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張靜靜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席勒美學思想探析
朱欣,張靜靜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席勒的美學思想的產生有其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在他的美學思想中,始終貫穿著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審美與自由聯系起來思考這一思想線索,這些思想在理論層面上是席勒審美教育思想的理性基礎。
席勒;自由;審美
席勒的美學思想的產生有其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在他的美學思想中,始終貫穿著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審美與自由聯系起來思考這一思想線索。席勒的美學思想不僅局限于思辨,更具有現實性,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并對美育功能進行探討,認為審美可以帶來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從而實現審美的自由王國。雖說席勒過于夸大美育作用的觀點失之片面,但在大力提倡美育的今天,如何正確認識和突出美育的作用,以塑造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問題現實地擺在面前,因此討論席勒的美學與美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如歌德所言,貫穿席勒所有作品的是自由這一思想,作為詩人、戲劇家的席勒生性熱愛自由,追求自由。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的產生除了他天性中對自由之熱愛以外,有其外在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席勒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huán)境和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
1、社會歷史背景
18世紀下半葉,英國正在進行產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給英國帶來了經濟的大發(fā)展,而德國經濟上仍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封建國家。封建土地制度、封建行會制度仍然盛行,發(fā)展緩慢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德國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表現得十分保守、軟弱。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普遍精神卻在德國思想界蔓延,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繼承英法哲學中的人本主義精神,通過不斷抬高“人”的地位去貶抑“神”的地位,直到最后用“人”否定了“神”,完成了近代德國資產階級對封建神學的批判。當鄰近的法國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以實際斗爭爭取自由解放時,德國的思想巨人們推崇的自由卻是一種“德國式的自由”,這種“德國式的自由”是由德國資產階級的保守性與軟弱性決定的,它的特有形式就在于脫離物質基礎,從抽象的人出發(fā)追求一種精神自由??档氯绱?,席勒亦如此??档碌淖杂蓛H指一種與經驗無關的先天的道德自由,席勒的自由則僅是感性和理性的自由和諧。但法國大革命仍給德國知識界帶來了希望,一開始,他們對法國大革命表示理解和支持,期待革命會帶來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實現。席勒開始也向往法國大革命,但革命形勢的進一步發(fā)展卻使他改變了對革命的態(tài)度。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流血事件頻頻,革命運動卻不得不用這種反自由的暴力手段來實現,這種尷尬的現實使席勒重新思考一切,究竟人類的自由以怎樣的方式才能達到?席勒開始關注歷史,關注哲學,他在痛苦地用另一種方式來探討一個關系到德國前途的重要問題,這就是德國能否徹底地實現人權及民權的自由要求及資產階級的個人的一般解放,而不致歸結于雅各賓主義。席勒在康德美學的影響下,從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的自由問題。
2、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
席勒美學思想的產生與走向同康德的直接影響是分不開的。在《判斷力批判》問世后的五、六年中,席勒的美學思想也在 《論美》、《秀美與尊嚴》、《審美教育書簡》、《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等一系列著作中闡發(fā)出來。席勒本人曾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一個康德主義者,不過席勒對康德思想的繼承主要在人本精神方面。在席勒的著作中,《純粹理性
