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華
山東省鄄城縣中醫(yī)院(山東鄄城 2746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32例
宋瑞華
山東省鄄城縣中醫(yī)院(山東鄄城 274600)
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予靜脈補液及口服思密達,對照組加用病毒唑靜滴并口服媽咪愛;治療組加用止瀉方口服,3d后比較療效。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有良好療效。
輪狀病毒性腸炎 止瀉方 中西醫(yī)結合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8-2010年兒科住院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65例,診斷標準符合文獻[1]相關標準,均解大便每日4~20次,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膿血,經(jīng)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均陽性確診,且未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及抗生素治療。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齡6個月至2歲;病程1h至3d。嘔吐56例,脫水58例,均有發(fā)熱,腹瀉。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對照組33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思密達口服,根據(jù)脫水情況靜脈補液。思密達用法為1歲以下每日1袋;1~2歲每日1~2袋,分3次口服。對照組加用利巴韋林10mg/(kg·d)入液靜滴并口服媽咪愛,每次1袋,每日1~2次。治療組加用止瀉方:蒼術、茯苓、香附、雞內金、制附子、甘草各3g,白豆蔻、木香、砂仁、陳皮、澤瀉、魚腥草各6g,焦三仙10g,車前子(包)9g。兼表證去附子加葛根,以解肌透邪;嘔吐甚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水煎取汁100~200mL,分多次溫服。1歲以內3d 1劑,1~2歲2d 1劑。3d后評效。
1.3 療效標準[2]腹瀉停止,大便成型所需時間,且治療3d后,大便次數(shù)小于每日2次,成型便者為顯效;大便次數(shù)大于每日2次,小于每日5次,稀糊便者為有效;大便次數(shù)大于每日5次,或性狀無變化者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22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5.76%,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退熱及腹瀉停止時間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退熱及腹瀉停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退熱及腹瀉停止時間比較 (d,±s)
表1 兩組退熱及腹瀉停止時間比較 (d,±s)
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退熱時間 腹瀉停止時間治療組 32 1.58±0.18△ 3.25±1.20△治療組 33 2.88±0.78 5.32±1.99
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柔弱,正氣不足,易受邪襲,引起脾胃失和。輪狀病毒是引起小兒嚴重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其進入人體內引起小腸上皮細胞絨毛破壞、脫落、變短,導致小腸吸收功能喪失,吸收減少,消化液分泌增加,且可使病變黏膜細胞分泌的雙糖酶活性降低,雙糖分解出現(xiàn)障礙,腸道滲透壓增加,水分大量進入腸腔而產生水樣便。由于營養(yǎng)不能吸收,腸液大量喪失,使患兒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代謝障礙,出現(xiàn)脫水、酸中毒、低鉀、低鎂、低鈣[2]。臨床多以補液和思密達口服治療,大多數(shù)需1周左右才能好轉、治愈。方中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術、茯苓、車前子、澤瀉,健脾止瀉,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焦三仙、雞內金、白豆蔻澀腸止瀉,消食化滯;木香、香附、砂仁理氣止痛、健脾和胃、止瀉;附子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而止痛;甘草緩急理脾,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健脾、除濕止瀉功能,且具有抵制腸道輪狀病毒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增強肌體現(xiàn)免疫力。
本觀察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可明顯縮短退熱時間、腹瀉停止時間,提高療效,值得深入研究。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94.
[2]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1998年全國腹瀉防治學術研究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99,50(3):293.
[3]張素玲,李一欣.魚腥草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21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2):153-154.
R725.7
B
1004-745X(2011)10-1671-01
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