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春旺 劉文杰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杭州 311121)
羅爾斯正義論的理論基礎和主旨
黨春旺 劉文杰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杭州 311121)
在西方現(xiàn)代政治哲學思潮中,新自由主義代表羅爾斯在其巨著《正義論》中為現(xiàn)代政治哲學提供了道德哲學基礎,通過新契約論證明的兩個正義原則作為有效調節(jié)社會秩序的基本原則,使政治哲學的主題由自由轉向正義。羅爾斯認為,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一種正義的制度應該通過各種社會安排來改善那些“最不利者”的處境。通過研究,為當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中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障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新契約論;正義原則;社會公正
羅爾斯正義論的理論基礎是新契約論,是對傳統(tǒng)契約論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拔业哪康氖且岢鲆环N正義觀,這種正義觀進一步概括人們所熟悉的社會契約理論(比方說:在洛克、盧梭、康德那里發(fā)現(xiàn)的契約論),使之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抽象水平?!盵1]它偏重于人的理性選擇,又簡化了契約各方在原初狀態(tài)中選擇的條件,在“無知之幕”之后稀釋了各方的差異性,根據同一性在原初狀態(tài)的程序中建構出來兩個正義原則。羅爾斯以他的新契約論來證明兩個正義原則。羅爾斯對古典契約論進行了改造,使其從帶有濃厚自然主義色彩的具有形而上學性質的社會契約論,轉化成一種與現(xiàn)實社會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又具有普遍理性的新契約論,從而使古典契約論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原初狀態(tài)“它是一種期間所達到的任何契約都是公平的狀態(tài),是一種各方在其中都是作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選擇的結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會力量的相對平衡所決定的狀態(tài)。這樣,作為公平的正義從一開始就能使用純粹程序正義的觀念?!盵2]它有這樣幾個特征:
第一,在原初狀態(tài)中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在社會上的地位——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能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人們在原初狀態(tài)中的選擇是在“無知之幕”后作出的,這就保證了任何人在選擇原則時不會考慮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偶然因素,也就不會考慮因這些因素對自己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所以,這樣的選擇當然是公平的。
第二,原初狀態(tài)的各方被設想為有理性的和相互冷淡的。原初狀態(tài)中的各方是有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只能使他們知道:“他們的社會是處在正義的環(huán)境之中,只知道有關人類社會的一般事實、政治和經濟的理論原則、社會組織基礎和人們的心理學法則?!盵3]也就是說,各方只知道一般的社會事實,知道他們處于正義的環(huán)境中,對那些選擇時可能導致?lián)p害他人利益的事實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只根據自己的所知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原則,而對他人利益不感興趣。
第三,人們在無知之幕后選擇的正義原則符合最大最小原則。正如羅爾斯所言:“原初狀態(tài)把最大最小原則的這些特征顯示得非常充分,可以縮到了極致,這一事實提供了支持正義兩原則的極好例證?!盵4]羅爾斯又對最大最小原則做了更加通俗的解釋“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告訴我們要按選擇對象可能產生的最壞結果來排列選擇對象的秩序,然后我們將采用這樣一個選擇對象,它的最壞結果優(yōu)于其他對象的最壞結果”。[5]“無知之幕”中各方對周圍的“特殊環(huán)境”一無所知,他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基本利益,假若允許存在差別原則,“最大最小原則”具有相對優(yōu)先性。
正義原則其實是一個更為一般的專門化體現(xiàn),這個正義觀的一般表述為“所有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盵6]體現(xiàn)這個一般正義觀的正義原則有兩條:(1)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2)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他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機會公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7]
這兩個原則適用于社會的基本機構,用于調節(jié)由社會和經濟利益的分配。羅爾斯大致上把社會分為兩個部分: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第一個原則用于政治領域,用來確定與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這里的基本自由有政治自由(選舉和被選舉擔任公職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個人自由,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剝奪財產的自由。第二個原則用于經濟領域,用來平等的分配收入和財富,以及由各種設計所帶來的機會等等。當然,完全的平等分配收入、財富和機會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它必須合乎每個人(尤其是在社會制度的安排下的最不利者)的利益,所以,需要運用第二個原則“來安排社會的與經濟的不平等,以便使每個人都獲益”。[8]
