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川端康成的“完美”之死
⊙鄒文[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川端康成是歷史上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人。如此功名顯赫,成就斐然的川端康成為何選擇令世人費解的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通過對川端康成的人生和作品分析,推斷或許是因為川端康成親歷了太多常人的死亡,深感死亡的恐懼與丑陋,為了永遠留給世人一個美好的形象和神秘的色彩,才在他人生的巔峰之時,做出了讓世人惋惜、疑惑而又好奇的抉擇。
“完美”之死孤寂的情愫虛無的“完美”生命的永恒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68年憑借《雪國》《千只鶴》及《古都》等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人(見《諾貝爾文學獎金獲獎作家作品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16日在日本古都鐮倉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
事業(yè)登峰造極,已是功成名就的川端康成為什么自殺呢?令人匪夷所思。由此而來,關(guān)于川端康成自殺之因的猜測林林總總,紛至沓來,而且讓川端康成的自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是因為孤獨而消極厭世,抑或因為疾病困擾而痛苦不堪?這些問題的答案應(yīng)該都不是肯定的,追求“完美”的個性,才是川端康成走向生命永恒“完美”的動力。
川端康成幼小就親歷了太多親人的死亡。川端康成剛滿2歲父親即病故,3歲時母親也離開人世,8歲時祖母病故,后來被寄養(yǎng)在姨媽家,在他12歲時姐姐也因病死去,16歲時祖父又病逝,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撫養(yǎng)。這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使淪為孤兒的川端康成感到生命脆弱與孤獨,內(nèi)心長久的抑郁、痛苦、悲哀,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他自己稱之為“孤兒的根性”,也使他對死亡產(chǎn)生了恐懼甚至丑陋的感覺。川端康成的帶有半自傳性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對一位中風老人的著力描述深刻表明了這種感覺。《伊豆的舞女》的主人翁“我”是一位孤兒出身的大學預(yù)科生,帶著憂郁的心情,獨身去伊豆旅行,途中遇到大雨淋濕了衣服,茶館的老婆子讓“我”去一個房間把衣服烤烤干??墒恰拔艺驹陂T檻邊躊躇了。爐旁盤腿坐著一個渾身青腫、像淹死鬼似的老頭子,他的眼睛連眼珠子都發(fā)黃,像是爛了的樣子。他憂郁地朝我這邊望。他身邊舊信和紙袋堆積如山。簡直可以說他是埋在這些破爛紙頭里。我目睹這山中怪物,呆呆地站在那里,怎么也不能想這就是個活人。……這老爺子多年害了中風癥,全身不遂。大堆的紙是各地治療中風癥的來信,還有從各地購來的中風癥藥品的紙袋,凡是老爺子從走過山頂?shù)穆萌寺爜淼?,或是在報紙廣告上看到的,他一次也不漏過,向全國各地打聽中風癥的療法,購求出售的藥品……”(《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學全集·第5卷》)《伊豆的舞女》中,“我”的湯島之旅的描寫其實就是川端康成人生之旅的寫照。
川端康成經(jīng)歷親人們的死亡后對死亡一直有著潛意識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懼。但也在死亡的恐怖中萌生出強烈生存的希冀和無數(shù)美好的遐想。又如《伊豆的舞女》中還多次描述藝人們談?wù)摗奥猛旧纤廊サ膵雰骸钡那樾?,特別是這幾段描述:“他們有談起了旅途上死去的嬰兒,據(jù)說,那個孩子生下來像水一樣透明,連哭的力氣都沒有,可是還活了一個星期?!薄鞍。铝脸鰜砝病魈斓较绿?,可真高興啊,給小孩做斷七,讓媽媽給我買一把梳子,然后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哩。你帶我去看電影好吧?”“我逐漸了解到,他們旅途中的心境并不像我最初想象得那么艱難困苦,而是帶有田野氣息的悠閑自得?!保ā兑炼沟奈枧罚墩押臀膶W全集·第5卷》)“我”看出藝人們并沒有因孩子的夭折而失去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先前籠罩著心靈的“死亡”的陰霾也煙消云散了,于是“我”也忘了痛苦與艱辛的處境,甚至對死亡也變得坦然了。小說中的“我”的生死觀的矛盾、變化,就是川端康成自我的心靈歷程的藝術(shù)再現(xiàn)。由此可見,川端康成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生命的力量的渴求,對病態(tài)身體的丑陋的反感,其實是一種略帶偏執(zhí)的唯美生性的表露。亦由此姑且推測:川端康成選擇“自殺”,是不想讓自己給世人留下那種病死后“丑陋”的形象,是想留下“死”之神秘讓世人不斷地去探索、想象。也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川端康成“孤兒傷感稟性和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創(chuàng)造理想與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學特征和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
