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浙江杭州 310002)
聲樂表演藝術中的幾個美學問題
趙爽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浙江杭州 310002)
歌唱自誕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我想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歡歌唱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它傳遞著人們內心的感受并用它特有的方式描述著美。那么作為聲樂表演者來說,在一個完整的聲樂表演活動中,要做許多專業(yè)性的工作,大致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表演前的準備工作,登臺瞬間,以及表演之后的改進與完善。這里每一個階段,都有許多工作要做,也必然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美學問題。
聲樂表演;演唱;心理專注;想象;情感
我國自古就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意思是說絲弦樂器不如竹管樂器,竹管樂器不如人聲的歌唱。人的情感,郁結于中,表達于外。用人的聲音來表達情感,那真的可以稱為直抒胸臆啊,用歌聲來詮釋內心感受,的確是從心所欲,收發(fā)自如。那也是為什么聲樂藝術最貼近人民大眾,最容易被接受的音樂表演形式的主要原因。聲樂表演是創(chuàng)造者情感外化、演唱者情感升華、觀賞者情感共鳴的過程。聲樂表演作為創(chuàng)造性審美活動,要在尊重音樂作品的前提下,深刻揭示、完善和再現音樂中的內涵。在一個完整的聲樂表演活動中,要做許多專業(yè)性的工作,大致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表演前的準備工作,登臺的瞬間,以及表演之后的改進與完善。這里每一個階段,都有許多工作要做,也必然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美學問題。下面我想就從這三個階段入手來具體闡述一下我的理解。
我們聲樂演唱者,在登臺表演之前,一定要把歌譜轉化為音樂,并且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才能夠真正把自己心里的音樂用歌聲傳遞給大家。
1.了解歌曲的文學含義——對歌詞內涵的挖掘。大家都知道,聲樂是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體。歌曲的歌詞和旋律往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歌曲的主題、形象、情感、意蘊等,首先都是由文學要素“詞”來體現的。那么了解歌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顯得非常重要,由此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歌詞的真正內涵。
對歌詞內涵的挖掘當中,讀詞,也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歌詞中,每一個字和詞都是有一定的涵義的,組合在了一起,更是溶進了作者的情感。好的歌詞,不但激發(fā)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能打動欣賞者。我們看歌詞不能僅僅停留在歌詞的表面,而是從標題開始,到詞面的展開,充分發(fā)揮智慧和想象力,去挖掘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情感體驗。全面地分析詞義,讀懂作詞者的“潛臺詞”。
2.抓住音樂旋律——讀譜。音樂旋律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有著無窮的玄奧與魅力。一紙曲譜,就是旋律的載體和傳播手段。
讀譜這部分工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節(jié)奏。在拿到一個新譜子時,不要急著唱出來。先大致看看,找出主要的和難唱的節(jié)奏型。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架,找出主要的節(jié)奏也就找到了主題,整體先瀏覽一下,對旋律有一個大致的把握。2.分句分段唱。大致的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不要從頭至尾一遍一遍練習,無論是對于識譜,還是對于技術的錘煉都是大有好處的。分段分小節(jié)仔細地推敲、練習,采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事半功倍。3.注意力度符號,這些符號往往是作曲家留在譜子上的路標,他提醒表演者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走向,所以是萬萬不可忽視的。往往一首歌曲的靈魂也就體現在這些符號當中。要想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要研究這些力度符號,認真推敲。
3.歌詞與旋律的完美結合——上口。音樂和語言、歌詞和旋律,在聲樂作品中,完美地揉合在了一起,兩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歌詞是乘著歌聲的翅膀,能夠飛得更高,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那么歌者在“組裝”歌詞與旋律時要注意幾個問題:1.中國作品,要注意旋律重音,更要處理好語文邏輯重音。2.外國作品,要以旋律重音為主。3.在字音結合的同時要注意句子的連貫性。4.融合一定的藝術處理。
1.對演唱曲目要十分熟悉,以對曲目充分的掌握來加強表演的信心。深刻地理解樂曲的內涵,熟悉要表現的每一個音節(jié)。把平時練習中碰到的難題一一攻克。只要我們加強了自己的表演實力,作好了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就完全能建立起表演的自信心。熟悉并把握要表演的歌曲,是克服心理緊張的關鍵。
2.不卑不亢,要有正確的表演態(tài)度。不要心存虛榮和僥幸的心理,對自己的演唱效果有過高的期望,從而給自己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結果適得其反。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去演唱,聲樂表演需要的是嚴肅和誠實的態(tài)度,一心一意地想著要表現音樂,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真切地表達歌曲的內容,不要過多的去考慮演出后觀眾的反應。
3.運用各種方法緩解緊張情緒。上場前了解演出場地的規(guī)模、環(huán)境,做到對場地有大致的了解,心中有數。還可以運用心理暗示法,對自己說,我一定行,沒有問題。在聲樂演唱前還有關鍵的是,一定要調節(jié)好自己的氣息,可以做做深呼吸,放松身心,因為聲樂演唱比其他人更需要調好自己的氣息。