1.“最不利者”界定。
為了確定誰是“最不利者”,羅爾斯引入了“基本善的理念”,通過考察作為自由和平等的人在度過整個人生對所需要的東西的占有和分享份額,作為確定“最不利者”(最少受惠者)的標準。這些“基本善”并不是指合理的欲求或渴望對象,而是從政治觀念出發(fā)依賴于一般的社會事實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羅爾斯列出了五種基本善的清單:
(1)基本的權利和自由:思想自由、良心自由和其他自由。對于兩種道德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和充分使用,這些權利和自由是必需的本質性制度條件。(2)在擁有各種各樣機會的背景條件下的依據自由和職業(yè)選擇自由,這些機會允許追求各種目標,也允許修正和改變他們。(3)擁有權威和責任的官職和職位之權利和特權。(4)收入和財富,他們被理解為達到眾多目標通常所需要的適于各種目的之手段(具有一種交換價值),而無論這些目標是什么。(5)自尊的社會基礎,它們被理解為基本制度的組成部分,而對于公民是否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他們自身的價值,并且是否能夠帶著自信來推進他們的目標,它們通常是極其重要的?!盵9]
這些基本善是一個政治社會中的成員度過其一生必需的東西,對基本善的期望就是他們的生活前景,分享份額在最低限度的收入階層即為“最不利者”。我們是在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中來界定誰是最不利者的,即所有人的基本權利、自由和機會都得到了保證,此處的標準是收入和財富,最不利者就是對收入和財富擁有最低期望的收入階層。
2.改善“最不利者”處境的途徑。
(1)差別原則。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不是平均原則,而是體現(xiàn)了一種有差別的平等。羅爾斯注意到,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允許一定的社會不平等和經濟不平等存在,可以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工作熱情,提高經濟效率,對于現(xiàn)代國家的工業(yè)經濟運行是必須的。但是,他又否定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自然天賦在社會中隨意獲得高額的報酬是道德的,在這里,自然天賦被看作是一種共同資產,滿足差別原則的基本結構為人們提供報酬,不是因為他們的自然天賦,而是因為他們在參與社會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鍛煉了自己的天賦,并發(fā)揮其作用為自己和他人謀得了福利。這又體現(xiàn)了差別原則中所包含的互惠性觀念,在天賦的自然分配中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人(從道德上講是不應得的),被鼓勵去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條件是他們要以有利于改善最不利者的生活處境和社會前景的方式來培養(yǎng)和使用他們的自然天賦,這樣,在自然天賦方面的不公平(從道德上講)通過相互有利的方式得以解決。
(2)正義的社會制度。改善“最不利者的”的社會前景,需要一個正義的社會制度作保障。一個正義的社會才是個良序社會,人們的各項基本權利——自由、平等、公平的機會——才能得到保證?!罢x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盵10]因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所謂主要制度,我的理解是政治結構和主要的經濟和社會安排?!盵11]由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是由社會主要制度來分配的,而各種基本——收入和財富、自由和機會、自尊的基礎——是一個人度過其一生必需的,社會主要制度的安排,對利益劃分的方式,對人們的生活前景的影響深刻并自始至終。正義的社會制度才能充分保障人們的各項權利,尤其是“最不利者”的權利。
(3)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是社會體系的選擇,首先要保證背景制度的正義性,也就是一個由正義憲法調節(jié)的社會基本結構,第一個正義原則所涉及的基本自由——思想自由、良心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公平價值得到保證。所以,此處的分配正義主要涉及的是經濟領域,體現(xiàn)為對最少受惠者的補償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強調市場主體是獨立自主的個人,其基本目標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提高生產效率,在利益分配上是自然分配,對活動于市場中的人來說是優(yōu)勝劣汰,強者生存;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的管理者和調節(jié)者,其活動“反映的是整個社會集體的共同追求,其目標是追求公正”。[12]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依賴于市場和政府的相互作用。羅爾斯設想把政府部門分為四個部門以保證分配正義。第一個部門是配給部門,用來調節(jié)市場價格,以保持市場的競爭性和效率性,同時,當價格無法精確調整社會的利益和成本而導致效率低下時,配給部門也負責通過適當?shù)亩愂蘸脱a貼政策,來改變市場低效情況。第二個部門是穩(wěn)定部門,主要功能是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以支持社會有效需求。這兩個部門一起維持市場的一般經濟效率。第三個部門是轉讓部門,用來確定最低受惠值。通過把人們的各種需求相比,賦予某些需求相對重要性。第四個部門是分配部門,其任務主要是通過稅收政策和對家庭財產繼承方面的調整維持適當分配份額,一方面依靠征收遺產稅和饋贈稅來限制家庭出身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通過收稅體系提高財政收入,以保證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占有,這樣,政府可為公共利益提供資金,并用來支付對“最少受惠者”的補償。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羅爾斯正義觀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理論借鑒和指導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人民群眾之間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政治權力和物質財富日益向少數(shù)人手中集中,這些現(xiàn)實都不利于“共同富?!