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昊 王文紅
聊城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金屬DNA納米線的制作方法
劉 昊 王文紅
聊城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DNA分子的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使得DNA具有熱力學上的穩(wěn)定性、線性的分子結構及機械性等特征,是作為制備金屬納米線的理想模板。通過以DNA為模板形成金屬納米線,提高了DNA導電性,使得DNA分子作為納米導線構筑納米器件成為可能,在構筑生物納米器件的領域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DNA;金屬納米線;自組裝
DNA分子的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使得DNA具有熱力學上的穩(wěn)定性、線性的分子結構及機械性等特征,是作為制備金屬納米線的理想模板,在納米器件制備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有人提出了以DNA為模板的方法,在DNA周圍包裹金屬顆粒制備金屬納米線,從而有效改善了DNA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大大提高了DNA的導電性和熱穩(wěn)定性。實驗中常用的Au、Ag、Cu、Ni、Pd、Pt、Co等金屬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光學、電學和磁學方面的特性而成為制備金屬納米線的首選材料。研究表明,以DNA為模板制備金屬納米線是一種簡便、高效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為自下而上制備納米器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來講,制備金屬納米線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沉積法、光誘導法、電化學沉積法及化學還原法等幾種方法,而各種方法之間又相互交叉滲透。一般來說,以DNA為模板制備金屬納米線是基于以下三個步驟:首先,DNA分子活化。將金屬離子與DNA結合,帶正電的金屬離子在靜電作用下與DNA上帶負電的磷酸基團相互吸引,金屬離子沿DNA骨架吸附在DNA上,實現了DNA的金屬化,該過程又叫DNA的活化過程,該過程在整個制備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DNA的活化程度決定了DNA上的金屬覆蓋程度以及產生的納米線的結構。第二步,還原。還原過程是將DNA上的金屬離子還原成粒子,被還原的金屬粒子作為晶種吸附在DNA骨架上。通常用的還原劑有二甲基硼烷、抗壞血酸、對苯二酚以及硼氫化鈉等,此外,也用光照法還原金屬粒子。最后,金屬粒子團簇生長。還原劑和被還原的金屬晶種在進一步還原過程中起到自動催化還原作用,被還原的金屬粒子沿晶種生長,最后成膜覆蓋在DNA周圍[1]。
由于實驗方法不同、實驗條件不同、實驗過程不同,得到的金屬納米線的結構、形狀也不同。本文將分別對上述幾種方法及其研究結果作一系統(tǒng)介紹。
所謂直接沉積法就是將金屬粒子直接沉積在已經固定好的DNA模板上的方法。
2008年Ge Ban[2]等人直接將銀顆粒滴在固定好的DNA上,發(fā)現DNA對銀納米顆粒的大小及溶膠濃度均有選擇性,且DNA分子上顆粒排列不緊密,分析原因:首先,APS處理的云母表面本身帶有微弱的正電,帶正電的銀顆粒受到表面斥力作用而遠離DNA模板,同時,DNA并非逐點與云母吸附,未吸附的部分帶有負電荷與銀顆粒相互吸引,當引力大于斥力時銀顆粒才能固定在DNA上。
2009年Jingling Lu[3]等人利用紫外光照射Ag+-DNA得到Ag納米線。其實驗過程是:先將Ag+與DNA在室溫下混合2小時,然后再將活化后的DNA固定在云母上,最后用紫外光照射。吸附在DNA上的Ag+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被還原,被還原的銀粒子作為“晶種”吸附在DNA骨架上,于是就形成銀納米線,如圖2所示。實驗同時發(fā)現通過控制照射時間和DNA濃度就可以控制納米線的結構和形狀。當照射時間太短時,DNA上的被還原的銀顆粒太少,以至于不能形成連續(xù)的納米線,如果照射時間太長,DNA上被還原的顆粒太多,以至于形成的納米線不規(guī)整,如圖2a所示。DNA濃度對納米線結構也有很大影響,溶液中的DNA過多,DNA上吸附的金屬離子相對不足,不能形成連續(xù)的MDNA,經過光照形成的納米線也不連續(xù),相反,如果溶液中DNA相對較少,DNA上吸附的金屬離子相對較多,光照時被還原的銀顆粒沿DNA徑向生長,形成的納米線直徑較大,且多有樹杈,由圖2b知。
電化學還原法是一種通過在溶液中加電勢還原DNA分子表面吸附的金屬離子從而制備金屬納米線的方法。
2007年Shiqiang Cui等人利用電化學方法還原吸附在DNA上的Ag+而得到不同結構的連續(xù)的銀納米線[4]。其實驗過程是:首先將DNA固定在金電極上,然后將金電極浸在2mMol/L的硝酸銀溶液中,活化DNA,待活化過程結束后給溶液加電勢,電解還原吸附在DNA上的Ag+,形成直徑50nm長6μm的銀納米線,如圖3所示。實驗同時發(fā)現影響納米線結構和形狀的幾個因素:電解勢、DNA濃度、硝酸銀濃度、活化時間和電解時間。在沒有DNA的情況下銀顆粒堆積在電極表面而不能得到納米線,活化時間越長,DNA上吸附的Ag+越多,還原后得到的納米線越連續(xù),否則DNA上吸附的Ag+越少,銀顆粒間空隙越大,得到的納米線越不連續(xù)。電解時間越長還原得到的銀顆粒越多,DNA上沉積的顆粒越多,得到的納米線直徑越大,納米線上“樹枝”也越多。硝酸銀濃度越大,活化過程中DNA上吸附的Ag+越多,還原后得到的納米線直徑也越大。
