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耀輝,鐘 燕,劉康香,康如彤,游 誠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所,湖南 長沙 410081)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嬰幼兒期的、嚴重的廣泛發(fā)育障礙,以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刻板重復行為等Kanner三聯(lián)征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確[1]。近年來發(fā)病呈上升趨勢,但是,目前的誤診率較高,影響了患兒的治療。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確診且進行長期治療的孤獨癥患兒共有94例,其中45例曾經(jīng)在外院誤診,誤診率高達47.87%,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降低誤診率,現(xiàn)報告如下:
收集我科室2007年1月~2010年12月進行治療的94例孤獨癥患者做為研究對象,其中45例病例曾經(jīng)誤診,誤診率高達47.87%,誤診病歷中,男 37例,女 8例,男:女=4.63:1,年齡最小 2歲 1月,最大6歲10月,平均3歲10月。
臨床表現(xiàn)多樣,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及刻板單調等行為異常,詳見如下:
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fā)育遲緩29例,語言退縮11例,完全無語言能力5例;模仿、重復語言31例,自發(fā)性亂語、哭鬧、怪叫36例,對他人的要求毫無反應35例,代詞錯用34例,不會與人交談32例,語調低、語速過快或過慢22例,語言少、用手勢來替代12例。
社會交往障礙:缺乏對眼凝視41例,缺乏伙伴關系38例,不會找他人尋求安慰35例,不會與人共亨情趣35例,缺乏社交和情緒反應34例,對呼喚他們名字無反應32例,不親近父母32例,以沖動行為表達交往15例。
行為問題:刻板重復行為36例,生活不能自理35例,傷害自己或他人、攻擊性行為33例,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20例,過分依戀某種物品15例,對聲音過度敏感12例,沖動、不怕危險11例,特別多動6例,喜歡傻笑5例,睡眠差6例,堅持吃有限的幾種食5例,喜歡弄出噪音5例。
嚴格按照ICD-10標準[2-3]:①起病于30月以前,②存在嚴重的社會交往障礙,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重復刻板單調的動作或行為。③排除其他的疾?。喝鏡ett綜合癥、多發(fā)性抽動癥、嬰兒癡呆、選擇性緘默癥、兒童抑郁癥等。
45例誤診病例中誤診為表達性語言障礙24例,占所有誤診疾病的53.33%,誤診為精神發(fā)育遲滯13例,占28.89%,兩者合計達誤診疾病的82.22%,說明這兩種疾病是孤獨癥診斷過程中最易混淆的,應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誤診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6例,占誤診疾病的13.33%,誤診為精神分裂癥1例,占2.22%,誤診為阿斯伯格綜合征1例,占2.22%。誤診情況及構成比見表1。
表1 誤診疾病及構成比
兒童孤獨癥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中最為多見的一種亞型,它涉及語言、認知、社會交往能力等多種基本心理發(fā)育,是起病于嬰幼兒期嚴重的慢性神經(jīng)精神障礙。男孩發(fā)病多于女孩,病因至今不明,近年來研究大多指向基因異常,某些目前未知的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起著重要作用[4]。研究顯示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來自美國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美國的發(fā)病率已達1%[5]。目前尚無特殊治療藥物,藥物主要用于控制某些癥狀,便于特殊訓練和行為矯治的實施。特殊教育是治療孤獨癥患兒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目的是教會患兒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行為治療的目的在于減少病態(tài)行為,增加社會化行為。孤獨癥大多預后較差,會嚴重影響患兒成年后的自立,2/3的孤獨癥患者在成年后無法融入社會中過一般正常人的生活[6],一般治療越早、療程越長,效果越好。2-3歲是兒童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孤獨癥兒童教育訓練的最佳時期,延遲就診,直接影響了訓練效果及預后。年齡越小,訓練時間越長越密集,效果越好[7]。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嬰幼兒孤獨癥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多數(shù)患兒在2歲以內起病,癥狀多不明顯,很多家長未引起重視,部分家長只發(fā)現(xiàn)語言問題,就診時只強調語言問題,而忽略其他情況,同時,該病表現(xiàn)形式復雜多樣,多數(shù)兒科醫(y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且就診時對患兒病情觀察時間有限,往往易被家長的主訴誤導,如語言落后、多動等,而忽略了社交障礙及刻板行為方面的異常,因此,極易誤診,使患兒錯過了最佳的訓練時機,影響預后。
