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憶本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5)
健康促進對揚州市區(qū)居民體育觀念的影響
馬憶本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5)
根據(jù)揚州市區(qū)居民2008年及2005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問卷調查結果,以揚州市區(qū)居民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參與體育鍛煉情況為切入點,綜合分析揚州市20-60歲各年齡段人群的體育活動現(xiàn)狀和基本規(guī)律,以探討健康促進對揚州市區(qū)居民體育觀念的影響。
健康促進;體育鍛煉;體育觀念
健康促進是指促進人們提高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國際健康促進運動是在WHO倡導下的一個全球性促進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的運動,這項運動已經得到了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響應,同時對國際大眾體育運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0年日本提出“二十一世紀,健康日本”——全民健康促進活動;美國政府從1990年實施一個全國性健康促進計劃“健康公民2000年”,到本世紀初又提出“健康公民2010”;我國應對健康促進計劃提出了“全民健身計劃”。[1][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在我國國民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的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和追求健康的行動也不斷加強。但不同人群開展體育鍛煉,無論是組織形式、鍛煉項目,還是運動量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如何因人、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體育鍛煉,是全民健身運動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因此本文分析了揚州市針對全民健身計劃而實施的多種形式健康促進方案后不同年齡群體參加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及現(xiàn)狀,探討健康促進對體育觀念的影響,為大眾體育運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意見。
1.1.1 硬件設施建設。2005-2008年省、市、區(qū)三級共投入經費480萬元,在揚州市區(qū)各社區(qū)建設健身點95個(包括有云梯、太空漫步器、蹬力訓練器、單杠、壓腿杠等體育鍛煉器械,每個點投入經費約3萬元人民幣)、健身工程12個(蹬力訓練器、太空漫步器、太空推手器、肋木、翹翹板、秋千等體育鍛煉器械,每項工程投入經費15-20萬元人民幣)。
1.1.2 全民健身運動宣傳及指導。2005-2008年間利用《揚州晚報》、揚州電視臺、揚州網絡社區(qū)等宣傳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健身訓練,如“揚州市民全民健身現(xiàn)狀分析”、“科學健身新觀念”、“科學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常見慢性疾病的運動處方”等。
1.1.3 研究對象及方法。2008年12月,隨機整群抽樣的揚州市區(qū)20-60歲(每5歲一個年齡段)普通居民3041人,其中男性1557人,女性1484人,依據(jù)2000年全國國民體質監(jiān)測方案制定的詢問指標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詢問指標涉及兩部分內容:一是基本體育態(tài)度調查,包括每周是否參加一次以上體育鍛煉、參加鍛煉的目的。二是體育鍛煉主要內容的調查,含體育鍛煉的項目、運動頻率、運動時間等。共收回收問卷2758份,運用SPSS13.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與2005年所得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分析。
2.1.1 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情況。在所有接受調查者中,每周參加一次以上體育鍛煉的占46.87%,不參加鍛煉的占45.21%。與2005年相比,參加鍛煉的人數(shù)及每周鍛煉一次以上的人數(shù)都高10個百分點以上,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明顯下降,且每周參加3-4次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明顯提高。
2.1.2 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本次調查表明:51.32%的參加鍛煉者的體育鍛煉目的是防病治病,排2-4位的目的是:提高運動能力(21.21%)、減肥健美(18.43%)和減輕壓力調節(jié)情緒(4.51%)。與2005年相比,以防病治病、提高運動能力及減輕壓力、調節(jié)情緒作為參加體育鍛煉目的的人群呈上升趨勢,且減輕壓力、調節(jié)情緒的人群明顯提高,而以減肥健美作為鍛煉目的的人群有所下降,說明揚州市區(qū)居民更注重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生理和心理健康。
2.2.1 體育鍛煉的項目。前5位的鍛煉項目為:跑步(28.35),步行(27.33),球類(8.04),武術健身氣功(7.03%)和健身操(舞)、秧歌(6.4%),選擇其它項目的為12.9%。與2005年相比,選擇其它運動項目的人數(shù)明顯增加,參加鍛煉的居民開始選擇社區(qū)中鍛煉場所并能合理利用其中的各種健身器材。從年齡特征來看,參加跑步和球類鍛煉的比例隨增齡而下降,參加步行、武術和氣功的則隨增齡而上升,而參加健身操舞及秧歌的人群比例變化不大,在50-54歲時比例達最高,隨后又有所下降,這點與2005年相比無差異。
2.2.2 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在鍛煉群體中,每周鍛煉1~2次的最多,占37.33%,其次每周3-4次,占29.32%,再次為每周5次以上,占18.00%。可見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成年人中,多數(shù)人的鍛煉量選擇每周運動2次及以下,所占比例達52.68%,而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的比例為47.32%,與2005年相比,每周鍛煉2次及以下人群所占比例下降了7個百分點;從年齡變化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周鍛煉1-2次的比例顯著下降,而每周鍛煉5次以上的比例則顯著上升,特別在40歲以后,呈顯著上升。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健康狀況的下降和事業(yè)壓力的減緩,人們強身健體的主觀愿望越發(fā)強烈,而且也有了更多的余暇時間來從事健身活動,與2005年比,這一趨勢的起始年齡提前。