好強,是川端康成與生俱來的特性。川端康成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大阪府立茨木中學,并在所有考生中,成績位列榜首。也許是天資聰穎鑄就了他好強的性格,因此,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孤寂悲哀情結(jié),不僅沒使生性好強的川端康成意志消沉下去,而且對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川端康成的身世十分孤獨、痛苦。所以,感傷與悲哀的調(diào)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與憂郁的心緒渴望幾乎貫穿著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成為了他的作品的基調(diào)。川端康成本人也說:“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睆拇ǘ丝党傻脑S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這點。然而,正是孤兒的遭遇,孤寂的情愫,為川端康成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作源泉。16歲時,川端康成預(yù)感祖父將不久于人世,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下來。于是,他寫了洋溢著冷酷現(xiàn)實而又充滿了詩情的《十六歲日記》,開始了他痛苦的現(xiàn)實的寫生。中學四年級川端康成就發(fā)表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就開始給一些有名的雜志寫小品和小說。大學期間,川端康成因《招魂節(jié)一景》,受到當時日本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名字出現(xiàn)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他大學時就已正式登上了文壇。以后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留下了不少如《伊豆的舞女》般的名篇佳作,特別是憑借《雪國》《古都》《千只鶴》《山之音》等獲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在自身孤寂、悲哀的生活時空中,源源不斷地釀造出了人們世世代代享受不盡的文學甘醇。
川端康成文學成就卓著,當時可謂無與倫比,自然還會導(dǎo)致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但無論何人不會因“孤獨”隨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有著美好追求和豐富想象力的川端康成,更不會做出因孤獨而放棄自己生命的舉動。有專家對川端康成的作品做過這樣精辟的評論:“川端康成的創(chuàng)作動力主要是來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讓讀者在這種痛苦的氣氛中窒息,而是讓理想的光彩照耀讀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边@無疑也是對川端康成的人生的總結(jié)。
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既氣勢恢弘,又虛無縹緲。川端康成獲諾獎作品《雪國》中的環(huán)境及人物描寫,就是他這種人生觀的最好的寫照——開始,“在鏡子的底面,傍晚的景色變動著,也就是鏡面和它映現(xiàn)的景物像雙重電影畫面似的流動著。上場的人物和背景是什么關(guān)系也沒有的,而且人物在變幻無常的透明中,背景在朦朧流動的薄暮中,兩者融合在一起,描繪出并非這個世界的象征世界。”這里,川端康成在暗示讀者:小說中上場的人物和背景并非寫實,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虛無。接下來,在遙遠的雪國溫泉,駒子虛幻的美麗的愛情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婀娜的駒子,一個愛讀小說的,寫了數(shù)十個本子日記的少女,一個對著空曠的山谷寂寞地練習三弦的藝妓,一個為治療恩人家少爺而自愿賣身為妓的女子,一個愛上有婦之夫的顧客的情人……她的被漂白的肌膚仿佛伸手可及,這可及的還包括她每一次醉酒后的遠望的瘋狂,以及她對人生無比靜默的順從。當她的情人島村說她記日記“完全是一種徒勞”,她“滿不在乎地朗聲回答:‘是啊!’”小說寫到這里,“雪夜的寧靜沁人肺腑”,這時她對人生充滿豪情。然而駒子的話又使我們對已確信的這種豪情產(chǎn)生懷疑,她說:“不論什么都不加隱瞞地如實記載下來,連自己讀起來都覺得難為情哩?!笔堑模@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徒勞。而她生活的其他部分呢?她對于三弦的執(zhí)著,雖有一些閑寂清雅,但仍難逃用“這種孤獨驅(qū)散了哀愁”之嫌;她對于愛情的渴求,則更是虛空。島村第一次來雪國覺得她“非常潔凈”,而第二次到來覺得她豐滿了一些,有了一些藝妓的風姿。島村在駒子身體驗到了“肉”,但并沒有求到“靈”。所以當葉子要島村好好待駒子時,島村說“‘我能怎么辦呢?’島村聽到駒子碰上空虛著墻的回響。忽然之間,心里一片死寂,仿佛聽得到寂寂雪聲,這是被姑娘感應(yīng)到了”。把駒子推到更加虛空的境界。
“駒子”即使是作為藝妓化名也是蘊含著虛無觀念的,據(jù)川端康成說,駒子之名取意于中國古代蠶馬神話。蠶有作繭自縛的象喻,蠶馬的神話則暗示徒勞的空乏,川端康成連“駒子”作為名字也徹底虛無掉了。相對而言,駒子對應(yīng)于島村現(xiàn)世的,官能的、肉體的一面;葉子則對立于島村傳統(tǒng)的、詩意的、精神的一面。川端康成也說自己在寫作中駒子確有原型,而葉子則是他“虛構(gòu)出來的”。她一出場就以“優(yōu)美而近于愁凄”的聲音給人帶來聽覺上的美感與聯(lián)想,又置身于車窗的映襯下,從一個別臻的視點顯示出一種“無法形容的美”。美麗、純潔、善良,纖毫不染人世污濁。她對弟弟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對行男耐心的侍奉,天天憑吊行男的執(zhí)著、忠貞,都是她純真品格的具體化。然而葉子的奇異魅力與不可逼視的光芒卻使島村“燃起了對駒子的依戀”。而葉子正是島村愛上駒子后的一個替代,是作者崇奉的理想女性和生理性傾向錯位的化身。葉子的形象是美麗的虛無。所以在小說結(jié)尾島村山重水復(fù)困境之時,作者安排了一場意外的火災(zāi),葉子在大火中喪生,島村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悲痛,相反卻從葉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華而心靈的徹悟。他感到葉子的死如銀河一般壯麗,這不過是她“內(nèi)在生命在變形”,葉子會因“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在圣潔的火海中,葉子超越了駒子“有些事拼命想也想不通”的層面,超越了肉體。當駒子把葉子抱在胸前,“她因抱著她的犧牲或是對她的懲戒”時,駒子與葉同時毀失,所以小說到此戛然而止,諸般形象都消隱于主觀悲痛心徹的虛無感之中。隨著賞析者漸次精湛的剖析,小說中的島村就不由自主地演變成現(xiàn)實中清晰可鑒的川端康成了。“鏡子”里外變化的世界,就是川端康成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世界的描摹,“島村”所面對和想象中的“駒子”與“葉子”,就是川端康成現(xiàn)實生活與精神追求的寄托。
