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劉亮程散文中的生命焦慮意識考論
趙玲玲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人類由生命意識中無法排遣的虛無而來的焦慮,時刻威脅著每一個作為“人”的存在。劉亮程通過《一個人的村莊》等作品呈現(xiàn)了這種焦慮,并探尋消釋“焦慮”的心路歷程。劉亮程將自己融入自然,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看待每一事物,精神似乎找到了支柱;隱秘的存在體“時空”,打碎了他本以為找到的平衡;逃離在鄉(xiāng)村與城市的雙重邊緣,遭遇雙重拋棄,陷入更深的虛無當中,焦慮仍然無所逃遁。
劉亮程;村莊;生命意識;存在;焦慮
“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和“鄉(xiāng)村哲學家”劉亮程,在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繁華與浮躁中,帶著“一個人的村莊”走進人們的視野。淳樸、本真的鄉(xiāng)土生活凸顯生命最深的問題。他用他的散文建造并感謝養(yǎng)育了他的鄉(xiāng)土——“村莊”。在他的筆下,現(xiàn)代都市沒有驢馬奔跑、沒有鳥飛蟲鳴,卻只有高樓林立,無法成為他精神的棲息地,無法為他排遣內心深深隱藏著的焦慮。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風中的院門》等散文集里,用一種看似寬容的追尋、慢悠悠的語言,傳達了生命意識下一種深重的焦慮,也透露出“村莊”對于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
劉亮程的作品《一個人的村莊》,呈現(xiàn)著他的生命體驗,即一種獨特的帶著濃濃鄉(xiāng)土味道的溫情。他寫村莊里的狗、驢、馬、蟲等動物,寫土地寫坯墻寫木頭,也寫人,在他的世界里,人與自然已經(jīng)沒有什么明顯的界定,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在他的村莊里,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寧靜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互通互融、相契相知、天地合一的狀態(tài):“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春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靠來的美好前景?!保ā秾σ欢浠ㄎ⑿Α罚拔覀兪且桓\繩兩頭的動物,說不上誰牽著誰?!保ā锻H性的人》)①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以下原文引用均出于此。在描寫村莊的這些事物的過程中,通過文字,我們體驗到了一個貼近生活本真的審美境界?!兑粋€人的村莊》里面所描寫的任何一種細微的事物,都傳達了劉亮程的感受和情感。通過進行一系列的移情,使物我同化,按照主體審美情感的對象化方式來體驗周圍環(huán)境,同時又受到他自己體驗出來的這個環(huán)境的感染和激發(fā),使人與自然之間在情感的直接體驗上暢通無礙。鐘嶸在《詩品序》中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物之感人”的產物,既是對“物”的再現(xiàn),也是對“人”的心靈的表現(xiàn)。②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6-110.在劉亮程情感世界里面,村莊不只是人的村莊,同時也是人畜共居的村莊,甚至,牲畜所占的分量比人還要多。似乎只有在這些村莊的事物中,他才體驗到生命的存在。他給予了這些自然生命完全的尊重與生命的平等。人與動植物之間沒有貴賤、高低之分。已經(jīng)分不清“蝴蝶是我”還是“我是蝴蝶”。
劉亮程在這個村莊里,重新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認為故鄉(xiāng)有著一個人成長的印記,每一種事物都藏有其他人無法知曉的秘密,是一個人的隱秘處。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是一種精神關系,它通過意識活動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念性的思索或體驗,在此基礎上,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所理解所接受的觀念世界③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4.。而對于劉亮程來說,這個黃沙梁已經(jīng)是他生命的中心,成為他觀察世界的起點和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說:“每一個作家都在尋找一種方式進入世界,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首先是從一個村莊開始?!贝迩f教會了他人生哲學,他在村莊體悟生命的奧秘。他也真實地記錄著村莊的生命旅程。