如何在每次臨場表演中都能把平時的積累發(fā)揮到最好的水平,甚至使每次臨場表演都能成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即興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這大概是每一位聲樂演唱者都渴望達到的一種境界。那么,在聲樂表演時如何調節(jié)與控制臨場的發(fā)揮呢,這里需要我們聲樂演唱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完成聲樂表演中關鍵的一部分。
這里涉及到一個心理專注的問題。心理專注是怎么樣一種狀態(tài)呢,就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人全神貫注于某一事物忘卻其余。著名鋼琴家伊麗沙白·卡蘭德曾經說過:“只有拋掉一切個人因素才能客觀,而客觀才能完全像原來的作曲家的心靈流露出來那樣清晰地把作品傳遞給觀眾?!?/p>
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在演唱的過程中,應該把個人的一切拋在腦后,心里面專注的只能是音樂,作品。排除一切干擾,不要去想此時的觀眾怎樣反應,或是這里要克服什么技術難關,那里要避免什么錯誤,這是什么曲式,什么內涵。把心放在音樂里。把全部精神都集中在聲樂表演本身。正如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談到他在舞臺演唱時說:“在我頭腦中一瞬間出現了真空的感覺,這時就只想到歌詞和表演中所要求的東西?!?/p>
要把自己置身于音樂作品的規(guī)定情境中,進入角色。此時的你,不應該只是你自己,更多的是“唱歌”的那個人。要去考慮歌曲情境需要我們做什么,唱出第一個音時,必須一方面用自己的聽覺去檢查已經發(fā)出的聲音效果,同時,還要在想象中捕捉即將發(fā)出的聲音的表象,傾聽自己的演唱,用自己的表演與歌聲更好地刺激自己進入歌曲中去。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
因此,聲樂表演中的心理專注是保證音樂表演者獲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狀態(tài),每一位聲樂表演者都必須在平時的練習中,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和鍛煉這一心理素質。
聲樂表演中的想象在聲樂表演過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演唱者對作品的情感的體驗、意境的領會,都離不開想象的作用。想象以音樂理論作為基礎,演唱者的想象越豐富,聲音與變化對象之間的關系的體驗也就越清晰,聽眾對作品的理解就越鮮明。
作為演唱者必須通過自己的想象使音樂獲得新的充沛的生命力。必須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造熱情,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挖掘歌曲潛在的意義、內涵。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展開主觀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對音樂作品應有自己的解釋,這種解釋既要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能體現出表演者的創(chuàng)造個性。即使在同樣忠于原作的前提下,不同表演者對于同一部作品或同一角色也可做出具有不同個性的藝術處理,極大地豐富作品的外延和內涵。
比如吳碧霞在演唱山西河曲民歌《天路程兩天到》的時候,她是這樣理解的:它感動人的不僅僅是歌詞本身,更重要的是這首歌里的人所背負的現實生活的艱辛與質樸的情感?!备柙~是這樣的:“大青山高來烏拉山低,馬鞭子一甩我就回口里;那不太大的小青馬,我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我兩天到?!焙喓唵螁蔚膸拙湓挘瑓s講述了許多的艱苦與辛酸。解放前,山西河曲一帶人民的生活非常艱苦,為了養(yǎng)家糊口,家中青壯年的男子經常到口外(今內蒙古西部一帶)去打工掙錢(主要是重體力和危險性勞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走西口”。這一走也許就意味著生離死別,很多人一去不復返,但不管這些男人在口外多么艱辛,他們只有一個愿望,就是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所以歌曲叫“三天路程兩天到”。故事很簡單,但是一個善于觀察生活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人,就會把這簡單的輪廓在頭腦中聯結成一部有豐富情節(jié)的“電影短片”,被這樣的情節(jié)所感動,有這樣內心情感支持,演唱出的聲音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此,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影響作品風貌的外部因素及作品形成的內部基因,運用聯想和想象進行獨具個性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使自身的表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大家都知道,聲樂演唱中,情感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德國音樂家C·P·E巴赫說:“音樂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動,否則就不能感動別人;它必須感覺到他想要在他的聽眾中引起的一切效果?!彼?,我們在聲樂表演中必須真實而生動地傳達出音樂中的情感內涵,并且打動聽眾的心靈。只有真摯深情的演繹作品,才能夠打動人。
同時,聲樂表演,必須要有一個整體的演出計劃。即何時賦予音樂怎樣的表情,何時做何種動作,都必須冷靜的加以處理。什么地方是低潮、什么地方是高潮,接下來一步應該干什么等等,在演唱過程當中決不能忘掉每一個步驟。
因此在演唱過程當中,沒有個人的激情的投入是很難期望表演成功的,但是單純的感情泛濫,也并不見得是明智之舉。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與理智的處理是聲樂表演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戲劇美學中有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關系的論述,我相信,從舞臺實踐的角度來看,也適應于聲樂表演藝術。第一自我是演唱者本人這個我。第二自我是演唱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的我。第一自我是理智的,第二自我則是感情的。情感是需要演唱者有豐富的感情,對作品本身有著很深的理解,要細心地體驗樂曲的感情細節(jié),甚至把每個樂句都看成是某種表情內容的代號,也就是說要全身心的投入表演。聲樂表演中,感情的投入還需要理智的控制,因為音樂表演對技巧型要求很強,需要良好的生理、心理因素的控制,必須用理性來控制這種感情,使它服從于音樂整體表現的需要,使整個音樂表演給人以統(tǒng)一、和諧的感受。理智和情感二者不可分離,只有理智和情感相統(tǒng)一,表演才能夠完美!
