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中國古代,婚姻不僅是家族的大事,還是民族健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歷朝統(tǒng)治者都從鞏固和發(fā)展其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目的出發(fā),通過國家立法對婚姻關系的形成進行干預、審查和監(jiān)督。這其中,必須符合嚴格的法定前提和年齡要件才能成立依禮合法的婚姻關系是本文論述的主旨。
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和封建禮制成為法律的主要淵源,表現(xiàn)在婚姻家庭領域就是婚姻關系必須滿足儒家倫理道德和禮制的要求,并成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對所有的婚姻關系都予以調整。先秦時期的儒法兩家在政治上相互對立,在維護封建婚姻上卻是同路,封建禮法站在父權家長制的立場來對待婚姻倫理關系,主張“男不親求,女不親許”,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排斥男女相愛成婚,對女子進行嚴酷的禁錮和迫害,凸顯出封建禮法的反動性。
我國古代婚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婚姻不自主,即婚姻關系的締結,不以青年男女互愛為基礎,法律規(guī)定選擇婚姻的決定權在家長,完全由父母負責包辦;而家庭中直系男性尊親屬,享有絕對主婚權,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以父命為主;只有當父親逝去時,母親才可能做主。婚姻關系只是家庭關系的附屬品,是關系到兩個家庭、家族之間的“大事”,不允許青年男女依自己的意愿結婚,必須符合家庭的利益,由家長來決定,這也是中國古代結婚的一項肯定性原則。
法律嚴格限制男女自由戀愛,父母的意志成為婚姻成立的必備要件。只有父母同意了子女的婚事,社會和法律才會承認他們的結合。《詩經(jīng)·齊風·南山》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睹献印る墓隆分v“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即一男一女,沒有父母之命而自由結合,是家庭和社會都不允許的。清律總結為:“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薄抖Y記·昏義》強調婚姻的重要性:一是加強外聯(lián)“將以合二姓之好”,通過婚姻紐帶連接兩個家庭、宗族結成親屬同盟;二是強化內部“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完成祭祀祖先、延續(xù)后嗣,維系宗法血緣、保障宗族昌盛的使命。
總之,中國古代的婚姻,不以當事人的婚姻幸福為出發(fā)點,而是從維護家族集團利益的需要出發(fā),除了完成傳宗接代的家族任務外,還要擔負家族的政治和經(jīng)濟使命。主婚權的基礎是家長權和家長對家庭財產(chǎn)的支配權,主婚權的運用更多關注的是整個家族的利益。一旦出現(xiàn)婚姻違法行為,法律也只追究家長的責任。這種觀念下,結婚必遵“父母之命”原則日漸形成;至清朝,凡自行決定婚姻而不經(jīng)尊長同意的,要杖八十。而“父母之命”釀成了無數(shù)的愛情、婚姻悲劇。
中國古代締結婚姻關系,法律規(guī)定結婚必備條件之一是,必須由媒人作為溝通男女雙方的唯一媒介;《說文》解釋“媒”為“謀也,謀合二姓者也”,是將男女兩家聯(lián)系起來的人;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是考察男女兩家是否能夠聯(lián)姻的人。通過媒妁協(xié)調家庭宗族之間的關系,架起宗族聯(lián)姻的橋梁,使兩家建立起親屬關系。而宗族間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合二姓之好事情沒辦成,由媒妁這個中介作緩沖,也不會造成兩家交惡。
媒人的行為對保證婚姻關系的合法性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媒妁介入的婚姻被看做是非法婚姻?!抖Y記·曲禮下》所載“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对娊?jīng)·齊風·南山》有“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即媒妁好比砍柴的斧頭,沒有斧頭就不能砍柴,沒有媒人也不能結婚。西周時,還出現(xiàn)了國家管理婚姻登記的機關“媒氏”,其職能是專門掌管民間的婚姻中介和結婚、離婚登記?!短坡墒枳h》規(guī)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至宋朝,《萍洲可談》載“宗女既多,宗正立官媒數(shù)十,掌議婚”。元朝的媒妁則由基層組織“鄉(xiāng)社”推選產(chǎn)生,注籍于官,受政府的管理監(jiān)督;《至元新格》規(guī)定“令各處官司使媒人通曉不應成婚之例,仍取本管不違甘結文狀,以塞起訟之源”。明的媒人還受到國家的特殊照顧,《宛署雜記·鋪行門》記載,宛平、大興兩縣準免媒人繳納行業(yè)稅銀。明清兩代也都有“官媒”,是國家承認的職業(yè)媒人。按中國古代例律,媒人不得媒合非法婚姻,隱瞞男女殘疾,違例索要“謝媒錢”等。凡嫁娶違律,媒人知情,要受懲治。
