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線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聯(lián)系著城市中分散的“點”和“面”的園林綠地,以此組成城市園林綠地系統(tǒng)。城市行道樹作為城市園林綠化的骨干樹種,在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城市環(huán)境和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行道樹的健康和美觀顯得尤為重要,要達到行道樹的綜合效益和景觀,就必須加強行道樹的栽培管理和整形修剪。
行道樹是指在公路或道路兩旁成行栽植的樹木,多為等距種植。
根據(jù)道路的類別,行道樹分為三大類:1)街道行道樹;2)公路邊行道樹;3)甬道行道樹。
行道樹在城市道路綠化與園林綠化中起著重要作用,行道樹作為道路功能的配套設施是十分必要的,它對于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城市面貌、清除噪聲、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防御風沙都有重要作用。
行道樹代表著一個區(qū)域或城市的氣候特點及文化內涵。而任何植物的生長都與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在選擇行道樹時要考慮所在城市環(huán)境特點與植物的適應性,許多城市都選擇以本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樹種作為骨干樹種,這樣既發(fā)揮了鄉(xiāng)土樹種的優(yōu)勢,又體現(xiàn)了城市的特色,如北京的國槐、南京的雪松、海南的椰樹、重慶的懸鈴木等,都成為這些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行道樹是按一定方式種植在道路兩側,造成濃蔭的喬木樹種,由于行道樹的生長受到城市特殊環(huán)境條件的制約,如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線、人流、交通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根系部分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生長,地上部分也處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下,而且還要滿足行道樹多種功能的要求,所以對樹種選擇的要求比較嚴格。
1)能適應當?shù)厣L環(huán)境,移植時成活率高,生長迅速而健壯的樹種。2)根據(jù)適地適樹原則,行道樹選擇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3)耐旱,耐修剪,對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病蟲害少、抗性強的樹種。4)樹干端直,樹形端正、樹冠優(yōu)美、分枝點高、冠大蔭濃、遮陰效果好的樹種。5)要求發(fā)葉早,落葉遲的樹種。6)要求為深根性、無刺、花果無毒、無臭味、無飛毛、少根蘗的樹種,樹冠整齊。7)適應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樹齡長、病蟲害少,對煙塵、風害等抗性強的樹種。
行道樹定干高度,以其功能、交通狀況、道路性質、寬度及行道樹與車行道的距離和樹木分枝角度而定,一般干高不應小于2.5 m ~3 m。
在交通干道上栽植的行道樹要考慮車輛通行時的凈空高度要求,為公共交通創(chuàng)造靠邊停駛接送乘客的方便,定干高度不宜低于3.5 m,通行雙層大巴的交通街道的行道樹定干高度還應相應提高,否則會影響車輛通行、降低道路有效寬度的使用。非機動車和人行道之間的行道樹考慮到行人來往通行的需要,定干高度不宜低于2.5 m。
行道樹定植株距應根據(jù)所選擇的樹木的類型和行道樹樹種壯年期冠幅確定,一些高大喬木一般為5 m~8 m,中小喬木3 m~5 m,大灌木2 m~3 m。闊葉樹最小為3 m~4 m,一般為5 m~6 m,個別樹種可達6 m~8 m,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如設計初期樹木規(guī)格較小又需在較短時間內形成遮陽效果時,可適當縮小株距,一般栽植時株距為2 m~3 m,等樹冠長大后再進行間伐,最后定植株距為5 m~6 m。
