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羅海燕
(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教學(xué)部,安徽 亳州 236800)
中文旅游資料英譯的原則和方法
李海燕, 羅海燕
(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教學(xué)部,安徽 亳州 236800)
把中文旅游資料翻譯成英文,其實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由于旅游資料中景點(diǎn)介紹自身的特點(diǎn),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同的景介材料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其中,最基本的原則有兩個:一是要突出當(dāng)?shù)氐奈幕攸c(diǎn),二是要以讀者為中心,讓他們能讀懂。因此,要達(dá)到兩種語言的完美結(jié)合,那就要求我們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如直譯、意譯和音譯等方法。
景點(diǎn)介紹;文化;翻譯原則和方法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人口眾多,文化底蘊(yùn)濃厚。豐富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的國外游客。世界旅游組織預(yù)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由此可見,將中文旅游資料巧妙準(zhǔn)確地翻譯成英文,對發(fā)展我國的旅游事業(yè)開拓旅游市場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文旅游資料英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差異,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fā)進(jìn)行漢英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活動。旅游資料的英譯本要有利于外國游客的理解,增強(qiáng)并提高外國游客的興趣,最終達(dá)到中文旅游資料英譯的目的。因此,作為譯者應(yīng)該堅持以譯入語的讀者為中心的原則,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必要對以前的信息進(jìn)行刪、減、增、改、縮及釋等。同時,又不會導(dǎo)致本國文化失真。做到了這兩點(diǎn),基本上也就達(dá)到了中文旅游資料英譯的標(biāo)準(zhǔn)。
旅游資料包括的內(nèi)容很多,有景點(diǎn)介紹、景點(diǎn)名稱介紹、宣傳廣告及導(dǎo)游圖等[1],其中景點(diǎn)介紹是旅游資料的重要部分。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價值觀、傳統(tǒng)習(xí)慣和思維方式等,中英旅游資料中的景點(diǎn)介紹在風(fēng)格上會有所不同,語言及文體特征也會相差甚遠(yuǎn)。
中文旅游資料中的景點(diǎn)介紹真是詩意盎然,音形意皆美,令人浮想翩翩,身臨其境。太平湖在風(fēng)平浪靜時的樣子如何,用了散文般的句子來介紹,優(yōu)美華麗。在雨天、有風(fēng)的日子及天高云淡之際又如何,用了同樣的句式來描繪,整個一段話是一個排比句,四字連珠,同義反復(fù),給人以美的享受。
英文的景點(diǎn)介紹非常直截了當(dāng),即使有描述性的文字,也是以事實為主,依客觀為依據(jù),沒有任何修飾或夸張的描述,直接傳遞信息,文風(fēng)質(zhì)樸,通俗易懂,語言平實。
中英旅游資料中的景點(diǎn)介紹特點(diǎn)的區(qū)別非常明顯,其根源是文化的差異。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fā),對中文旅游資料進(jìn)行增、減、釋及借等策略來進(jìn)行翻譯,從而有利于外國游客的理解,符合外國游客本國的語言習(xí)慣,又能保持本國的文化特征,最終達(dá)到他們旅游的目的。
任何翻譯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中文旅游資料翻譯也不例外。根據(jù)上面所述,中文旅游資料的翻譯應(yīng)堅持這樣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突出當(dāng)?shù)氐奈幕卣? 二是要以讀者為中心,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保證讀者能夠讀懂并理解。
郭定芹提出,文化是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活動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因此,旅游資料在進(jìn)行英譯的過程中,一定要以中國文化為取向,盡量保留當(dāng)?shù)氐奈幕畔?,盡可能地去宣傳中國文化[2]。如果不這么做,恐怕外國游客會認(rèn)為此次旅行失去了意義,沒有了解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吳森教授在談到中西方文化精神方面的差異時指出:“中國文化是藝術(shù)的,西方文化是科學(xué)的。藝術(shù)的精神是借具體的意想、傳神活現(xiàn)、畫龍點(diǎn)睛來表達(dá)感覺和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創(chuàng)造,科學(xué)的精神是借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從而對事物作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尋求真理”[3]。20世紀(jì)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創(chuàng)始人凱瑟琳娜?賴斯(Reiss)于1971年在其《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提出了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認(rèn)為“譯文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譯者應(yīng)根據(jù)翻譯要求優(yōu)先考慮譯文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4]。
在對中文旅游資料進(jìn)行英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上面所介紹的理論原則。同時,不同的旅游資料,要用不同的具體翻譯方法。翻譯的方法很多,例如: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及解釋性翻譯法等。但是這些翻譯方法是不能亂用的,一定要依據(jù)材料的特點(diǎn),根據(jù)西方文化的特征來選擇翻譯方法,符合外國游客對其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音譯法,是指譯文中保留原語的發(fā)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語言功能,能夠理解成跨文化的借用[5]。這種翻譯法常用于景點(diǎn)介紹中的地名翻譯。有些景點(diǎn)名稱是有一定的歷史或紀(jì)念意義,而且有助于外國游客來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多用于意譯法。如果文化底蘊(yùn)太深,游客很難理解,而且對他們來說能否了解對這次觀光意義不大,那么,我們就可以直接音譯。如此既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又可以避免其它翻譯法帶來的不可讀性或誤解。
例3:從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許,便是瑯琊寺?,樼鹚率俏覈鴸|南名剎,建于唐代大歷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yīng)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6]。
Langya Temple is about over one kilometer away from Tippler Pavilion, located above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ippler Pavilion. It’s Chinese famous temple in southeastern China, built in the period of Dali year of Tang Dynasty. Emperor Tang Taizong bestowed the name“Baoying Temple”, and it was renamed “Civilized Temple” in Song Dynasty.
