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萍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中最常見類型,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指某支腦動脈主干或其皮質支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的管腔狹窄和閉塞,并進而發(fā)生血栓形成,造成腦局部供血區(qū)血流中斷,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而后繼發(fā)軟化壞死,患者常有偏癱、感覺障礙及失語等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腦血栓對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尿激酶是腎小球上皮細胞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蛋白分解酶,能使纖溶酶原激活為纖溶酶,無抗原性,致使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凝塊以及前凝血因子V或Ⅷ降解而溶解血栓[1]。近年來溶栓療法治療腦血栓以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為了降低腦血栓患者的病死率與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我院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腦血栓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37~72歲,平均42歲,以上患者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發(fā)病,從發(fā)病到治療時間均在6h以內,年齡<75歲,無意識障礙,治療前收縮壓<200mmHg或者舒張壓<120mmHg,均行顱腦CT或者MRI檢查證實,且無腦出血患者,同時排除心源性腦梗死,排除收縮壓 >180mmHg或者舒張壓 >100mmHg的患者;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有嚴重的肢體癱瘓,意識清楚或輕度嗜睡的患者。排除有出血性疾病或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如顱內出血或出血性腦梗死及凝血機制障礙者。排除顱內腫瘤、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或者近年來有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病程、病情發(fā)作情況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上述所有患者均具有意識障礙,輕癱或偏癱、或兩側癱瘓 (尤其在腦干損害時),視力、視野障礙,言語障礙,偏側感覺障礙,吞咽困難以及運動失調等任意一項以上神經癥狀或體征,且至少持續(xù)24h。(2)腦脊液無色、透明。(3)腦掃描提示腦梗死而除外腦腫瘤,腦血管造影發(fā)現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動脈高度狹窄或者閉塞改變,CT掃描可見提示腦水腫、腦缺血病變的低密度區(qū)域,而沒有出血性改變,上述任意一項以上輔助檢查結果陽性均符合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口服維生素E、尼莫地平、阿司匹林,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500ml加維腦路通1.0g,5%葡萄糖溶液500ml加胞二磷膽堿針1.0g加脈絡靈20~30ml,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根據患者體質量給予尿激酶溶栓治療,第1天用50萬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鈉溶液200ml,在30min內靜脈滴注完畢,然后觀察患者肌力增加情況,如果患者肌力沒有改善,再給予尿激酶50萬U,在30 ml內靜脈滴注完畢,如果患者肌力增加到2級以上,不在給予患者使用尿激酶;如果患者肌力仍然沒有任何改善,可再次給予尿激酶50萬U,并在60min內靜脈滴注完畢。兩組患者治療均以15d為1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1)治愈:上下肢肌力恢復到V級,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 ~100%;(2)顯效:癱瘓側肢體肌力提高Ⅱ級以上,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89%;(3)好轉:癱瘓側肢體肌力提高Ⅱ級以下,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4)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沒有明顯改善或者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及以上。總有效率等于治愈加顯效加好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對兩組患者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用藥15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和86.67%,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腦血栓為一類常見且危害嚴重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致殘率較高,大約有30%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恢復工作,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找到一種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有重要意義,流行病學表明,腦血栓約占同期腦血管病總發(fā)病率的82%左右。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相對較為緩慢,從發(fā)病到發(fā)展為高峰,大多需數十小時,甚至數天。患者一般在睡前沒有任何先兆癥狀,于次日清晨醒后出現偏癱或者失語,與休息時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有關,該病多好發(fā)于睡眠過程中或者安靜休息時。但也有一些患者在白天發(fā)病,表現為肢體麻木無力、頭暈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臨床癥狀。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可發(fā)生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臨床上以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以及大腦中動脈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最為多見?;颊叽蠖鄶挡∪艘庾R清楚,但對于病情較重者,常伴有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對于患有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患者,臨床癥狀多為惡心、嘔吐、眩暈、復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吞咽困難等。其理論依據是:當患者發(fā)生腦梗死后,梗死灶的周圍存在著半暗區(qū),缺血半暗帶內因仍有側支循環(huán)存在,可獲得部分血液供給,該區(qū)因血液灌注量降低而出現突觸傳遞衰竭及電活動衰竭[2],一般來說,腦細胞一旦死亡將不可再生,也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經元,如果血流恢復迅速,損傷為可逆性的,神經細胞可逐漸恢復功能。近年來,根據大量研究表明,溶栓的時機與溶栓的效果是密切相關的,腦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關鍵時機在發(fā)病后3~6h以內,尤其以3h以內的超早期溶栓治療其效果最為顯著,人類腦細胞缺血時間較久便會產生不可逆損傷,因此,溶栓治療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半暗帶腦細胞死亡之前恢復患者該區(qū)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以挽救并使其重新恢復生物功能。尿激酶是由人體腎臟細胞合成的一種蛋白水解酶,可從人尿或腎組織細胞培養(yǎng)液中提取,能激活纖溶酶原,使閉塞的血管開通,發(fā)揮血液中內外纖維溶解作用,降低血黏度,恢復缺血區(qū)腦組織血液供應[3-4],同時提高二磷酸腺苷酶活性,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使梗死區(qū)腦細胞壞死盡量減少,使神經功能受損減少到最低限度,預防血栓再形成,由于源自人體,無抗原性,溶栓迅速有效,目前多采用基因技術制取,其價格低廉,因此,國內腦血栓溶栓治療仍以尿激酶為主,是我國應用最廣、最多的溶栓劑,作為纖溶酶原直接激活劑,它可促進形成纖溶酶激活血栓,但其t1/2相對較短約15min,長期大量用藥有全身性出血的傾向,口服一般無效。而在血栓部位形成的結合性水解纖維蛋白溶解酶具有高活性,血藥濃度降低后,殘余的血栓有強烈的促凝作用,其作用可比在正常血液中提高5倍,具有通透性強,滲透性高的特點,與低分子肝素鈣合用能使抗凝血酶 (FⅡa)和X8因子 (FXa)等凝血因子激活,從而可以在血栓中心部位發(fā)揮作用,激活水解纖維蛋白酶,阻止血小板網狀結構斷裂,聚集紅細胞溶解血栓,最后把溶解后的代謝產物液化吸收,最終排出體外,致使血管再通率提高,尿激酶治療腦血栓形成可提高痊愈率,減少腦血栓形成的后遺癥。有研究認為給予再次溶栓治療的患者,必須考慮其病情,如果患者病情處于進展,還可以溶栓治療,對于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一般不采用溶栓療法,因為大面積梗死缺血壞死容易出現出血,此時采取溶栓療法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出血而危及生命[5]。根據研究結果表明,用藥15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和86.67%,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比常規(guī)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并且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劉國榮.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6):156-159.
2 徐愛妮.頸動脈灌注小劑量尿激酶治療急性腦血栓的臨床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2):119.
3 洪浪,陳章強,王洪,等.尿激酶溶栓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左心房內血栓脫落致腦栓塞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618.
4 張小帆,王秀絨.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0):1489.
5 趙慶杰.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對照研究 [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7,17(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