劉亮程對生命的傷痛與荒涼,感受如此深切;對于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感受如此強烈。他總是用一種有限的眼光來打量生命,充滿了悲憫、憐愛??吹揭恢煌蝶溗氲睦鲜螅J為,老鼠也應該有一個好收成,甚至對于趴在身上,把自己當作巢穴的小蟲也無比地疼惜?!吧啙嵉街皇O驴鞓贰N覀冞@些聰明的大生命卻在漫長歲月中尋找痛苦和煩惱?!保ā妒O碌氖虑椤罚┧J為小蟲是快樂的,而活著的人卻無時無刻不感到煩惱與焦慮:“沒幾個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認識幾個人,不知道誰死了誰還活著。一年一年地聽著蟲鳴,使我感到了小蟲子的永恒”;而自己卻“苦度最后的幾十個春秋,面朝黃土,沒有叫聲?!保ā洞禾斓牟秸{》)卑微地在這世界上呼吸。他的心思細膩得如同一根絲線。作者潛意識地對人的孤獨性進行了否定與逃避,從情感上將一切對象都看做是自己的同類、同伴。他需要有一個傾訴衷腸的對象,他需要感到自己是一個更大的團體、乃至全宇宙的一份子,如同莊子追求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①莊子著,孫通海校.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9.的境界。他的情感、他的靈魂完全進入了萬物同體、悲歡與共的狀態(tài),使他暫時消弭了自己作為單一個體存在的無助感和對生命的焦慮感。
黃沙梁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沒有約束的,劉亮程以“春天的步調”早早地走出村子,干一些在正經(jīng)莊稼人看來不正經(jīng)、在城里人看來饒有趣味卻可望不可即的事情。通過他自己的某些舉動,對一株小草、一只蟲子、一只鳥的生活甚至命運造成巨大的影響。通過對某些事物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由此感覺自身的龐大與存在價值。對抗著生命的虛無,找回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通過將自己融入自然當中,從而消除對個體生命的焦慮與無助,并找到生存的安全感。然而作者又常常試圖通過改變自然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讓該變的一切都有了變遷”,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或者可以說,通過在情感上毫無惡意地凌駕于弱小生命個體之上,顯示自己存在的超凡力量與不可代替性,從而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感與滿足感。通過這種看似自欺欺人的行為方式,給自己一個存在的理由。
劉亮程雖然通過融入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自己存在的虛無感和孤獨感,同時卻無法避免地更加加重了對一切事物本身具有時間的有限性和老在時間的過道中這一宿命的焦慮與無奈。時間與空間讓人無處不感覺到它們的存在而又無法把握它們,所產生的對生命本身焦慮自然無法擺脫,從而演繹起一場場人和物與時間和空間作無休止的競逐。在這場競逐中,面對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這連個強大而又永遠不會消失的存在物,劉亮程他并沒有讓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在這場對抗中得到升華,反而加重了本身的焦慮感。在這場焦慮中,無疑也是最能彰顯他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態(tài)度。
活在時間的過道中,生存的局促性讓他生命的張力無法得到伸展,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感覺到時間對自身的捆綁?!帮L改變了所有人的一生”,風不只是風,是存在的時間、是歲月的有形化。其實不單是人,萬事萬物也無法擺脫時間這個牢籠,一切東西都消融在時間里?!吧褚粓鲲L,我們不知道刮過一個人的這場風什么時候停,不知道風在人的生命中已經(jīng)刮歪幾棵樹,吹倒幾堵墻?!薄帮L改變了所有人的一生,我們都不知道風改變了所有人的一生?!泵恳患挛锒加袑儆谧约旱囊粓鲲L,被這場風吹刮著走,無法控制,不由得你愿不愿意?!拔黠L東風都刮過去了,黃沙梁變成了這個樣子,我變成這個樣子——每一棵樹都是一場風,每一個人都是一場風,每堵墻都是一場風,每條狗每只螞蟻都是一場風?!保ā兑粓鼋袆⒍娘L》)對歲月的體驗既虛也實,有不解也有無奈。起初這是一場競跑比賽,追趕著屬于自己的那一場風,然而風飄忽不定,抓不住、定不穩(wěn)。“風是空氣在跑”,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它是“風”,當你意識不到的時候,以為“風”平浪靜。誰也挽留不住它,抵抗不過它,然而你依然得無奈地追著風跑,不能停,這是無可逃避的遭際。德國生命哲學家齊美爾認為,生命之物具備時間上的延展性,生命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流,在其中每一個生命的瞬間都是存在而又是不存在的,每一個瞬間都消融進下一個瞬間。因此生命存在的感覺,也只能在流動、變化的過程中感受它。②劉放桐等.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6.作者無法觸摸到生命存在的實質,它就像風,永遠不停緊張的追逐,沒有停息,沒有盡頭。這種看似毫無內容、形式永遠單一的生命的存在,這種無法擺脫的虛無的存在,作者產生了對生命的內在體驗。