婚姻是一種社會性行為,男女結婚后不僅要履行夫妻間的義務,還要承擔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只有達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婚姻生活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我國古代法定婚齡的文字記載始于西周,此后歷代的“禮制”、“律法”都對結婚年齡作了明確的、符合統(tǒng)治者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的規(guī)定。
古代中國,因倡導早婚而使人口生產(chǎn)大幅度發(fā)展,是統(tǒng)治者的主要成就之一。人口既是財源,又是兵源,人口眾多往往是國家富強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條件。據(jù)《墨子·節(jié)用上》記載,“昔者圣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蹦艺J為如果在這個年齡成婚,每對夫妻平均三年生一子,就可以通過加速人口增殖,增加社會勞動力,使社會生產(chǎn)得到大規(guī)模發(fā)展,社會財富就會成倍地增長,所以,達到法定婚齡就必須結婚?!俄n非子·外儲說右下》有“令男二十而室,女十五而嫁”的記載,說齊桓公為稱霸諸侯,下令百姓:男子到二十歲、女子到十五歲時,必須結婚。
因戰(zhàn)國時期人口的大量逃亡和死亡,秦統(tǒng)一中國后,全國人口不足2000萬;再經(jīng)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至漢初全國只剩下600萬人口。鑒于人口的銳減,為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增加勞動力,解決這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兩漢時期更是盛行早婚?!稘h書·惠帝紀》載,惠帝六年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即女子十五至三十歲不出嫁的,多征收五倍的人頭稅。在此法令的刺激下,民間出現(xiàn)“男年十五而娶,女年十四而嫁”的早婚現(xiàn)象。而《周書·武帝紀》載北周詔令,“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以務從節(jié)儉,勿為財幣稽留?!绷钆邮捅仨毘捎H,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史料中最小的法定婚齡。
《新唐書·食貨志》載,唐初全國人口不及300萬。太宗貞觀元年下詔“令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要求州縣官督促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以上的必須婚配。宋朝后,歷朝法令多以“男年十六,女年十四”為成婚年齡。明太祖洪武元年下令:民間婚娶,依《朱子家禮》定的婚齡為法定婚齡,即男十六歲、女十四歲。清朝雖繼承了明朝婚齡的立法,但政府不強制,使童養(yǎng)媳普遍存在,早婚也成為一種歷史慣性。相比較,清朝人口增漲最快,與其吸取明末“加派繁興”的教訓和頒行“新增人丁永不加賦”的新法有直接關系。
可見,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早婚陋習,和朝代更迭、政治混亂、戰(zhàn)爭頻繁、經(jīng)濟蕭條密切相關。一般每個朝代的始末是人口發(fā)展低潮,統(tǒng)治者為爭霸、兼并,增加“丁口”,發(fā)展生產(chǎn),就提倡早婚,鼓勵人口增殖。不可否認,在一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早婚為社會的進步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古代一家一戶為生產(chǎn)單位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男子早娶則家中較早地增添勞動力,似對發(fā)展一家一戶的生產(chǎn)也有好處;再加上,宗法制度重視傳宗接代的孝道,早娶早得子嗣“早得?!钡取H绱?統(tǒng)治者、庶民百姓都希望早婚多育,增殖人口,于是便形成了早婚風俗。雖歷朝均有智士反對早婚,但收效甚微;至今,還影響著我國一部分邊遠落后地區(qū)。