行道樹栽植在城市道路(或人行道)硬質鋪裝的界面上,為了保證行道樹能夠充分接受人工灌溉和自然降水,行道樹均設置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不同形狀的池,樹池底距地平面保留一定的距離,一般北方地區(qū)城市行道樹樹池深度為10 cm~20 cm。
在人行道狹窄或行人過多的街道上多采用樹池種植行道樹。這種栽植方式占地面積小,可留出較多的鋪裝地面以滿足交通及人員活動需要,樹池形狀一般為方形,其邊長或直徑不宜小于1.5 m,長方形樹池短邊不應少于1.2 m,方形和長方形的樹池應用較多,圓形樹池常用于道路圓弧轉彎處。行道樹的栽植位置應位于樹池的幾何中心,方形或長形樹池雖然允許偏于一側,但要符合技術規(guī)定,從樹干到靠近車行道一側的樹池邊緣不小于0.5 m,距車行道緣石不小于1 m。樹池土面應低于人行道高度,一方面便于收集雨水,另一方面避免池土流出污染路面,最好上蓋池蓋以減少行人對池土的踩踏,或在樹池內種植地被、草坪或散置石子,以增加透氣效果,減少土壤裸露,美化街景。
種植帶是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帶狀種植池,在人行橫道處或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前留出通行道路。種植帶可以種植草皮、花卉、灌木、防護綠籬,還可以種植喬木與行道樹共同形成林蔭小徑,但行距不能小于5 m,種植帶寬度一般不小于1.5 m。
行道樹設計時還要考慮交叉道口的行車安全,在道路轉彎處空出一定的距離,使駕駛員在拐彎或通過路口之前能看到側面道路上的通行車輛,并有充分的剎車距離和停車時間,防止交通事故發(fā)生。這種從發(fā)覺對方汽車立即剎車而不致發(fā)生撞車的距離,稱為“安全視距”。根據(jù)兩條相交道路的兩個最短視距,可在交叉口轉彎處繪出一個三角形,稱為“視距三角形”,在此三角區(qū)內不能有構筑物,行道樹設計也要避開此三角區(qū)。一般采用30 m~35 m的安全視距為宜。
行道樹整形修剪的一般要求,根據(jù)所選樹種的特性進行修剪,修剪的樹形和分枝點應基本一致,樹干與樹冠要保持適當比例,一般樹冠高占全樹的1/2~1/3。
1)人行道上空狹窄,架空線多,建筑物高,樹身易外傾,在大風季節(jié)危險性大的地段,修剪時樹冠不宜過高、過寬,使樹木重心適當降低,減少外偏,以利于防風和交通,也有利于樹木挺拔整齊;在行道樹上方有電力、通訊等架空線路通過的,必須采用供電修剪方式保持樹木的生長點與架空線路之間留有合適空間,不滿足空間要求的枝條要及時剪除,并應使樹木生長方向避開架空線路。
2)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對樹木生長的影響不同,修剪方法不同,在土壤條件良好的條件下,樹木生長高大,反之矮小,因此在整形時,在肥沃土壤條件下,以整成自然式為主,而在貧瘠的條件下應使樹干低矮、冠小。在無大風襲擊的地方可采用自然式樹高和樹冠,而在風害較嚴重的地方則宜截頂疏枝,進行矮化和窄冠栽培。
在春夏雨水較多,易發(fā)病蟲害的南方,應采用通透良好的樹形和修剪方法,而在干燥降水量少的內陸地區(qū),修剪不宜過重。
結合樹木分枝習性采用不同的整形修剪方式,如合軸分枝習性,宜短截中心枝頂端,以逐段合成主干向上生長;假二叉分枝和多歧分枝習性,宜短截中心主枝,改造成合軸分枝,使主干逐漸向上生長。
在對行道樹的整形修剪中,運用整形修剪技術調節(jié)各級骨干枝的生長狀況,使各骨干枝間的生長趨于平衡,以保持勻整的樹冠,生長旺盛的樹木,修剪量宜輕;如修剪量過重,會造成枝條徒長而樹冠密閉,衰老樹宜適當重剪,使其恢復樹勢。
不同年齡時期的樹木,由于生長勢和發(fā)育階段不同,采用的整形修剪方法也不同。幼樹以輕剪為主,主要是配備好主側枝,擴大樹冠,形成良好的形體結構;成年樹,以平衡樹勢為主,掌握“強枝弱剪,弱枝強剪”的原則;衰老樹,以更新復壯為主,修剪以強剪為主,刺激隱芽萌發(fā),更新復壯,恢復樹勢。
[1] 郭學望,包滿株.園林樹木栽植養(yǎng)護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268-273.
[2] 陸慶軒.北方城市行道樹樹池管理探析[J].現(xiàn)代園林,2008(7):91-92.
[3] 王紹增.城市綠地規(guī)劃[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