化學還原法制備金屬納米線是通過還原劑將吸附在DNA上的金屬離子還原成金屬粒子,被還原的金屬粒子沿DNA骨架吸附在DNA上形成金屬納米線。通常情況下,還原劑主要采用二甲基硼烷、對苯二酚以及硼氫化鈉等。
2008年Qun Gu等利用化學還原法以DNA為模板在溶液得到直徑約70nm的Co-Pd-DNA核殼納米線[5],如圖4所示。其實驗過程是:首先將Na2PdCl4與DNA混合一夜,活化DNA,得到Pd2+-DNA,然后向活化的DNA中添加還原劑DMAB和CoCl2,還原劑將Pd2+還原成Pd顆粒,Pd粒子作為“晶種”在靜電作用下沿DNA骨架吸附在DNA上,形成Pd-DNA納米線。溶液中的還原劑對Co2+不起還原作用,Co2+只有在Pd粒子的催化還原作用下被還原成Co粒子,被還原的Co粒子只能在Pd粒子上沉積,于是得到Co-Pd-DNA納米線。
長期以來,由于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常規(guī)的集成電路已經不能滿足需要,DNA的獨特的雙螺旋結構和自組裝特性為微納米電子器件的制作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空間。DNA本身的弱導電性決定了不能直接將DNA應用于微電路中,必須進行處理,本文介紹了幾種金屬DNA納米線的制備方法,在其外包裹一層金屬膜形成金屬納米線,可以大大提高DNA的導電能力。這將為DNA在納米領域的應用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
[1] Richer J.Metallization of DNA.Physical E,2003,16(2):157-173.
[2] Ge Ban,Ruixin Dong,Ke Li,et al.Preparation of DNA Silver Nanowire and Its Raman Spectra[J].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9,29(2):402-405.
[3] Jingling Lu,Liangbao Yang,et al.DNA-templated photo-induced silver nanowires:Fabri cation and use in detec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J].Biophysical Chemistry,2009,145:91- 97.
[4] Shiqiang Cui,Yuchun Liu,Zhousheng Yang,etal.Construction of silver nanowires on DNA template by a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J].Mater and Design,2007,28:722-725.
[5] Q.Gu,D.T,et al.Palladium nanoparticle-controlled growth of magnetic coba-lt nanowi res on DNA templates[J].Mater Lett,2008,01(131):1-4.
DNA-Templated Nanowire Fabrication
LIU Hao, WANG Wen-honng
School of Physic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ao 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DNA molecules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ood thermal stability, linear geometry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rigid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ideal templates for nanowire fabrication. Fabricate nanowires with DNA as templates can improve the DNA conductivity, which provides a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nano-devices by metalized DNA molecules and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onstructing bio-nano devices.
DNA; Metallic nanowires;Self-assembly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10
劉昊,1982年生,聊城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