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王利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臟移植中心一病區(qū),江蘇南京,210029)
隨著現代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和現代護理學的發(fā)展,以患者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已成為當今的現代護理模式。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1],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教育活動,護理程序同樣適用于健康教育程序。
肝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最理想的方法[2]。通過肝移植不但可以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而且一部分人還可以從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但是隨著移植技術日趨成熟,移植后生存率與生活質量如何,除與手術技術和患者的積極配合密切相關外,與患者家屬的支持也息息相關,因為護士的職責是照護患者,但單靠護士是難以勝任的。在臨床上患者家屬及其他陪護人可能是護士最好的幫手,患者家屬承擔患者生活護理的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但有報道顯示肝移植受體直接照顧者在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tài)、活力及健康總評價領域得分較低[4],因此在肝移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護士要特別注重與他們的交流,對患者家屬實施同步健康教育及情感支持。這種交流應貫穿患者就醫(yī)的始終,包括患者痊愈離開醫(yī)院后,才能既提高肝移植手術成功率、患者生活質量,又維護了家屬的身心健康。本科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對肝移植患者家屬進行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的同步教育,收到滿意效果。
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科共收治肝移植患者70例,年齡2~62歲,平均(43.2±14.0)歲。以1:1對患者的長期主要照顧者進行同步健康教育,入選標準:①與肝移植受體生活在一起,并照顧其生活起居的主要親屬;②年齡大于18歲;③無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和精神疾患;④自愿合作。家屬共74例(其中4例文化程度為文盲的家屬經過多次指導效果欠佳,重新更換4例家屬進行同步健康教育),男27例,女47例;年齡22~61歲;關系:配偶53例,子女10例,父母8例,其他 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9例,高中以下41例,文盲 4例。
通過同步健康教育,消除了家屬的諸多疑慮,摒棄了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幫助其了解醫(yī)學知識,對手術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加深了患者及家屬彼此的感情,互相鼓勵關心,提高了患者乃至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增進了護患彼此感情,消除了各種疑慮和誤會,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本組所有病例均從入院開始,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從年齡、文化程度、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關心程度、對患者所患疾病的認識及態(tài)度、對醫(y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方面對患者家屬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
通過對患者家屬系統(tǒng)全面的評估所獲得的主、客觀資料進行分析,本組病例的患者家屬所需健康幫助的護理診斷有:①心理狀態(tài)改變,焦慮、緊張、恐懼、對醫(yī)療和護理缺乏信任度;②知識缺乏,缺乏患者所患疾病、手術、用藥、術后康復、出院指導等有關知識;③家庭應對無效,妥協(xié)性,與照顧者受傳統(tǒng)思想禁錮、過度滿足患者與治療、康復有沖突的需求有關;④執(zhí)行治療方案無效,執(zhí)行用藥、消毒隔離知識等健康教育指導無效;與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移植狀態(tài)認識不足、受傳統(tǒng)思想禁錮、文化程度有關;⑤照顧者角色困難,與缺乏基本家庭操作技能及照顧者的文化程度等有關。
心理支持及護理:肝移植患者家屬由于患者術前病情已非常危重,加上術前對肝移植術相關知識及預后不了解,術后由于該手術復雜、創(chuàng)傷大,術后變化及并發(fā)癥多、抗排斥藥副作用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另外肝移植的住院醫(yī)療費用高,對一般家庭來說壓力很大,患者及家屬對醫(yī)療費用的使用很敏感,同時為保證患者安全,患者術后早期會被安置在ICU監(jiān)護一段時間,費用較高且不留陪護,家屬精神壓力大,易產生分離性焦慮情緒,加之術后各種變化的不可預測性等綜合因素,患者家屬容易對醫(yī)務人員產生不信任心理等,影響治療護理。