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萍,趙子龍,張瑾瑾
(1.太原科技大學,太原 030024;2.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金屬橡膠減振器是一種典型的非線性隔振器,具有明顯的滯遲效應,恢復力與元件的變形歷史有關(guān),這種強非線性阻尼性能一直是非線性理論領(lǐng)域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國內(nèi)外學者對金屬橡膠的阻尼特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4],目前還沒有比較完善的模型。通過實驗可以有效獲得特定金屬橡膠構(gòu)件的阻尼耗散特性,但不具有通用性;在滯遲振動系統(tǒng)的運動微分方程中單純采用數(shù)學模型,不能夠揭示相應的干摩擦元件的物理行為。因此,探索描述系統(tǒng)滯遲回線的新方法,提高建模精度,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利用金屬橡膠減振器的懸臂梁模型,推導出恢復力與變形的關(guān)系,對相對密度不同的環(huán)形金屬橡膠減振器,運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值模擬,解析得到的與數(shù)值模擬得到的滯遲回線進行比較,驗證了理論推導得到的解析表達式是正確的。
金屬橡膠的力學模型采用懸臂梁桿系模型[4],如圖1所示。空載時各托架間的間隙相等,加載狀態(tài)下外載荷作用到第一個托架上,托架由上而下挨個接觸,隨著參與接觸托架數(shù)目的增加,桿系整體剛度表現(xiàn)出非線性增大的趨勢。
圖1 金屬橡膠懸臂梁桿系模型Fig.1 Cantilever beam trussing model of MR
桿系變形時作如下假設(shè):
①元件為只承受彎曲變形的等直梁;
②能量靠元件在接觸處的相互移動來耗散;
③元件間的接觸力以正壓力和摩擦力形式出現(xiàn);
④接觸表面的摩擦力由庫侖定律確定T=fP.
金屬橡膠減振器可看作是由彼此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桿系形成的結(jié)構(gòu)阻尼系統(tǒng)。
第一加載階段,模型如圖2所示,從第一個元件受力P的作用,到與第二個元件接觸前,第一個梁的撓度與P的關(guān)系為:
其中:h為托架高度,y為托架1和托架2之間的最大間隙,EJ為梁的抗彎剛度。
圖2 單個元件的橫向彎曲Fig.2 Single component bending
同理可得出第i個元件的撓度與P的關(guān)系為:
卸載過程中,托架作為整體組合梁,如圖3所示。
圖3 橫截面切應力計算圖Fig.3 Shear stress on cross section
任一橫截面上作用的切應力為:
距中性層為y處以下部分切應力合力為:
第一卸載階段,從n個托架全部接觸到與第n個托架分離。假設(shè)組合梁由n個托架構(gòu)成,如圖4所示。
圖4 桿系卸載計算圖Fig.4 Unloading diagram of trussing
卸載過程中各托架受壓縮載荷和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方向與加載過程相反,卸載開始時,第n個梁的撓度為:
同理,第n-i+1個梁的撓度與P的關(guān)系為:
假設(shè)金屬橡膠試件由邊長為dz的正方體單元構(gòu)成,則試件可分為n層,每層單元體相互串聯(lián),n=每層由m個單元體組成,各單元體相互并聯(lián),m=HMR為金屬橡膠試件高度,SMR為金屬橡膠的成型受壓面積。
金屬橡膠試件的總體位移:
彈性恢復力關(guān)系為:
ΔHe為單元體在受壓方向的位移;Fe為單元體的彈性恢復力。
表1 試件的懸臂梁模型尺寸參數(shù)Tab.1 Sizes parameters of cantilever trussing model
試件相對密度在0.2~0.4之間變化時其彈性性能比較穩(wěn)定,其性能最可靠,隨著載荷的繼續(xù)增大不可恢復變形急劇增加[5]。假定發(fā)生最大變形時所有線匝都參與接觸滑移,空載時每個單元體包括線匝數(shù)目ne等于每組懸臂梁的個數(shù),ne=
