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成都 610041)
簡論少數民族人權及其法律保護
張 敏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成都 610041)
少數民族人權保護問題的研究在我國方興未艾,對少數民族人權性質及內涵的探討有助于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及促進其發(fā)展。少數民族作為人權保護中的特殊主體,除了與多數民族共同享有普遍權利外,還專屬享有一些特殊的權利。少數民族人權法律保護體系由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方面構成,共同對少數民族人權加以保護。
民族問題;少數民族人權;內涵;法律保護
一
民族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一旦形成,就具備了獨特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特點、民族意識、傳統(tǒng)文化等等與其他民族相區(qū)別的特點,并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將這些特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同時,各民族在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民族發(fā)生聯系和交往,不同的民族特點和民族發(fā)展過程導致民族差異的存在,而交往的過程是差異碰撞的過程,也是利益沖突的過程,民族問題就此產生。世界范圍內的多民族國家都存在民族問題,這一問題對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都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響。民族問題復雜而又敏感,處理不好就會引發(fā)民族矛盾和沖突,甚至是社會動蕩??梢哉f,民族問題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會中歸屬于不同民族的每一個人,民族問題處理妥當與否,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也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幸福和安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毛澤東指出:“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盵1]59在歷史的長河里,“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接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2]3-4,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中華文明,構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了中華民族及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新中國建立后,經過民族識別工作,國家正式識別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其他55個民族相對漢族來說人口較少。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05年底開展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8295萬,占總人口的90.5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333萬,占總人口的9.44%。[3]由于漢族以外的各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較小,所以,長期以來,我國習慣把漢族以外的各民族統(tǒng)稱為少數民族。
在我國,少數民族因人口少,地處偏遠,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程度相對落后,民族間存在的各種差異及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等狀況,使得民族問題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fā)生。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重任的多民族大國來說,這一問題始終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2005年5月,胡錦濤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涉及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各個方面。我國的民族問題必須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中來解決,解決好民族問題又有利于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庇捎诿褡鍐栴}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等特征,其解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民族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解決方法涉及多個層面,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從法律的角度來說,解決民族問題首先要尊重少數民族人權,保護少數民族人權。
二
對少數民族人權定義,只有少數學者作了嘗試。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人權是人權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為了真正實現少數民族公民個人與其他民族公民個人的平等,由少數民族群體享有的受到國家主權限制的特有自主權利,其內容主要是自主地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和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人權是指由民族所享有的,在政治法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同主體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下依據憲法、法律保護本民族利益的權利。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人權就是少數民族真正當家作主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是誰給予的、恩賜的、饋贈的,而應該是自己的、與生俱來的、人人平等的。有學者認為,所謂少數民族人權,就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guī)定的少數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享有自己的文化;二是信奉和實踐自己的宗教;三是使用自己的語言。這些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或是關注少數民族個體的平等權利及群體的自主權利;或是關注少數民族群體的平等權利;或是認為少數民族人權應為少數民族生而有之;或是直接引述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在筆者看來,這些定義無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未真實而完整的反映少數民族人權的內涵。
要對少數民族人權加以界定,應對少數民族人權的性質做一番分析:
第一,少數民族人權具有雙重性。少數民族作為一國公民的組成部分,其所享有的權利具有雙重性。這里的雙重性是指少數民族除了享有與多數民族同樣地各項權利之外,還享有保護和發(fā)展本民族的某些特殊權利。首先,他們享有與多數民族同樣的各項權利。例如,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所有公民包括少數民族公民在內均共同享受。其次,他們享有保護和發(fā)展本民族的某些特殊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少數民族發(fā)展自己文化和語言的權利;參政的權利;自治權等等。這些權利由少數民族專屬享有,不得讓與,也不得剝奪。少數民族人權保護除了保護其與多數民族共享的各項權利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少數民族專屬享有之權利的保護。
第二,少數民族人權既包含群體權利,又包含個人權利。人權依照人權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個人人權的權利主體是個人,是個人所享有的人權,主要有人身人格權利、政治權利與自由、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等。集體人權的權利主體包括某一特殊社會群體,某一民族或某一國家,它是某一類人所享有的人權。集體人權包括了國際集體人權和國內集體人權。國際集體人權主要指生存權、發(fā)展權、環(huán)境權等民族和國家所享有的權利。國內集體人權主要指少數民族、兒童、婦女、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所享有的權利?!霸谝粐秶鷥?,群體權利也可稱為集體人權?!盵4]12“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主要是指,集體人權從某一角度上看,它同時也可以是個人人權。無論是國內集體人權,還是國際集體人權,情況都是如此?!盵5]個人人權是集體人權的基礎,集體人權是個人人權的保障。
少數民族人權是集體人權,是由少數民族這一群體所享有的權利。以我國為例,在我國法律中許多規(guī)定是針對少數民族群體的,如憲法第4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蓖瑫r,少數民族人權又是個人人權,是少數民族群體中個人所能享有的權利。盡管我國所謂的少數民族是對漢族之外所有民族的統(tǒng)稱,但是,在這個統(tǒng)稱之外,我們應該看到,少數民族有55個,每個少數民族又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所構成。所以,對少數民族人權加以保護,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群體的保護,也是對群體中個體的保護。我國法律中也有對少數民族個人權利的確認。例如憲法第134條規(guī)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此外,在國際法律文件中所指的少數人權利 都明確規(guī)定為個人權利。如《世界人權宣言》第2條指出:“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qū)別?!薄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第27條規(guī)定:“在那些存在著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少數人的國家中,不得否認這種少數人同他們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薄渡贁嫡邫嗬浴返?條第5款規(guī)定:“各國應當考慮實行適宜的措施,以使屬于少數團體的個人全面參與其國內的經濟進步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人權既包含由少數民族這一群體所享有的權利,也包含屬于這一群體中的個人所享有的權利。群體權利是個人權利的前提和保障,個人權利是群體權利的基礎和實現。