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學會觀察,掌握患者家屬的情緒,正確評估患者家屬心理狀態(tài),對于焦慮、恐懼的家屬要正確、耐心、真誠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疾病知識及治療效果,安排其與恢復期、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及家屬交談,解除顧慮,使患者及家屬對治療充滿信心;實行住院費用每日清單制,保證住院費用的透明度;醫(yī)務人員動作熟練、敏捷,言行舉止規(guī)范,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保持良好的形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術后將患者安置在ICU監(jiān)護的原因、ICU的環(huán)境及探視制度,正確、及時告知患者家屬患者的病情及預后,使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病情有正確的認知,提高患者家屬對醫(yī)療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健康知識指導:①術前準備期健康教育:對患者家屬進行同步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術前檢查的意義和配合,講解肝移植手術的大致過程、術前準備及術后配合知識,讓患者在其家屬的關心、鼓勵下提高術前準備依從性。②術后恢復期健康教育:術后康復知識的指導包括臥位與活動、飲食與營養(yǎng)的指導等,病情允許時鼓勵、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家屬協(xié)助早期活動,同時舉實例證明,糾正患者家屬讓患者臥床不動的傳統(tǒng)思想禁錮。病情允許時指導患者家屬提倡盡早給患者腸內營養(yǎng),飲食應以低糖、低脂肪、高維生素和適量的優(yōu)質蛋白為原則。病情自護能力指導包括告知患者家屬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和并發(fā)癥及臨床表現,提高患者家屬對患者病情的自護能力。消毒隔離知識的指導:肝移植患者術后由于特殊的低免疫狀態(tài),易發(fā)生各種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讓患者和家屬同時知道預防感染,實行保護性隔離的重要性。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接觸高危人群。本組病例中4例文化程度為文盲的家屬經過護理人員多次指導,效果欠佳,經過與家庭其他成員溝通后,更換家屬重新接受健康教育后,均能正確執(zhí)行消毒隔離知識。③出院指導:出院前同步指導患者家屬測血壓、血糖及T管護理等相關知識。本組病例中術后發(fā)生4例藥物性高血壓、5例藥物性糖尿病及所有帶T管者,經過護理人員正確的指導,患者及家屬均能正確掌握相關知識及技能,無不適及并發(fā)癥發(fā)生。
日常生活常識指導:指導患者家屬與患者共同制定合適的飲食和鍛煉計劃,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繼續(xù)執(zhí)行消毒隔離措施預防感染。督促患者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幫助他們認識新朋友,回歸社會大家庭,減輕孤獨感,回復原有角色,促進與家人、朋友、同事的友好關系。
用藥、家庭病情監(jiān)測能力和門診復查的指導:肝移植患者術后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指導患者家屬按照治療計劃督促患者嚴格遵醫(yī)囑服藥,讓患者在其家屬關心、鼓勵下提高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另外同步指導患者家屬做好患者出院后病情監(jiān)測及遵醫(yī)囑門診復查,告知如患者出現發(fā)熱、肝區(qū)疼痛、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立即督促患者盡快回院就診。本組病例有2例患者無任何不適主訴,但患者家屬發(fā)現患者皮膚鞏膜有逐漸黃染現象后,及時督促患者回院復診,經檢查確診為慢性排斥反應早期,通過及時抗排斥治療后康復出院。
“家屬系統(tǒng)理論”[5]認為,患者發(fā)生變化時,家庭成員也必定出現變化。當患者患有威脅生命的疾病時,家屬渴望了解與疾病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以便自己能有效地參與到患者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本組病例的患者家屬年齡和知識層次不等,但無論何種年齡和知識層次,患者家屬均迫切要求了解與患者疾病有關的知識指導。通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對患者家屬同步實施健康教育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解決了患者家屬現有的、潛在的護理問題,使家屬能夠積極、樂觀、正確的面對患者的病情,獲得有關知識和信息,并能運用知識和技能幫助患者生活,培養(yǎng)了患者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增強了患者的自護能力,同時保證照顧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的良好狀態(tài),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家屬的照料水平、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因此隨著現代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和現代護理學的發(fā)展,除了要重視患者的教育之外,家屬的需求也不可忽視,也要重視將患者家屬的同步健康教育貫穿在整個護理活動之中。
[1] 王仙園,田曉麗.醫(yī)院整體護理培訓教材[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88.
[2] 夏穗生.臨床移植醫(yī)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47.
[3] 葉啟發(fā).器官移植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8.
[4] 張敏,崔焱,李相成,等.肝移植受體直接照顧者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06,13(12):4.
[5] 沈燕君.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溝通[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