2.2.3 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在參加鍛煉群體中,每次鍛煉時間為30分鐘以下的最多,占總體的37.1%,其次為30-60分鐘,占34.4%,再次為60分鐘及以上,占28.2%,與2005年相比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下及30-60分鐘人群所占比例下降,而60分鐘以上的群體所占比例上升;若分析其年齡差異,每次鍛煉在60分鐘以上的以20-29歲和50-59歲兩個年齡段人群所占比例最高(8.6%;8.5%),而30-49年齡段鍛煉超過60分鐘的人為12.3%,這一比例明顯高于2005年(2.7%),而30分鐘以下的占18.5%,低于2005年所占比例(25.6%)。
3.1 健康促進對揚州市區(qū)居民體育觀念的影響。健康促進是通過各層次各種干預策略和手段,提高人們的健康知識水平與認識水平,讓人們知道不健康行為的危害。從2005-2008年揚州市區(qū)健身場所、器材的投入可以看出,面廣力度大,目前揚州市區(qū)健身點/工程的社區(qū)覆蓋率為67.3%,另外部分大、中、小學校一些體育設施也對市民開放,這為市民的健身鍛煉提供了硬件保障。在這幾年間利用《揚州晚報》、揚州電視臺宣傳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健身訓練,不僅讓市民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更要讓他們知道如何進行科學地體育鍛煉。從2008年調查結果表明,每周參加一次以上體育鍛煉的占46.87%,與2005年相比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且不參加鍛煉的人群明顯下降;從鍛煉的目的看,以防病治病、提高運動能力及減輕壓力調節(jié)情緒為鍛煉目的人群比例都有所上升,主觀上更注意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生理和心理健康,這說明揚州市民的體育鍛煉的意識及目的都有所改變。我們推測健康促進運動的實施改善了揚州市區(qū)居民的體育觀念,因而使得更多的人步入熱衷于體育鍛煉的行列,因此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應該需要相應的健康促進措施與之相適應,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3.2 健康促進對不同年齡段揚州市民體育觀念的影響。2005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在8個年齡段中,參加鍛煉的比例呈兩頭高、中間低的態(tài)勢,其中30-49歲年齡段參加鍛煉的比例不足31.35%;在每周鍛煉次數(shù)和每次鍛煉的時間上,也呈現(xiàn)兩頭高、中間低的態(tài)勢,即29歲以前和45歲以后的人群每周參加鍛煉的時間相對較長。從其他學者的研究[3-6]結果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較為普遍。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中青年階段,隨著工作和事業(yè)壓力的加大,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有所減弱。究其原因無非有兩方面,一是中青年人精力充沛,具有年齡優(yōu)勢,主觀上鍛煉意識不強;二是中青年、尤其是中年人事業(yè)正處于鼎盛時期,又是家庭的支柱,工作和家庭的雙重負擔使其鍛煉的積極性受到客觀條件的較大限制。從2008年調查結果看:體育鍛煉人群比例呈兩頭高中間低的趨勢有所改善,因此筆者認為主觀上不重視體育鍛煉可能是中年人體育鍛煉不足的主要原因。其實中年雖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但人體的生理機能也已開始衰退,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延緩這種衰退過程,因此應引導他們充分地認識到只有具備強健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這也是健康促進運動工作者更需要關注的問題。
3.3 健康促進對體育鍛煉內容的影響。2005年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步行、跑步和球類活動是揚州市區(qū)參加體育鍛煉居民最喜愛的體育項目,每周鍛煉1-2次的比例最多,其次為每周5次,每周鍛煉3-4次的較少,每次鍛煉時間多控制在60分鐘內。而2008年調查結果得:揚州市區(qū)體育鍛煉居民選擇了更多的體育鍛煉項目,包括瑜珈、跆博、毽球等項目,而且借助于健身器械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群漸增。另外每周鍛煉2次及以下的人數(shù)明顯下降,且每次鍛煉時間在60分鐘以上的人群明顯增加。因此在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時,有必要多開發(fā)一些形式豐富、功能多樣化的民間體育活動,并加強對體育的多功能意義和社會化作用的宣傳等多種形式的健康促進活動,這樣才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動的普及。
3.4 揚州市未來健康促進運動的思考。從2008年調查結果我們看出,在揚州市區(qū)居民中仍有45.21%人不參加體育鍛煉,因此健康促進運動仍需要深入開展,其形式還需要多樣化,諸如報紙開辟“科學健身與健康”、“運動與慢性病”等專欄以及健康講座進入社區(qū)等,以使更多的居民形成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科學進行體育鍛煉這一良好的體育觀念,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體育鍛煉與戒煙限酒等其它健康生活方式有機結合,在建立良好體育觀念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
[1]陳佩杰.運動與健康促進[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1).
[2]毛海濤,吳衛(wèi)兵,劉曉丹.運動:健康促進的積極方式[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2).
[3]裴立新,韓佐生.甘肅省成年人體質機能狀況與體育生活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1).
[4]韓盛祥.淄博市鄉(xiāng)鎮(zhèn)居民體育健康現(xiàn)狀[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2).
[5]韓會君,劉惜榮.廣東省成年人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9(2).
[6]張春梅.西安城市、社區(qū)居民群眾文化體育健身的現(xiàn)狀分析[J].社會縱橫,2004(4).
馬憶本(1964-),男,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201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