此處的寶應(yīng)寺,開化禪寺,瑯琊寺,都可以用音譯法進(jìn)行翻譯。在譯文中,將開化禪寺翻譯成“Civilized Temple”是有一定的意義,把景點(diǎn)名稱的意思翻譯了出來。其實,這樣造成了與其它兩個,既寶應(yīng)寺和瑯琊寺的翻譯方法的不一致性,又使接受者更加迷惑不解。所以,直接譯為“Kai Hua Chan Temple”就可以了,外國游客只要知道這幾個地點(diǎn)是寺廟就行了,不必對這幾座廟宇的各自的功能區(qū)分太清,也不需要了解這幾座廟宇的類型。這樣,只要把讀者需要的通俗易懂的東西翻譯出來,太深刻而又不必翻譯的東西就省略了。即讓讀者了解了中國文化,又保留了中國自己的文化特點(diǎn)。
直譯法,是指在不違反原文文化的前提下,在中譯英時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和形式相符。尤其是對年代的翻譯,有時不需要去解釋哪個皇帝在位時的第幾年。因為外國游客來中國的目的是旅游觀光,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但在短短的時間里,讓他們很深地去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那的確是不可能。因此,有時沒必要對這些歷史性很強(qiáng)的東西作過于細(xì)節(jié)的翻譯,只需一筆帶過。
例4:花戲樓是國家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亳州城北關(guān),渦水南岸,原名大關(guān)帝廟,又稱山陜會館,俗稱花戲樓,建于清康熙年間(1656年)[7]。
The Flower Theatrical Building is a site of cultural relics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ozhou City. Its original names were Great Guan Emperor Temple and Shanshan Assembly Hall. And its common name is the Flower Theatrical Building.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Reign of Kangxi(1656) of the Qing Dynasty.
在此,“清康熙年間(1656年)”不必翻譯為“in the Reign of Kangxi(1656) of the Qing Dynasty”,這樣反而會令外國游客迷惑不解,怎么又出來一個“Kangxi”。他們更關(guān)心的是花戲樓組建的那年距現(xiàn)在到底有多久,而并不真正關(guān)心組建花戲樓時是哪位皇帝在位。更不知道康熙是何許人也。只需要讓他們知道花戲樓是古建筑群,它歷史悠久,風(fēng)格獨(dú)特。由此可見,可以把“清康熙年間”刪去,只要把此年代翻譯成“in 1656”就行了,讀者一看就知道花戲樓的組建距現(xiàn)在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樣翻譯,既保留了中國古代文化悠久輝煌的特征,又能讓讀者讀懂并領(lǐng)會到其中的內(nèi)涵。顯然,這個版本的翻譯也符合上面所說的翻譯中最基本的兩個原則。
意譯法,意譯法舍棄了原文中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拋開了原文和譯文的一一對照關(guān)系,這種翻譯方法可以再現(xiàn)出原文的主要意思,卻改變了原文的表達(dá)形式。在一些中文景點(diǎn)介紹中,如果按字面意思來翻譯成英文,會與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
例6:包公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一位清官,他生活在北宋仁宗時期,為官清正,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合肥是包拯的故鄉(xiāng),他從小生活在合肥,百年之后也和其夫人、子孫安葬在此[8]。
Bao Zheng is a very famous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 in Chinese history. He li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ao is honest, fair, impartial and incorruptible,and there is a very high status in the minds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Hefei is his hometown. He lived in Hefei when he was a child. After passing away, he, his wife, his children and his grandchildren were also buried here.
