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左明晏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是指引起咳嗽的各種鼻、咽、喉疾病的總稱,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中醫(yī)學認為UACS的發(fā)病機制是風邪犯肺,我們在臨床上以止嗽散加減治療該病,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所選病例47例均為本科門診或住院病例,符合診斷標準納入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齡21~49歲;病程最長者2.5年,最短者0.5年。治療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20~51歲;病程最長者2.4年,最短者0.6年。
1.2 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診斷》提出的PNDS(UACS)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臨床癥狀分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2分:輕微咳嗽、咳痰量少質稀色輕;4分:咳嗽,量一般質較稠色較深;6分:咳嗽明顯,量多質稠色深。
疾病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的計分法,以積分變化分析臨床療效擬定。臨床控制:咳嗽、咳痰恢復正常,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顯效:咳嗽、咳痰恢復正常,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有效:咳嗽、咳痰較以前好轉,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 <70%;無效:咳嗽、咳痰主要癥狀無改善,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
1.3 治療及觀察方法 制定基本方:百部10 g、炙紫菀15 g、款冬花 15 g、桔梗 10 g、陳皮 12 g、白前 15 g、前胡 15 g、蒼耳子10 g、辛夷花10 g、牛蒡子15 g,隨證加減。對照組病例以基本方加減治療,治療組病例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僵蠶10 g、全蝎6~8 g、蟬蛻10 g、露蜂房8~10 g,均為水煎劑,1劑/d,分兩次服。兩組患者均在治療1周、2周后進行療效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有極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2周后總療效比較
表1 兩組患者2周后總療效比較(例,%)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48%;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兩組患者總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一周后兩組患者咳嗽、咳痰癥狀改善積分結果比較
表2
結果提示,兩組患者治療后咳嗽、咳痰癥狀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咳嗽、咳痰癥狀的改善情況比較,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在中醫(yī)學屬“咳嗽”范疇,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為風邪犯肺,除而不盡,導致痰氣郁結,壅遏肺絡,肺失肅降所致,其治療當以化痰通絡為原則,在臨床上我們選用止嗽散加減治療,一是方中炙紫菀、百部、款冬花潤肺化痰,白前、前胡降氣化痰;牛蒡子可升可降,長于散風解毒,宣肺化痰,桔梗善開提肺氣祛痰濁,二藥疏散開提合伍,相得益彰,散結祛痰之功益增。陳皮理氣化痰,痰去絡通,肺得肅降而咳止;另一方面方中其中絕大部分藥味辛,其辛則既能通調肺絡,又能入絡捜邪,透邪外出,“絡以辛為泄”,從而祛除肺絡之郁結,選加蒼耳子、辛夷花是取其辛散,祛風宣竅,宣通肺之脈絡,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合桔梗、牛蒡子又有利咽止咳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化痰通絡而止咳的功效。
兩組病例治療中,我們發(fā)現(xiàn)加用蟲類藥后其效果更佳,其符合絡病學中“絡病易滯易瘀”、“久瘀宜蟲”的理論。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診斷.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09:11(7):6.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第1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7.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