每一次的登臺都是對自己演唱的檢驗和提高,從演唱的作品出發(fā),發(fā)掘更多的內涵,并吸取經驗,由此確定自己下一個更高的目標。
鋼琴家傅聰曾經在和鮑蕙蕎的對談中說到:“許多作品會像嬰兒般成長?!彼J為音樂作品要不斷地去挖掘,越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越會成長,不斷地成長。音樂藝術和其他的藝術相比,有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特點,那就是它自己會生長,成熟。“越偉大的作曲家越有說不盡的話,后來的人永遠可以去發(fā)掘,有時連作曲家本人都會意想不到的。這些作品包含了多少意義啊。(傅聰語)
我想對于聲樂作品也是一樣的,像一些經典歌劇唱段如《為藝術,為愛情》《人們叫我咪咪》,那么多年來,多少人演繹過,還是在不斷地出現新的東西。我們無數次地演繹這些作品,永遠在要再一次詮釋這些作品的時候,有新的啟迪,新的發(fā)現。從作品的結構、和聲、內涵等東西,都要有一個新的清楚的概念才行。
還有就是精神上的東西,人生就是要經歷許多的事,受過苦,經歷大風大浪,才能夠到達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只有到達了如此境界,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和修養(yǎng),才能逐漸把心靈和情感真正地溶入到作品的演唱中去,把作品表達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有生命。
每一次的聲樂表演,我們都要珍視,每一次表演之后,我們都要總結經驗,以尋求下一次的進步。包括同一首作品的演唱。一首歌唱十次還是一首歌嗎?事實上,雖然作品還是那個作品,但這十次都是不一樣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一次的演唱,必定是帶著七分與過去的演唱相類似的穩(wěn)定成分。但也必定包含著三分新的創(chuàng)作。這時候,作為聲樂演唱者,就要尋求新的進步,新的創(chuàng)造。
這里我們要從兩方面入手,去做好這個工作。一個是從自我批評與反省開始。通過自己在舞臺演唱時的感受和表演之后的回憶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拿這一次的表演和上一次的做比較。比較對作品的理解,作品的表達,聲音技術上的問題,音色、音質,以及在形體表演,和伴奏的配合等等各個方面去考察。另外,還可以通過錄音錄像,來直觀自己在舞臺上演唱的狀態(tài)。仔細的觀察,和預想的效果進行比較。
還要從觀眾那里得到表演后的反饋。不斷聽取聽眾的意見。從聽眾的意見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進,去完善自己的演唱,才能有進步,才能到達新的臺階?!叭收咭娙?,智者見智?!泵恳粋€人對于藝術,都有自己的審美,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看法。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演唱者,有自己的見解,想法,但又不能固步自封。當然,還要多去請教師長,藝術家,因為他們有著比普通群眾更加睿智的耳朵,更深層次的藝術修養(yǎng)。
聲樂表演是一門復雜的學問,涉及到登臺前,表演進行中,以及幕后總結的種種問題。表演的成熟和經驗的獲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每一位成功的音樂表演者都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在不斷感受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快樂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要經常的演出實踐,使自己從心理上適應并喜愛聲樂表演的環(huán)境。要敢于在人前表演,要善于在人前表演,為自己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從而為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聲樂表演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表演。
[1]傅敏.傅雷與傅聰談音樂[M].團結出版社,2006.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3]吳碧霞.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兼得——論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觀念和思維方法[J].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2005(4).
趙爽(1981-),女,河南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
20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