也許,就是因為現(xiàn)實的殘酷與美好理想的巨大反差,加上川端康成孤寂的幼年和其一脈相承的物哀思想,以及“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等一些日式佛教的思想的影響。所以,川端康成在獲諾獎后,帶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色彩和諾獎的光環(huán),毅然走向了他所追求的、永恒的、完美的,虛無縹緲的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富有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同其筆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輕婦女——《伊豆的舞女》中的純情舞女熏子、《雪國》中婀娜的名妓駒子及美麗、純潔、善良,纖毫不染人世污濁的葉子——一樣,具有很強的個性魅力,這又同他的唯美主義傾向和執(zhí)著地追求所謂“日本的美”有著難以割裂的聯(lián)系。
川端康成親歷了死亡的恐懼和痛苦,但對生存有著美好的詮釋和希冀;即便深感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不幸,精神世界里總洋溢著激情與壯美。他畢生遨游在文海之中,馳騁在創(chuàng)作天地,把精神的追求寫進作品,把美好的希望灑向讀者的心田。有文對川端康成《雪國》做了這樣的評述:川端康成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yōu)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tài)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的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chuàng)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如,“列車行駛在皚皚雪原,夜幕開始降落,然而尚未將雪原全部覆蓋起來,大地還留在一片模糊的白色中。坐在火車上前往雪國去會駒子的島村,正從車窗欣賞這蘊含這一種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張同這襯景非常調(diào)和的影影綽綽的面孔和一雙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無上的美感。島村仿佛被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頓感心曠神怡”。令“島村”所陶醉的情景,應(yīng)是川端康成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島村”對美景的神往與陶醉,正是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美好追求的描述。由此,川端康成被稱為“在探索美的漫長道路上的先驅(qū)與大師”。
當然,一個作家,既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即便是唯美主義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夢囈。很多時候,由于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又會以丑為美——比如對性的渲染,特別是對淫亂頹靡的賣淫生活的贊美,帶有濃烈的頹廢的色彩。不管哪種形式的“美”的追求,在日本當時現(xiàn)實生活都不盡如人意,加之日本古老佛典思想的影響,川端康成對美的追求由執(zhí)著直向“虛無”。因此,他獲得至高無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后,以往追求諾獎時的一種神秘的美好的感覺逐漸淡然乃至消失了,這是其一;其二,害怕未來的落寂:有言道“物極必反”,輝煌之后必定漸入闌珊直至偃息。對于年已七旬的川端康成來說,獲諾獎意味著他人生事業(yè)的巔峰時刻,隨后的生活事業(yè)很難有更高的突破,甚至會每況愈下,這對生性孤僻好強,視“美”勝過生命且?guī)さ拇ǘ丝党蓙碚f是不可容忍的,加之深受日本古典社會風氣“死不可恥,死是光榮的”等虛無的“武士道”精神的滲透與熏陶。所以,追求完美的川端康成,想以夢幻般的“死”將他的人生定格在完美之巔,留下永傳千古的著作,也留下他“死”之謎讓世人一代代思忖探討因而更具一種神秘之美,讓他的名字成為不朽。
川端康成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見《諾貝爾文學獎金獲獎作家作品選》,浙江人民出版社)卓有成就的川端康成的“自殺”與常人的各種消極怠世的自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的“自殺”,既具有超越常人的勇氣和灑脫,又蘊含有一種追求“不朽精神”的信念,且籠罩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色彩。而川端康成的勇氣和信念,又完全來自于至上無比的“唯美”生性,以及日本的古典社會風氣所滲透的思想的熏陶。因此,川端康成的自殺,于他而言,可謂“完美”之死。
[1]信德.諾貝爾文學獎金獲獎作家作品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井上靖等.昭和文學全集(第5卷)[M].東京:小學館(間本),1986.
[3]楊曾文.佛教的起源[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
[4]陳希我.川端康成的“佛界”與“魔界”[J].名作欣賞,2009:(03).
作者:鄒文,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日本語言文學。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