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玉,王 歡
(海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海南???571158)
論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傅文玉1,王 歡2
(海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海南海口 571158)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偉大的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的德育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先秦儒家各學派的理論,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關于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可以從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這三個方面來論述。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營造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德育對象在道德認識、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升的教育活動。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就非常重視德育,而朱熹則以孔子的德育思想為核心,吸取了從先秦到南宋教育家的德育思想的積極成果,總結了自己實施德育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了“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德育理論。關于朱熹德育思想形成,可以從社會背景、家庭背景和思想背景這三個方面來論述。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與宋代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變化和民族矛盾的狀況是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及整個宗法制度大變革的重要時期。首先,社會關系的變革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均田制的廢止,使土地私有制的性質(zhì)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瘋狂的土地兼并導致了大批農(nóng)民喪失土地,被迫淪為租佃地主土地的佃客。這些佃客既無土地,又無生產(chǎn)工具,主要靠耕種地主的土地來維持生活。佃客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較之以前是有所削弱,但剝削程度并未減輕。佃客一年辛苦所得,除了送租外,所剩無幾。遇到春耕、青黃不接或荒年暴月的時候,就不得不以高利向地主借債。除此之外,朝廷的冗官冗兵必然帶來冗費,宋王朝便采取種種辦法,把繁重的賦稅加在廣大農(nóng)民的身上。到了南宋,農(nóng)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和突出。但是,南宋的統(tǒng)治者不僅沒有整頓吏治,而且醉生夢死。統(tǒng)治階級的腐化墮落,引起了一些有氣節(jié)的官吏和士大夫的不滿。這種土地制度的變化,還讓大量因為土地兼并而大量涌現(xiàn)的庶族地主登上了政治舞臺,地主階級內(nèi)部各個階層的勢力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有識之士,深為當時社會積貧積弱而又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的狀況擔憂。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們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情勢下,開始對其德育理論進行研究并進行相應的道德教育活動,試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來鑄造新的道德理論武器,培養(yǎng)新的人才。
其次,民族矛盾使得積貧積弱的宋王朝江河日下。自北宋建國以來,民族戰(zhàn)爭不斷。先有宋與遼戰(zhàn),其次宋與夏戰(zhàn),再次宋與金戰(zhàn)。面對遼、夏、金貴族集團的侵擾和進犯,宋王朝長期以來采取忍辱退讓、納款求和的妥協(xié)投降政策?;兆谛土辏?125年)女真貴族乘滅遼余威大舉犯宋,包圍了北宋首都汴京。第二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靖康二年,金兵又再次大規(guī)模南下,剛剛即位的趙構聞風倉皇南逃,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才在杭州建立起南宋偏安政權。由于南宋統(tǒng)治集團對金兵的進攻一味退讓,采取“屈己求和”的政策,致使金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給南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對于金兵的這種野蠻行徑,南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這是漢族人民的正義要求;但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卻向金朝屈膝投降,于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由秦檜代表趙構接受議和:宋向金稱臣,年貢銀25萬兩,絹20萬匹。這進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深了民族矛盾,嚴重地威脅著封建統(tǒng)治。面對這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實,包括朱熹在內(nèi)的許多理學家都在勞思苦想救治國家的方案。他們想通過重振封建綱常來扭轉(zhuǎn)積弱積貧、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希望借助德育理論來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秩序。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縣。朱熹門人黃榦在《朱子行狀》中記載朱熹的家世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朱熹祖輩歷代當官,在地方上便成為有名的官僚地主,而被稱之為“著姓”;但到了朱熹出生的時候,正是他父親從尤溪縣尉去官之際,家境并不十分充裕。當朱熹祖父朱森死時,也是因為清貧而沒有扶靈歸葬故里,而葬在政和任所的護國寺側(cè)。朱熹的父親朱松死后,少年的朱熹便依靠父親的友人劉子羽而生活??梢姡祆涫浅錾碛谝粋€衰弱下來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一個只讀經(jīng)書、不問生計的士子,一生潦倒不得志,仕途坎坷,晚年更是沉溺在佛典道書中尋求慰藉和解脫。但朱熹的德育思想最初卻是在父親那里受到熏陶并開始形成的。朱松因長子和次子的早夭,對朱熹的培養(yǎng)更是嘔心瀝血。朱松早年曾經(jīng)從學于二程學派的羅從彥,篤信二程之學。在父親的指導下,朱熹八歲開始讀經(jīng),最先讀的就是《四書》和《孝經(jīng)》。在傳統(tǒng)儒學中,《四書》的重要性低于《六經(jīng)》。將《四書》抬高到先于《六經(jīng)》的位置,把它規(guī)定為儒學入門書,是二程的重要創(chuàng)見??梢钥闯觯赣H對朱熹的教學完全體現(xiàn)了二程的治學思想。朱熹十一歲開始接受更為嚴格的家庭訓蒙教育,開始了“十年寂寞抱遺經(jīng)”的生涯。朱松還特別注重忠孝節(jié)義的教育,他竭盡心力地用儒家的忠孝氣節(jié)、道德文章啟迪朱熹。正是在朱松這種嚴格的理學和經(jīng)學啟蒙的教育下,朱熹受到濃重的佛老思想的熏陶。朱松晚年凄冷寂寞,就靠研究心佛典籍度日。從他口中,朱熹聽到許多關于趙清獻公學佛之類的故事,漸漸對佛學產(chǎn)生了興趣。就在朱熹一步步地走上儒學之路時,父親卻重病纏身,過早地離開了他。