第三、少數民族人權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之間的平等和不受歧視。將少數民族人權從人權保護中專門提出來,其目的并不是刻意去強調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的不同,而是為了去追求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的平等。平等意味著少數民族在人格尊嚴上要求得到與多數民族同等對待,在權利享有上要求得到公平分配,不因其不同的民族成份、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而受到歧視。由于歷史的原因,世界各國都在事實上存在著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以及少數民族受歧視的狀況,保護少數民族人權正是為了縮小和矯正這樣的局面,追求民族間的平等,消除歧視。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少數民族人權是少數民族為實現與多數民族平等而享有的權利。它不僅包括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共享之權利,也包括少數民族群體及個人為保持自身生存與發(fā)展,保護其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民族特性而專屬享有的權利。
三
為了使少數民族人權由應有權利轉變?yōu)閷嵱袡嗬?,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和保障少數民族人權是實現少數民族人權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從法律的角度對民族問題的解決。少數民族人權的法律保護包括國際法保護和國內法保護兩個方面。
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法保護是通過相應的國際人權宣言與公約來對少數民族人權加以保護,由主權國家按照國際法承擔普遍的或特定的國際義務,對實現少數民族人權進行合作和保證,并對侵犯少數民族人權的行為加以防止與懲處。國家之間簽訂有關保護少數民族權利的國際公約,是少數民族人權國際保護的法律基礎,加入到條約中來的國家相互尊重彼此權利和善意履行條約義務則是少數民族人權國際保護的前提條件和基本方式。對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保護是通過一系列的國際法律文件來實現的。目前國際社會中涉及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法律文件主要有:《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禁止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行公約》、《關于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的人的權利宣言》等等。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每一國家只有在加入某一國際條約后,才享有和承擔條約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未經一國批準或加入的國際條約,對該國沒有法律拘束力,有關國際人權公約的情況也是如此。由于國際法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它是國家參與制定的。在國際社會中,并不存在一個高于國家的立法機構,也不存在一個高于國家的執(zhí)法機構。當加入到某一國際公約中的國家不遵守自身的國際義務或違反國際義務的時候,它所承擔的國際責任是很有限的。所以,如果希望通過國際人權公約完成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是不現實的。
少數民族人權的國內法保護是主權國家內部的事務,由國家根據自身的國情,制定出相應的法律并加以實施,從而實現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這是人權特殊性的體現。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少數民族人權要得以實現,僅僅依靠價值的指引是不夠的,通過憲法、專門法律及其他法律把少數民族人權加以具體化和規(guī)范化,將人權訴求轉變?yōu)槿藱嘁?guī)范,規(guī)定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項權利,以保障其人權的實現。通過國內法來保障人權是人權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同時也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對締約國履行公約義務的要求?!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第2條第2款規(guī)定:“凡未經現行立法或其他措施予以規(guī)定者,本公約每一締約國承擔以其憲法程序和本公約的規(guī)定采取必要步驟,以采納為實施本公約所承認的權利所需的立法或其他措施?!薄督洕?、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第2條第1款規(guī)定:“每一締約國應盡最大能力承擔個別采取步驟,或經由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采取步驟,以便用一切適當方法,尤其是用立法方法,逐漸達到本公約中所承認的權利的充分實現?!庇捎谏贁得褡迦藱鄦栴}本質上是屬于一國內部管轄的事項,在保護少數民族人權方面所制定的法律以國家強制機構作為后盾來實現,而通過國家也才能夠運用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設施來保障和促使少數民族人權的實現。因此,國內法保護在少數民族人權法律保護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少數民族人權的法律保護中,盡管國際社會制定了多個相關公約,但是少數民族人權的最終實現還是必須有賴于各個主權國家的法律和法規(guī)。同時,一個國家要做到切實保護少數民族人權,也必須要重視國際法規(guī)范的效力,認真履行所承擔的國際法義務,并通過國內法形式將國際公約中保護少數民族權利的規(guī)定變?yōu)槿粘I钪袑崒嵲谠诘臋嗬R虼?,少數民族人權的國內法保護與國際法保護之間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其中,國內法保護是少數民族人權法律保護的根本和基礎,具有主導性;國際法保護是少數民族人權法律保護的補充和促進,具有輔助性。以國內法保護為主,國際法保護為輔,通過這兩個方面,共同保護少數民族人權。
注釋:
①少數人與少數民族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雖然眾多國際法律文件的有關規(guī)定并不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而是指向少數人的,但都可以認為適用于少數民族,其對少數人人權的保護實際上也包含了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
[1]黃光學,施聯朱.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9.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1999:3-4.
[3]國家統(tǒng)計局:2005年末中國人口達到13.0756億[KB/OL].http://gb.cri.cn/8606/2006/03/16/1245@949876.htm.
[4]李步云.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5]李步云.論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1994(6).
[6]周相卿.關于少數民族人權的幾點法律思考[J].理論與當代,1995(12).
[7]才讓塔.少數民族人權的憲法保障[J].青海民族研究,2005(4).
[8]郭銳.對少數民族人權的理解[J].創(chuàng)造,2001(7).
[9]劉心.論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J].民族論壇,2001(4).
On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Rights of Minorities
ZHANG Mi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minority human rights is one of the theorie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to minority. To research and discuss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more of minority human rights and learn more of its development.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minority human ri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law.
nationality issue; minority human rights; connotation; legal protection
D902
A
1008-9128(2011)06-0029-03
2011-05-12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度項目(SC10W208)
張敏(1972-),女(布依族),重慶市人,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法、民族法。
[責任編輯 張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