逃不掉的除了歲月侵入,還有空間的虛無。雖然劉亮程試圖通過讓自己與萬物為一體,從而消弭作為單個“個體”所產生的虛無感,卻依然感到空間的無邊際所帶來的落空感。在整個宇宙空間的無限性和黃沙梁整個小村莊的有限性之間,劉亮程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黃沙梁這個小村莊里,作者可以察覺到自己是個真實的存在,能聽見自己“吸進的氣和呼出的氣”。然而放回整個宇宙的曠野中,卻只能感覺到虛無與渺小。勞動也成了一件荒涼的事情,“勞動的人把名字放在家里出去了?!睍缫安恍枰愕拿?,勞動不需要你的名字。熟悉你的老牛不認識你的名字,開通的溝渠不會叫你的名字,麥穗不會為你而呼。活著,成為了自己的事情,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只小蟲、一株草、一朵花。因此,“一個人在暗處處理著自己的事情。一村莊人在暗處處理著各自的事情”;“沒有名字的人還將無休無止地埋身勞動。沒有名字的人像草一樣,一個季節(jié)一個季節(jié)地荒涼下去?!保ā饵S沙梁》)名字并不能成為一個人活過的證據(jù),勞動的荒涼,更是一個人活著的荒涼。人不但只能活在時間的過道中,同時也只能匍匐于整個無限宇宙空間的細縫里。生命靠不了岸,靈魂找不到可以棲息的地方,精神無法找到一個家。
在黃沙梁這個小村莊,雖然路是真實的,但作者依然深深感覺到目的是虛無的,或者根本沒有目的。當生活失去了非干不可的事情,當日子里面只剩下自由的時候,生命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自由產生苦惱,當一個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時,一切事情對他來說也就失去了意義。人因此也會變得空虛、懶散,產生個人的無意義感。當生命意義的喪失侵入內心的時候,緊隨而來的常常是焦慮、失望和深深的厭倦。失去了一種所屬感,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精神上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孤獨和焦慮也就更加無法躲避。孤獨和焦慮并不是自由的代價,而是自由的本身?!半S著剩下的事情一點一點地干完,莫名的空虛感開始籠罩草棚?;顑焊赏炅?,鐮刀和鐵锨扔到一邊。孤單成了一件事情。寂寞和恐懼成了一件大事情?!保ā妒O碌氖虑椤罚┳约菏且粋€獨立的單個體,獨個兒面對整個曠野、整個黃沙梁、整個世界。默默地緊張地互相對峙著,誰也幫不了誰。每個人最后都是獨自面對剩下的寂寞和恐懼,無論在人群中還是在荒野上那都是他一個人的。
法國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布雷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曾經(jīng)寫道:“我每當想到自己生命之短暫,被其前后漫長的永恒所淹沒,我所占據(jù)、甚至能夠看見的小小的空間,被我毫無所知(它也不會了解我)的巨大無垠的空間所吞沒時,我就會戰(zhàn)栗發(fā)抖,就會驚訝于自己為何是在這里而不是那里?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明我何以在這里而不是那里何以在此刻而不是那一刻。誰把我?guī)У竭@里?又是誰的命令把這一塊時間和空間分配給了我?無限空間的永久沉默確實讓我恐懼?!雹賉美]大衛(wèi)·艾爾金斯.超越宗教在傳統(tǒng)宗教之外構建個人精神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0.生存的危機讓人極端地痛苦,人不但只能活在時間的過道中,同時也只能匍匐于整個無限宇宙空間的細縫里,卑微可憐。
在生命焦慮意識中,劉亮程終于覺得不能“像那根木頭一樣朽在那里”,不能再呆在時間好像停滯了的村莊,在黃沙梁的種地生活,過著“兩手空空,擁有的只是那一年比一年遙遠的憧憬,一年不如一年的信心和干勁,一年淡似一年的豐收喜悅”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逃離,逃竄出黃沙梁,逃離了他生長的地方,寄居于城市,企圖徹底撇掉時刻困擾著他心中的焦慮。然而,城市的家可以為他提供肉身的住居,卻不能成為精神的棲息地,劉亮程很快意識到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穴,一個僅供生存的窩”。現(xiàn)實堵塞了他試圖尋找的出路,精神無法找到歸屬,他陷入一輪更加強烈的絕望。