批判》的痕跡是十分淡漠的,而實踐理性的精神——人的自由,以人的存在為目的,而不是以人為手段——卻幾乎無處不在??档乱耘袛嗔ψ鳛闇贤ㄕJ識與道德、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橋梁。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考察了人的認識何以可能,實現了認識論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表現了對人的主體性的重視。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對人的道德意志進行深入探討,認為人的意志應徹底擺脫經驗、感性欲望的干擾,完全服從人們心中那種先天的道德律令?!都兇饫硇耘小纷鳛檎J識論,《實踐理性批判》作為倫理學,一為對自然的認識,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經驗中獲得的雜多印象,以獲得對現象的認識;一為自由的行動,涉及的是自在之物,對這種純粹先驗道德原則的尊崇是康德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但這種先驗道德永遠不可能在人的經驗范圍內即現象界為人所把握,認識只能達到現象界,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兩者之間如何溝通,從經驗認識如何過渡到道德自由,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試圖解決的就是這一難題。這一過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直至“美是道德的象征”,是此過程的具體展開,康德美學思想呈現出自然—審美—自由的模式??档略凇杜袛嗔ε小沸蜓灾?,道出了對判斷力進行分析的動機?!艾F在,在自然概念的領域,作為感覺界和自由概念的領域,作為超感覺界之間雖然固定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以致從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論運用為媒介不可能有過渡,好像是那樣分開的兩個世界,前者對后者絕不能施加影響但后者卻應該對前者具有影響,這就是說,自由概念應該把它的規(guī)律所賦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實現出來……”。[1]13人的認識只能限制在現象界,不可能認識超感覺界的自在之物,但人的自由要在感性世界中表現出來,從可能性的自由變?yōu)楝F實性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才不會是虛無飄渺的存在。自然到自由的過渡如何實現,康德找到了一個既區(qū)別于認識又區(qū)別于實踐理性的獨特結構——判斷力。人的心靈具有三種能力認識機能、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機能。悟性是與認識機能相聯系的,理性是與欲求機能相聯系的,而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則是與判斷力機能相聯系的。正如愉快的情緒介于認識和欲求機能之間一樣,判斷力介于悟性和理性之間??梢?,判斷力自身是一個復雜的復合結構,它可與悟性相關,也可與理性相關,形成情感——悟性、情感——理性的不同結構,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才可能在認識與道德之間充當橋梁作用。美所引起的不涉及功利的快感也就越來越成為與道德情感聯系密切的情感,判斷力就在感性的理性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不管在情感——悟性的結構中,還是在情感——理性的結構中,對情感的重視是康德美學思想中一貫堅持的??档铝D以審美判斷作為自然—審美—道德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正是康德這一思想影響了席勒美學思考的傾向,注重于對審美的功能進行探討,將美與道德緊密聯系起來。
席勒同意康德“美不依賴于概念”的觀點,而且在道德哲學方而與康德殊途同歸,席勒的美學思想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緊密聯系起來??档聦γ缹W的研究是出于純理論的興趣,是為了彌合前兩大批判之間的鴻溝,恰如阿斯穆斯所說,康德對美學問題與興趣,不是基于對藝術和它的社會功能的直接興趣,這個興趣甚至不是基于對美學理論本身的興趣,但是席勒對美學的興趣更多地卻是出于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席勒作為一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對于現實中的一切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專政時發(fā)生的暴力流血事件使席勒深深地思考人類究竟怎樣才能達到自由,怎樣才能避免為了自由而采取不自由的手段這個困境。也正是從這時起,他對康德美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試圖用一種溫和的方式來引導人們走向自由。在康德美學影響下,他寫下一系列著作,如《論美書簡》、《秀美與尊嚴》、《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他的美學思想最集中地體現在《審美教育書簡》這一著作之中。在這些著作中,席勒時刻思考著美與自由的關系,思考著如何達到人性的完整,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在席勒美學的基本思想中,與審美教育思想聯系較密切的是“美是現象中的自由”的命題。
1、美是現象中的自由
席勒認同康德在美的分析中的一條原理“美是不憑借概念而普遍地令人愉快的”,[1]13這是美區(qū)別于認識的根本特征。正因為美是不憑借概念的,才把美從理論理性中劃分出來,康德同樣嚴格地將美從實踐理性中分出,給美劃定一個獨立的范圍。但席勒將美與實踐理性密切聯系起來,認為在理論理性那是肯定找不到美的,因為美是絕對不依賴于概念的,他將美劃入實踐理性是因為他發(fā)現美與實踐理性有著共同的形式——自由,實踐理性的本質特征在于實踐理性的形式僅僅意味著不是由外部而是通過自己本身來規(guī)定的,是自律的規(guī)定。自律的規(guī)定也即自由,但兩者的自由又是有所不同的,實踐理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而美只是現象中的自由,是一種類似的自由??档聡栏竦貙⒚缽恼J識、道德中區(qū)分出來,給審美判斷力劃定一個既非感性又非理性而只涉及情感的獨特區(qū)域,對這種剝離一切外在因素的純粹的美進行分析有利于認識審美的真正機制,但這種美在現實中是少之又少,康德只找到諸如無標題音樂、阿拉伯花紋之類數量很少的純粹美。而席勒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緊密聯系起來,找到兩者共同的特點——自由,這種美論在西方美學史上的影響在于它區(qū)別于以往對美的本質進行本體論、認識論的解釋,而從人本學的角度予以探討。而美與道德的這種緊密聯系很容易讓人誤解美等同于道德。