其中,ds為金屬橡膠試件的絲線直徑為金屬橡膠試件空載時的相對密度。
對金屬絲直徑ds為0.1 mm,螺旋匝線中徑dz為1 mm的三種相對密度的環(huán)形金屬橡膠減振器進行有限元分析。試件外形尺寸均為Φ32×20×6,相對密度分別為 0.3,0.25,0.2.取受載上限為最大有效彈性變形值,其相對密度為0.4,懸臂梁的長度取l=2.9 mm.,其他參數(shù)如表 1[6]所示。
為控制模型變形范圍,在模型最下邊的托架下方y(tǒng)0處添加一個托架固定,設(shè)定邊界條件:
①選用面面接觸類型,在相鄰的兩托架間定義接觸對;
②在懸臂梁根部和另加托架各自由度施加固定約束。
利用所給單元體,對相對密度分別為0.2、0.25、0.3的試件的加載和卸載過程分別進行數(shù)值模擬。
將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單元體在受壓方向的位移ΔHe和Fe彈性恢復力代入式(3)和式(4)求得變形量ΔH和載荷F,利用最小二乘擬合得到相對密度為0.2,0.25,0.3 的金屬橡膠試件的滯遲回線,再分別對相對密度分別為 0.2、0.25、0.3 的試件利用式(1)和式(2)得到各階段的恢復力和受壓方向的位移,代入式(3)和式(4)求得變形量ΔH和載荷F,獲得加、卸載過程三種相對密度金屬橡膠試件的滯遲回線,與數(shù)值模擬結(jié)果相比較。比較結(jié)果如圖5-圖7所示。
圖5 金屬橡膠滯遲回線的比較=0.2)Fig.5 MR comparison of hysteretic loop=0.2)
圖6 金屬橡膠滯遲回線的比較(=0.25)Fig.6 MR comparison of hysteretic loop=0.25)
圖7 金屬橡膠滯遲回線的比較=0.3)Fig.7 MR comparison of hysteretic loop=0.3)
從圖5-圖7中可以看到,理論計算和數(shù)值模擬兩者得到的金屬橡膠試件的滯遲回線特性基本一致,說明本文采用的理論模型得出的計算結(jié)果是正確的。同時可以看到=0.2時,金屬橡膠的耗能特性最大,且其剛度最小,軟特性階段最寬。
通過對滯遲回線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jié)論:
(1)金屬橡膠的滯遲回線特性理論計算和數(shù)值模擬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采用的理論模型得到的計算公式是正確的。
(2)金屬橡膠的成型相對密度越小耗能特性越大。
(3)金屬橡膠材料的相對密度越小,其剛度越小,軟特性階段越寬,與文獻[7]的實驗結(jié)果相符。
[1]鄧劍波.懸臂梁根部金屬橡膠減振器阻尼性能的實驗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1998,13(4):406-408.
[2]郭寶亭,朱梓根,崔榮繁,等.金屬橡膠材料的理論模型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2004,19(3):314-319.
[3]姜洪源,夏宇宏,敖宏瑞.金屬橡膠構(gòu)件的性能分析與實驗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1,12(11):294-297.
[4](俄)切戈達耶夫.金屬橡膠構(gòu)件的設(shè)計[M].李中郢,譯.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0.
[5]Чeroдаeв Д E,Myлюκии O H,Kолыгин E B.Kонстpyиpoванниe poōoчнних oprанов мшин иoóopyдованиия и3 ynpyгonopиcтoгo матepиала мp[M].Cамаpа:Cамаpcкий rocyдаpcтвeнный аэpoкоcмичecкий yнивecтитeт,1994.
[6]李明森,張文群,吳新躍.金屬橡膠的懸臂梁桿系模型及有限元分析[J].機械與設(shè)計,2008,10:15-18.
[7]陳艷秋,郭寶亭,朱梓銀.金屬橡膠減振墊剛度特性及本構(gòu)關(guān)系研究[J].航空動力學報,2002,17(4):4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