在朱松去世前,他把家事托給在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劉子羽,又致書給三位崇安道學密友,人稱“武夷三先生”的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和屏山劉子翚,把朱熹的教育托付給他們。劉子羽和劉子翚出身世代簪纓的大族著姓,在屏山下?lián)碛芯薮蟮膭⑹锨f園。宋代書香仕宦之家多延名士設立家塾,主要是教子弟習舉業(yè),以便使他們踏入仕途。在劉氏家塾中,朱熹受到了更正規(guī)全面的儒家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從法帖臨摹到苦讀經(jīng)書,一面為科舉入仕攻習程文與詞章之學,一面為入“圣賢之域”而潛研二程洛學的理學?!拔湟娜壬笔浅涕T理學家,而不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家,他們在對朱熹灌輸理學思想時,把重點從五經(jīng)轉(zhuǎn)移到四書學上?!拔湟娜壬边€都是潔身自守、超世脫俗的飽學之士,他們共同鑄造了朱熹清高淡泊、終身以著書為樂的處世性格。
朱熹以孔子的德育思想為核心,吸取了從先秦到南宋各家德育思想的積極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先秦儒家學派的德育理論,形成了綜羅百代的德育思想。
1.先秦儒家的優(yōu)良德育傳統(tǒng)。以孔子的“仁”為德育指導思想與價值準則是朱熹的一貫主張?!叭收?,心之德愛之理”[1]28,“此心廓然,無一毫私意,直與天地同量,這便是居天下之廣居,便是居仁”[2]113,“仁便如天地發(fā)育萬物,人無私意,便于天地相似”[3]45。這些都可以說明朱熹是把仁作為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又如朱熹實施德育,尤其重視“義利之辨”。他將“義利問題”作了哲學闡發(fā)。他不是一般地談義利問題,而是聯(lián)系仁與不仁,公與私之辨,探究善與惡、是與非、道德與非道德的哲學意蘊,并且與民族危機、文化危機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反思。朱熹德育思想中還十分重視道德自律或意志自由的理論。他在孟子性善論的啟示下,把仁義道德視為人身內(nèi)在的要求,而不是由外力強加于人的東西。正因為持這種看法,他強調(diào)善的實行即是自身的自我實現(xiàn),而不是使自己屈從或犧牲?!叭时闳缣斓匕l(fā)育萬物,人無私意,便于天地相似”,這些都可以說明朱熹是把仁作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因此,可以看出,朱熹十分重視先秦的優(yōu)良德育傳統(tǒng),并將他們的道德主體理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北宋理學先驅(qū)的影響。周敦頤被后來學者稱為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主要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對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影響極大。他主張清靜與無欲、倡導尋孔顏樂處的人生理想得到了朱熹的高度稱贊。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張載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朱熹繼承了他的二重人性論,為儒家人性善惡爭論的解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時,因為張載與朱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他的修養(yǎng)功夫?qū)χ祆湟灿兄^深的影響。二程學說對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可以從朱熹對他們的極力推崇以及對他們著作的熱心編著中看出端倪。二程的德育思想重視對心的探討,把心既看成是認識的主體,又視為道德意識的主體,并且將居敬、集義、克己、復禮作為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他們的“理一分疏”、“格物致知”、“人性二重化”、“天理人欲”等思想都是朱熹德育思想的直接來源。
3.南宋湖湘學派的吸收和借鑒。閩學與湖湘學都是二程洛學在南宋的流衍與發(fā)展。兩個理學流派從各自初創(chuàng)時起,便有著極其密切而友好的學術關系。他們互相切磋,彼此誘發(fā),推動各自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南宋理學的繁榮。胡宏是湖南湖湘學的奠基人,他的“性體心用”說為朱熹建構其理學心性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張栻是胡宏最得意的弟子,也是繼胡宏之后湖湘學的代表。朱、張二人年齡相仿,又有相同的學術淵源和人生經(jīng)歷,兩人結下極其深厚的學術友誼,相互了解也最深。張栻向朱熹介紹了胡宏的學說,他們之間多以書信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這些書信反映出不同時期朱熹對《中庸》已發(fā)、未發(fā)之義的理解和認識。庚寅(1170年)年間朱熹對胡宏的理學代表著作《知言》提出疑義,標志著朱熹以“心統(tǒng)性情”為核心的心性說已確立。此外,朱熹還認真研究了湖湘學派“先察識,后涵養(yǎng)”的存養(yǎng)功夫以及“同體異用”的理欲觀,進一步地豐富了他的德育思想。
[1] 朱子語類: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朱子語類: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朱子語類:卷九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韓鐘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6] 劉樹勛.閩學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石柏勝
K245
A
1671-8275(2011)01-0100-02
2010-11-06
1.傅文玉(1985-),女,福建武夷山人,海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0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王歡(1985-),女,遼寧大連人,海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