“我”離開了黃沙梁,其實也離開了自己的家園,一個可以任自己在那里播種、收獲、可以讓生命暫時回歸自我寧靜狀態(tài)的家園。再也沒有“在荒野上轉悠,看哪不順眼了,就挖兩锨”這種隨意了。“我”無法融入城市中,而只有在心里不斷地重復構建那個地方。“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東西。不僅僅是那段又寬又平整的路、我們施足底肥以后多少年里為誰碩果累累的那塊地。當我們在另一條渠邊碰響水桶,已經(jīng)是別處的早晨。”(《迷失》)時光將我們帶走,曾經(jīng)曠野上所熟知的聲息已經(jīng)消失了,連刮著的風都已經(jīng)沒有屬于自己的內容。那一片曾經(jīng)屬于自己的土地,是否也會變得面目全非?是否會一片舊屋拆毀,一群新樓拔地而起呢?是否已經(jīng)“把我熟悉的那條渠填掉,把我認識的那堵墻堆倒,拆掉那些土房子”?那里藏著自己很多的歲月,土地里有很多自己走過所翻起的塵土,也深深地扎著自己的根。黃沙梁就徹底埋在一個人的心里,這個人將在不久的年月離去,攜帶一個村莊的全部記憶。從此往后,一千年一萬年,誰都不會再找到它,“我”活著的見證,“我”生命的證據(jù)。
當作者離開黃沙梁,堅信“生活一直都沒有向前。它停頓在這里,只要我回來,就能全部地看見”??墒亲詈螽斔氐近S沙梁,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已經(jīng)變了樣,“我莫名的流著淚。什么時候,這個村莊的喧鬧中,能再加進我的一兩句的聲音,加在那聲牛哞的后面,那個敲門聲前面,或者那個母親叫喚孩子的聲音中間……我突然那么渴望聽見自己的聲音,哪怕極微小的一聲。我知道它早已經(jīng)不在那里?!保ā痘氖徏覉@》)
逃離,希望靈魂可以得到救贖,但是失敗了。重新回到黃沙梁,回到曾經(jīng)扎著他的根的地方,也已經(jīng)不可能,黃沙梁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他。黃沙梁也不再是以前的黃沙梁,精神的根被摧毀?!拔以诘厣现挥幸粋€行將廢失的家園。在天上我沒有自己的一磚一瓦。我注定要四處漂流的魂魄只有你——黃沙梁,這唯一的去處與歸宿?!保ā段业乃馈罚S沙梁的生存方式已經(jīng)成為再也回不來的過去。作者在精神層面上表露出來的回歸感終究只能是一種自欺。在黃沙梁,劉亮程并沒有真正找到解決生命焦慮的良好出路,所以才出走、逃離。走進城市以后,卻發(fā)現(xiàn)被更重更沉的虛無與焦慮壓住了,城市,并不能成為靈魂的出路。于是,他陷入曾經(jīng)在黃沙梁生活的苦苦追憶當中,享受著一遍遍對往日的回味。
無形中,在劉亮程的文字里產生了“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緊張情緒。劉亮程在精神上重新回到了黃沙梁,重新回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他的生命意識的焦慮的家園。可以說,在這強烈的城鄉(xiāng)對立的情緒中,劉亮程通過將黃沙梁這個曾經(jīng)生活的村莊的不斷美化,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精神家園的象征,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他找到了消弭生命焦慮的家園,但是這個家園真正實質并不是黃沙梁,而是作者自己心中虛構出來的并不斷精神化的烏托邦。當城市化不斷向農村進軍的時候,當從曠野地下豎起鋼筋水泥墻,再也聽不到蟲鳴再也看不到野草花的時候;當那一堵堵土墻舊瓦屋被推倒而重新被換上遮住天空的高樓大廈;當黃沙梁頭頂上的天空再也沒有冒出裊裊炊煙的時候,劉亮程的精神烏托邦便隨之崩塌。重新墮入靠不了岸的虛無與孤獨中,焦慮、恐懼又一并重新襲上作者的心頭,又開始一場自己與個體生命的戰(zhàn)爭,無休無止,永遠找不到出路?!凹覉@荒蕪的陰影又一次蔓延到我的家里。我追求并實現(xiàn)著這個家的興旺和繁榮,荒涼卻從背后步步逼近。它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我的生活中、靈魂中?!保ā痘氖徏覉@》)可以說,這是一場掙不脫、逃不掉的糾纏,時刻浸透著生命?,F(xiàn)代化經(jīng)濟建設列車不可阻擋的高速度,城市化無法抵擋的進程,這一場風吹向每一個人,無法躲閃。劉亮程一樣無法躲開,對黃沙梁的念念不忘,在心里上不斷地抵制城市化,只能讓他陷入二重對立的矛盾當中。
綜上所述,自從尼采宣揚“上帝死了”,宗教信仰再也無法給我們提供生存的圣桿,為我們指出靈魂的出路。精神生活的空白與迷茫,對生命的焦慮感與孤獨感,這是活在經(jīng)濟騰飛發(fā)展的現(xiàn)當代每個人都可能感受到的一種情緒,孤獨、虛無、焦慮不僅使“他人”成了地獄,同時也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獄。該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安撫我們的靈魂?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I20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9-9530(2011)05-0058-03
2011-07-11
趙玲玲(1970-),女,湖北鄖縣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