關于儒家提倡晚婚主張的依據(jù)很多,一般以《周禮·地官·媒氏》為經(jīng)典記載,“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認定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為周朝禮制規(guī)定的結婚年齡。對此,《禮記·內則》也說“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始得理男事;女十有五年而笄,
……二十而嫁”?!洞呵铩す攘簜鳌の墓辍酚小澳凶佣?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許嫁,二十而嫁”,即男子二十歲時,要將頭發(fā)挽至頭頂結為發(fā)髻,并戴上護發(fā)髻的小帽子,舉行成年加“冠”儀式;女子十五時,將頭發(fā)梳理垂于腦后結為發(fā)髻,舉行“及笄”成年儀式。一般來說,男女行過冠、笄禮之后,就有了婚配的資格。這既是構擬婚齡的理論基礎,也是當時的基本國策。
清朝咸豐年間,汪士鐸《乙丙日記》載,鑒于當時“人滿為患”,而生產(chǎn)力遠遠落后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實際,主張實行“男子二十五以內,女子二十以內嫁娶”,提倡通過“晚婚”來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
總之,儒家提倡晚婚,雖依據(jù)很多、對后世影響很大,但似乎只是儒家理論家對男女婚齡提出的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構思,并不符合春秋戰(zhàn)國以及其后社會的實際婚姻狀況?!稘h書·王吉傳》認定“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男子在二十歲之后生理、心理才發(fā)育成熟,三十之前不婚,是磨煉意志、強壯體魄、增強家庭責任感、保證婚姻長久的需要。但現(xiàn)實社會卻響應者不多,許多朝代的法定婚齡、庶民婚嫁實際婚齡,一般都大大提前于儒家禮制的婚齡。事實表明,人們總是根據(jù)所處時代的實際情況選定婚齡,并未嚴格恪守儒家的經(jīng)典訓條。至于中國古代倡導晚婚的利弊,還有待于社會學家、法律史專家進一步研究予以定論。
中國古代根據(jù)人們身份、地位的不同,法定的加冠、結婚年齡也有所區(qū)別。事實上,對于王公貴族而言,結婚年齡的合法性是不受限制的。我國最早涉及婚齡的《大戴禮記》中有周“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左傳·襄公九年》有“晉侯曰:十二年矣,是為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君可以冠矣”。這里,魯襄公十二歲舉行冠禮,十五歲生兒子,結婚年齡,應在十五歲之前?!犊鬃蛹艺Z》說孔子二十歲生伯魚;說“周禮”的倡導者、闡釋者、儒家的鼻祖孔子,也是在十九歲結婚,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的??梢?對于先秦時期的實際結婚年齡,貴賤是有區(qū)別的,故《五經(jīng)異義》曰“春秋左氏說,歲星為年紀,十二而一周于天,天道備,故人君十二可以冠。自夏、殷天子皆以十二而冠”;“國君十五而生子,禮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禮也”。清朝孫詒讓認為,國君早娶,是因重繼嗣;而庶人則不重要,故一定要等到二十、三十后才能嫁娶。貴族官僚可不受禮法約束,十二三歲就可婚娶;庶民百姓則必須遵守法定婚齡,男三十、女二十歲方可結婚,這直接導致了后世國君婚齡的不符常制。據(jù)清朝史料記載:順治帝十四歲大婚,康熙帝更早在十二歲時完婚,雍正帝的孝圣皇后結婚時是十三歲,乾隆帝十七歲大婚算是晚婚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出現(xiàn)過兒皇帝、兒皇后,也說明在中國古代已形成了國君不從古制,低于法律規(guī)定早冠、早婚的習俗。
對此,也有不同的聲音,《淮南子·氾論訓》注說:“禮,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闭J為“國君十二歲而冠,冠而娶,十五而生子,重國嗣,也”,即認定文王“十一二歲結婚”,“十三歲,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既不符合“古代婚禮之制”,更有違“人類生理發(fā)育常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