因此席勒進一步解釋了美與道德的區(qū)別,美與實踐理性相聯系,但是僅僅在形式方面而不是在質料方面,美必須在感性世界中表現出來。在席勒心目中,美的行為甚至高于道德的行為,席勒力圖以“自由”統(tǒng)一地說明倫理領域與審美領域的共同本質,人與美的共同本質。美并非是一種與人無關的客觀存在,席勒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聯系起來思考,這成為席勒審美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理性把自由的形式借給對象,對象這種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是“現象中的自由”。席勒的“美是現象中的自由”與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既聯系又區(qū)別??档聦⒚琅c善聯系起來是通過象征的類比方式。席勒的“美是現象中的自由”,將美與道德在客觀感性現象領域聯系起來,克服康德的道德自由的彼岸性,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不再局限于一種主觀的類比。黑格爾對席勒這一傾向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席勒的大功勞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主觀性和抽象性,敢于設法超越這些界限,在思想上把統(tǒng)一與和解作為真實來了解,并且在藝術里實現這種統(tǒng)一與和解。
2、人性和諧的理想
人性和諧的理想在席勒早期思想中就已見端倪,在他早期的一篇論文《論人的動物性和精神性的聯系》中,就注重將人的感性與理性聯系。席勒所憧憬的理想是追求一個類似古希臘社會的美好世界,古希臘人的完美人性體現在自然和道德、物質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令人驚訝地融合在一起,“在感性中他總是看到精神的表現,而對他人的精神感覺來說,把粗野的動物性同理性分開簡直是不可能的,正如他把每一個思想馬上形象化為形體和力圖體現最崇高的精神,他要求人的本能的每一個行動都表現道德的規(guī)定”,[2]110席勒所追求的是完整和諧的人性,他將古希臘社會加以美化作為懸在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社會的樣本。席勒承認人性的完整性,人的感性、理性應當和諧地起作用。在《秀美與尊嚴》中,席勒更是將人的分析與美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更加鮮明地表現出席勒美學思想的人道主義特點。人如何才能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呢?席勒通過秀美和尊嚴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美的分析,逐漸逼近這一主題。席勒對人本身存在的美進行分析,認為人有結構的美和秀美。結構的美是由自然按照必然性法則創(chuàng)造的美,僅僅出于自然之手,是人的形體之美,而秀美是一種從主體本身中迸發(fā)出來的美。當人僅僅以形體展現在直觀面前時,“他只不過是空間中的一個物體,只不過是諸現象中的一種現象。他在觀念世界的高位在感覺世界中化為烏有,而且如果他必須在這里保持優(yōu)勢地位,那么他只能把這歸功于他的自然基礎?!盵2]112這樣的美僅僅存在于感性世界之中,是感性事物的一種屬性,并沒有顯示人的優(yōu)越性,但人除了形體的美以外,除了感性規(guī)定以外,更有理性規(guī)定,而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生物的根據。人的感性規(guī)定被決定于人的理性規(guī)定,形體的美也就與人的理性概念相關,“人的美是間接地來源于他的人性概念的,因為他的整個感性本性是以這種概念為根據的”,[2]113這里的人性概念即指理性規(guī)定,理性決定感性,這說明席勒仍不能擺脫理性主義的影響,有時將人性僅視為理性。美的事物引起感性的愉悅,同時又可使理性愉悅,美與感性、理性都密切相關,一為直接,一為間接。因此,“美可以看作是兩個世界的公民,出生使它屬于一個世界,收養(yǎng)使它屬于另一個世界美在感性自然中得到存在,而在理性世界中獲得公民權”。[2]114正因為美的事物具有這樣的特性,判斷美的審美趣味同樣可成為精神與感性之間的中介,使感性與理性協調統(tǒng)一。在秀美中,感性與理性和諧,義務與愛好一致,這時,“他的感性本性加入純粹的精神本性之中,不是為了把感性本性作為負擔丟掉,或作為粗俗的外衣從自己身上脫去,而是為了使感性本性與他的最高自我緊密配合起來?!盵2]133席勒認為人應當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康德的道德哲學體系中感性與理性分離,義務與愛好對立,“康德從純粹理性的殿堂里搬來了異樣而又那么熟悉的道德法則,使它以自己的全部神圣性展現在有損人的尊嚴的時代面前,卻很少過問有無眼睛忍受不了它的光輝”。[2]135人的道德理性應當與感性本性取得和諧,康德的道德主義很容易將人引向禁欲主義,“直到人的道德思考方式從作為兩種原則聯合作用的他的全部人性中產生出來并成為他的本性以后,他的道德思考方式才是有保障的,因為只要道德精神還在使用強力,自然本能就不得不也用威力與它對抗。僅僅被打倒了敵手可能重新起來反抗,而和解的敵手才真正被征服了”[2]134,這里可見席勒偏離了康德哲學,將感性與理性和諧的人視作高于純粹的道德的人。
這些思想在理論層面上是席勒審美教育思想的理性基礎,當他將目光投向現實時,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又使他對美的分析越來越與現實聯系起來,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思辨的美學開始向現實社會和政治方向傾斜,從而成為席勒美學思想的鮮明特色。
[1]康德.判斷力批判[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席勒.秀美與尊嚴[M].張玉能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B83-02
A
1009-9530(2011)05-0070-03
2011-07-20
朱欣(1975-),女,安徽宿松人,安徽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