崩硐氲膶崿F(xiàn)。一個健康的現(xiàn)代社會應該是一個富裕、文明、民主的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政府要從改革發(fā)展的全局著眼解決社會正義問題,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堅持以人為本,解決當前發(fā)展、分配不公問題,凡是有利于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文明成果,都應借鑒。同時還要注意到,我們正處在已有很大發(fā)展、但各項發(fā)展都尚未達到能夠形成一個穩(wěn)定有序的結構的階段,很多不公平問題都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結合我國目前的所處階段和現(xiàn)實問題,首先要考慮以發(fā)展的方式予以解決。
盧梭認為:“自由不僅是人的權利,甚至是人的義務,失去它,就失去做人的資格。”[13]康德宣稱自由是“每個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原生的、與生俱來的權利”。[14]可見,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保障人的自由權利是社會制度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制度正義與否的評判標準之一。這就一方面要求人們具有自由觀念,充分意識到自我的自由權利,意識到自由是自我的天然權利,另一方面制度要按照保障所有人的自由權利的要求進行設計,制度本身的設計不能是為了保障一部分人的自由而損害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權利。當然,為了在每個人享有自由權利的前提下和諧共存,對自由作必要的限制也是必需的,但是自由只能為了自由的緣故才能被限制,除此之外,都是對自由的侵犯。自由是平等的前提,保證了自由才有平等可言,在正義的社會制度安排下,一個人不會享有比另一人更多的自由權利,因為每個人對他人所享有的自由體系都有一種平等的權利。
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社會主要制度的安排。從我國目前的現(xiàn)狀看,進行制度建設,主要是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突破現(xiàn)在的制度框架。“所謂制度創(chuàng)新,就是一種改變明顯不合理的規(guī)范與程序、創(chuàng)設更為合理的規(guī)范與程序的制度合理化進程?!盵15]制度創(chuàng)新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修正、完善制度的倫理價值和權力分配,使之符合不斷變化的社會發(fā)展要求。具體說,應以民主性和公正性為價值取向。唯有民主的制度,才會是最能符合和代表民意的制度,民眾才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缺乏正義精神的制度無法保證平等分配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當社會利益在社會成員中不能平等分配時,社會矛盾和沖突將不可避免。因此,制度創(chuàng)新必需遵循制度公正的倫理價值。
社會中左右成員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個成員都有運用自己權利的機會而和能力,因此,在正義原則的實施過程中,給予弱勢群體某種程度上的傾斜是必要的。這看似違反了“機會公平平等”的原則,實際上恰恰是正義原則的實現(xiàn),是對真實平等的追求,也是制度正義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分配政策,允許人們在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有某種差別,但是差別要符合每一個人的利益,尤其是最不利者的利益。差別原則不是拉開差距,而是縮小差距,差別原則旨在提高地位最不利者(弱勢群體)的機會和福利,這也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現(xiàn)實選擇。
在制度運行上,要完善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活條件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其生活前景。首先,在分配制度上,政府需在“再分配”中向弱勢群體傾斜,加大補償力度,以彌補在初次分配中對弱勢群體所造成的較大損失。其次,要盡快建立覆蓋全社會范圍內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要考慮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尤其在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方面向最少受惠者傾斜,不僅僅是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更要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長遠的社會生活前景。
[1][2][3][4][5][6][7][8][9][10][11][美]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P11、120、137、175、184、62、302、61、94-95、3、7.
[12]何建華.羅爾斯分配正義思想探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5(5).
[13][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2,P16.
[14][德]康德著,龐景仁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2,P50.
[15]戴雪梅.制度創(chuàng)新芻議:價值取向與操作方法[J].求實,2004(5).
黨春旺(1985-),男,河南南陽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2009級哲學碩士,研究方向:制度倫理學。劉文杰(1985-),男,湖北仙桃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和區(qū)域經濟發(fā)。
20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