年齡較小的嬰兒常誤診為表達性語言障礙,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說話延遲,語言表達能力欠佳,鑒別要點為該病患兒的語言感受力及非語言智力正常,對社交有興趣,與人能進行正常的交往,而且有較好的非語言交流,例如:可利用手勢及軀體語言進行交流,本組患兒中24例曾經(jīng)診斷為表達性語言障礙,占誤診疾病的53.33%,是本組患者中最易誤診的疾病,但經(jīng)仔細詢問及觀察發(fā)現(xiàn)患兒語言的感受能力較正常兒童差,手勢交流差,非言語的溝通姿勢也缺乏,極少采用恰當?shù)淖藙莼蜃龀鍪謩菀哉f明自己的問題[8]。基本上所有的患兒都缺乏眼神交流,不會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受到傷害時,不會尋求安撫,不表現(xiàn)分離焦慮及陌生人焦慮等等,均有明顯的交往障礙及刻板單調動作而確診。
目前認為兒童孤獨癥有3/4的患兒智商在精神發(fā)育遲緩的范圍[9],這類患兒易誤診為精神發(fā)育遲滯,精神發(fā)育遲滯的患兒在各方面的發(fā)展均比同齡兒童遲緩,與智商成正比,但他們對社會交往有興趣,但較同齡兒笨拙、幼稚,語言發(fā)育延遲但無質的損害。本組病例中13例誤診為精神發(fā)育遲滯,占誤診疾病的28.89%,但仔細詢問及觀察,發(fā)現(xiàn)小兒都有語言障礙、社會交往顯著障礙及刻板行為而確診,其中3例在數(shù)字計算反而強于一般兒童。
部分孤獨癥患兒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易誤診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但該癥患兒以活動過度、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沖動、學習困難為特征,無語言表達及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智商多正常,本組病例中6例誤診為多動癥,其中2例IQ<70分,仔細觀察詢問,均有典型的孤獨癥行為而確診。
本組誤診為精神分裂癥1例,兩種疾病均具有缺乏眼神交流、興趣范圍狹小等特征,但孤獨癥多數(shù)在2-3歲以內起病,而精神分裂癥5歲前起病罕見,起病之前發(fā)育正常,孤獨癥某些行為類似精神分裂癥,但是不存在妄想和幻聽,也可以鑒別。
誤診為阿斯伯格綜合征1例,該癥也是一種以社會交往困難、局限而異常的興趣行為模式為特征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性障礙,區(qū)別在于,孤獨癥患兒是退縮的,他們似乎對周圍的人不敢興趣,或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但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患者經(jīng)??释c他人聯(lián)系,卻缺乏技能做到這一點。本組誤診的患者因為缺乏社交興趣而最后確診。
孤獨癥患兒在嬰幼兒時期就可能出現(xiàn)各種異常行為,如語言能力異常、無假扮游戲行為、不會正常玩玩具、對小朋友不感興趣、不模仿他人、不易抱住等是孤獨癥可能的早期征象[10]。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健康宣教,使廣大家長能夠了解孤獨癥的早期征象,發(fā)現(xiàn)兒童異常行為能夠及時就診,以便早診斷、早治療,改善預后。
提高醫(yī)務人員對孤獨癥及相關鑒別疾病的認識,對語言落后的患兒,如果合并有非語言交流障礙和刻板行為均應考慮孤獨癥的可能,要仔細詢問病史,包括家族史、孕產(chǎn)史、診察過程中仔細觀察患兒的行為,必要時進行染色體、腦電圖、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頭顱MRI及智力測試等檢查進行相關疾病的鑒別,結合ABC量表進行篩查,降低誤診率,盡可能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促進兒童的腦發(fā)育,改善其預后,減少殘障的發(fā)生。
[1]李建華,蔡蘭云,鄒時樸,等.兒童孤獨癥268例病因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50(5):100-104.
[2]李雪榮.現(xiàn)代兒童精神病學[M].長沙:湖南科技技術出版社,1994.180-184.
[3]世界衛(wèi)生組織.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97-198.
[4]鄒小兵.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8):717-717.
[5]Kogan MD,Blumberg SJ,Schieve LA,et a1.The prevalence of parent-reported diagnos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in the US,2007[J].Pediatrics,2009,124(5):1395-1403.
[6]王佶,王藝,高鴻云.兒童孤獨癥的診治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33(1):41-44.
[7]舒麗梅.兒童孤獨癥92例診治體會 [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4):242-243.
[8]Mitchell S,Brian J,Zwaigenbaum L,et al.Earl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 Dev Behav Pediatr,2006,27:69-78.
[9]王曉慧,孫家華.現(xiàn)代精神醫(yī)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816-8l 7.
[10]李愛月,張欣,呂叢超,等.天津市 1.5~3歲兒童孤獨癥行為特征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3):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