此處的“百年之后”,按照字面意思,應(yīng)該翻譯為“after one hundred years”。其實,在中國,百年之后是對年長而又受人尊重的人去世后的一種敬稱。在西方國家,對年長者去世后尊稱為pass away。所以,百年之后應(yīng)該委婉地譯為after passing away。這樣翻譯,不但使讀者明白了百年之后的深刻含義,又維護(hù)了本國的語言文化特征,人們對包公及其家人的尊重之情也流露出來了。
解釋性翻譯法,是指把原文中讀者所不知道的知識,盡量不在注釋中說明而直接融入譯文中[5]。這種翻譯法多用于人名、地名、專有名詞或典故等的翻譯中。
例7:黃山年平均有霧淞62天,雨凇35.9天。黃山大部分是粒狀霧凇,氣溫在-2至-7℃時,就容易形成。當(dāng)霧滴擴(kuò)大到毛毛細(xì)雨時,就能形成雨凇。黃山地形復(fù)雜,小氣候差異明顯,所以有的地方多雨凇,有的地方多霧凇,有時兩者可同時出現(xiàn)[9]。
In average, there are 62 days’ glazed frost and 35.9 days’ rime ice in Huang Mount. It is mostly grainy glazed frost in Huang Mount.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2℃—7℃, it is formed easily. When the fog drops extend to little bitty stinging rain, rime ice can be formed glazed. The terrain here is complex. The differences of microclimate are obvious. Thus, there are more glazed frost in some areas, and there are more rime ice in the other areas. Sometimes, the two phenomenons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此處的霧淞和雨凇都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霧凇俗稱樹掛[9]。雨淞也俗稱“樹掛”,也叫樹凝、冰凌,形成雨凇的雨稱為凍雨[9]。
如果音譯或直譯,游客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不同的國家,地理環(huán)境不同,當(dāng)然天氣、氣候以及物理現(xiàn)象也會有所區(qū)別。霧淞是在我國北方的冬天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云霧中沒有結(jié)冰的霧滴,在零攝氏度以下,隨風(fēng)在樹枝、樹葉及樹梢等物體上逐漸累積而又凍連的結(jié)果,一般是一種不透明的白色顆粒狀積淀物。而雨凇指超冷的降雨遇到溫度低于或等于零攝氏度的物體表面時,所形成的一種透明的玻璃狀或無光澤的表面粗糙的冰覆蓋層[18]。兩者都是冰雪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這兩種物理現(xiàn)象。如果不去說明一下什么是霧淞和雨凇,游客就體會不到它們的魅力。如果按照以上漢語版本的介紹方式來解釋霧淞和雨凇的情況,又太羅嗦了。所以霧凇glazed frost,雨凇為rime ice,形象得把這兩種物理現(xiàn)象解釋清了。
從大量的翻譯實踐及常見情況可以說明,不同的旅游材料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機(jī)械地去復(fù)制原文的信息絕對是行不通的。除了以上介紹的翻譯方法以外,還有其它很多種方法,如,綜合性翻譯法、重組法及類比法等,在此就不做一一介紹了。旅游景點(diǎn)的翻譯目的就是向外國游客傳遞信息,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xí)慣的人群來進(jìn)行交流。因此,單純地從語言角度去采用翻譯方法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還要從文化背景方面去研究。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意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巧妙地處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傊?,我們應(yīng)該重視旅游資料的翻譯,改正其中的不足和問題,認(rèn)真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來提高旅游資料的翻譯質(zhì)量,吸引外國游客前來中國旅游觀光,最終促進(jìn)我國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1]廖翠云,陶燕.翻譯功能理論指導(dǎo)下的漢英旅游翻譯[J].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23(6):109-112.
[2]郭定芹.旅游語用翻譯的原則.策略.意圖[J].湘潭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31(1):119-121.
[3]吳森.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年,275-276.
[4]陸秀英.景區(qū)資料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和底線[J].遼寧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1(7):154-163.
[5]龍瑜清.旅游資料的英譯方法略談—基于功能對等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學(xué)院學(xué)報,2004,(3):64-65.
[6]http://wenwen.soso.com/z/q106787446.htm.
[7]http://wenwen.soso.com/z/q60420736.htm.
[8]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000.htm.
[9]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8198448/1.html.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Travel Data into English
LI Hai-yan, LUO Hai-yan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Bozhou 236800,China)
To translate Chinese tourist materials into English is, in fact,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cause of the tourist materials’ characters themselv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 are used in different tourist material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There are two basic principles: first, stressing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 second, taking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with the result of good understandability to the reader. We have to adopt proper translation methods if we want to make the two languages integrated perfectly,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cultur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H315.9
A
1008-9128(2011)05-0081-03
2011-03-19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2011SK565);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教學(xué)研究項目(BYK0908)
李海燕(1985-),女,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翻譯。
[責(zé)任編輯 自正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