟲嗪懸浮劑的中高劑量。
燕麥灌漿期對紅葉病的病情調查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種子包衣后對燕麥紅葉病的防效在35.31%~62.38%,經(jīng)方差分析表明,處理L3與其他5個不同處理的防效間存在顯著差異,防治效果相對最好,達到62.38%,而其他5個不同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測產(chǎn)結果顯示,2種種衣劑包衣燕麥的增產(chǎn)效果明顯,在供試劑量下,有隨劑量加大而提高產(chǎn)量的趨勢,從藥劑來看,噻蟲嗪種衣劑的增產(chǎn)效果比吡蟲啉明顯,高劑量下可達到73.43%,這可能與該種衣劑刺激生長的作用有一定關系。
表2 種子包衣處理對燕麥蚜蟲和紅葉病的防效及增產(chǎn)效果
Table 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ed coating formulation on controlling aphid and red leaf virus disease
注:1拔節(jié)期調查;2揚花期調查;同列數(shù)據(jù)后的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3 討論與結論
麥蚜不僅是麥田的重要害蟲之一,而且也是病毒的傳播者。燕麥紅葉病的傳毒蚜蟲就有麥二叉蚜、禾谷縊管蚜、麥長管蚜、麥無網(wǎng)長管蚜、玉米縊管蚜等[8]。這些蚜蟲以持久性方式傳毒,使病癥的出現(xiàn)存在一段時間的潛育期。目前,對燕麥紅葉病還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育種上,由于缺乏免疫抗源,培育免疫品種相當困難。生產(chǎn)上除選用高水平耐性品種外,就是要適期播種[9],而在蚜蟲發(fā)生盛期,大多數(shù)還得使用化學農(nóng)藥進行噴霧防治,以減少蚜蟲數(shù)量,達到減輕紅葉病的發(fā)生程度。已有研究認為,化學殺蟲劑在防治蟲害的同時能導致次要害蟲的暴發(fā)及害蟲抗藥性的增加,同時又有可能毀滅天敵和其他有益的或非靶標物種[10],為了緩解這一矛盾,也有研究將高效低毒的吡蟲啉作為生產(chǎn)中噴霧防治蚜蟲的首選農(nóng)藥[11,12],但是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農(nóng)用化學藥劑的施用方式也由葉面施用轉移到了種子處理上。種子包衣不僅可以提高出芽率,促進齊苗、全苗,調控作物生長,而且藥劑有效期長,可以防治病蟲害,提高產(chǎn)量,減輕環(huán)境污染,保護天敵,提高農(nóng)業(yè)效益。其用途廣泛,優(yōu)點多,已研究報道的含有效成份吡蟲啉的種衣劑已用在部分糧食及蔬菜上,用于防治葉蟬、粉虱、飛虱、蚜蟲等多種害蟲[13]。此次試驗中將吡蟲啉及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用于裸燕麥,隨著供試劑量的加大,對出苗和生長的影響程度也相應增大,總體表現(xiàn)為燕麥對吡蟲啉較為敏感,而噻蟲嗪則有明顯的刺激生長的作用。從防治效果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劑量效應”,即用藥量越大,防效越好,持效期也較長。2種藥劑的中高劑量對燕麥出苗和生長相對安全,在此前提下,也能夠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產(chǎn)效果。因此,筆者建議在利用這兩種種衣劑防治燕麥蚜蟲和紅葉病時,應嚴格控制包衣劑量,2種種衣劑以4 mL/kg為宜,高劑量使用時,適當增加播種量可以保證田間基本苗數(shù)的前提下來提高防治效果。同時,試驗結果表明,燕麥具有較高的增產(chǎn)潛力,通過種子包衣技術防治蚜蟲和紅葉病是提高燕麥單產(chǎn)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須志平. 新煙堿類殺蟲劑在作物保護方面的應用[J]. 世界農(nóng)藥,2009,31(1):18-21.
[2] 邵旭升,田忠貞,李忠,等. 新煙堿類殺蟲劑及稠環(huán)固定的順式衍生物研究進展[J]. 農(nóng)藥學學報,2008,10(2):117-126.
[3] 李潤枝,陳晨,張培培,等. 我國燕麥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17):44-45.
[4] 任長忠,胡新中,郭來春,等. 國內(nèi)外燕麥產(chǎn)業(yè)技術發(fā)展情況報告[J]. 世界農(nóng)業(yè),2009(9):62-64.
[5] 王顯萍,馬曉崗,任有成. 青海省裸燕麥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作物雜志,2005(2):51-52.
[6] 劉永剛,呂和平,杜蕙,等. 種衣劑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前景[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1999(10):6-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NY/T 1443.6-2007)[S]//小麥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第6部分小麥抗黃矮病評價技術規(guī)范.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8]
王亞南,周錕,王錫鋒,等. 大麥黃矮病毒-GAV在燕麥植株體內(nèi)運動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09,39(3):249-253.
[9] 郭忠賢,劉英,王秀琴,等. 燕麥紅葉病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1998(5):18-19.
[10] 余月書,薛珊,王芳,等. 農(nóng)藥誘導害蟲再猖獗的研究[J]. 昆蟲知識, 2008,45(1):15-20.
[11] 夏玉榮,封超年,王正貴,等.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蚜蟲防治技術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09,29(3):543-547.
[12] 王繼軍. 小麥蚜蟲無害化防治藥劑的田間藥效試驗[J]. 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08(6):56-58.
[13] 鄭永權,董豐收,陶華為,等. 兩種吡蟲啉種衣劑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殘留動態(tài)研究[J].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4,23(1):177-180.
Effects of seed-coating with aphids controlling reagent on growth and yield of Avena sativa
LIU Yong-gang1,2,ZHANG Hai-ying2,ZHAO Gui-qin1,GUO Jian-guo2,GUO Man-ku2,HU Kai-jun1 ,HE Chun-gui1
(1.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Lanzhou 730070,China; 2. Insi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Aphid and red leaf disease are most important pests and disease of oats.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two insecticides and seed-coating on seedling growth,aphids control and yield of oat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certain degree inhibition in high-dose,but control effect and increased yield effect were satisfied.The seeding rate should be increased when high-dose was applied (6 ml).Seed-coating technique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oat yield and controll aphids and red leaf virus disease.
Key words:oat;seed coating;aphids;red leaf virus;seedling;control efficiency;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