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
(哈爾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建設的探索
——基于小學教師教育的改進研究
陳威
(哈爾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是基于大學和小學合作實踐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具有大學和小學獲得多重價值的合作共同體。通過大學與小學的協(xié)同合作,推進大學與小學在小學教師教育上的合作,創(chuàng)新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和機制,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在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合作理念、重構平等的合作文化、建立規(guī)范的合作制度、確定有效的合作內容、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才能真正促進合作并彰顯合作的內在價值。
大學;小學;合作共同體;教師教育
近年來,教師專業(yè)化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熱點。在此背景下,依據教師專業(yè)化理念,變革教師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和機制,成為教師教育發(fā)展的潮流與趨勢。其中,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是建立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共同體的重要載體,發(fā)展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伙伴關系,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逐漸引起了國內外教師教育界的關注與重視,并成為國際教師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做法。隨著我國小學教師教育層次的提升,高學歷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亦應確立研究先行,立足于實踐的行動方略,探索建設大學與小學的合作共同體,改進小學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小學教師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是基于大學和小學合作實踐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大學和小學需要彼此的幫助以獲得成功的合作需要,是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消除二者隔離狀態(tài)的有效途徑。通過大學與小學的協(xié)同合作,融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學校改革為一體,教學研合一,共同推進小學的改善和大學的教學改革,為大學的師范生培養(yǎng)、大學教師和小學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改善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有效可行的載體。
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的構建,源于美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簡稱PDS)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大學和中小學要合作,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美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自19世紀末期以來就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如1896年杜威創(chuàng)辦的芝加哥實驗學校,20世紀 60年代末期出現(xiàn)的教師入門學校(portal school),都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不同形式,但PDS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6年由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育學院院長組成的霍姆斯小組在其《明天的教師》的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報告指出:在專業(yè)發(fā)展學校中,實習教師、大學教研人員和中小學教師應當建立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水平[1]。霍姆斯小組認為,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是“為初學者的專業(yè)訓練,有經驗者的繼續(xù)發(fā)展,以及教學研究和發(fā)展”的最佳的形式,此后,美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迅速崛起,成為改革教師教育模式的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其倡導大學與中小學教育要進行密切合作,一起關注中小學的變革和教師教育的變革。只有大學與中小學之間進行長期、整體的合作,建立共生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才能改變教師教育脫離實踐、遠離中小學教育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促進大學實習學生的“臨床實踐”和專業(yè)成長,也為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提供對話的平臺,從而促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有效溝通,使雙方都得到改進,進而發(fā)生實質性的教育變革。這種具有大學和中小學獲得“雙贏”的多重價值的合作共同體,是一種成功的合作形式。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需要以提升教師素質和改進教師教育為基礎和動力。為了切實培養(yǎng)出能夠服務于基礎教育改革的合格師資,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承擔小學教師教育的大學需要主動地研究小學的各種新變化、新需求,不斷反思小學教師教育的目標、課程與教學,把小學的教育情境當做寶貴的應用資源與施展力量的發(fā)展領域,把廣泛與小學開展合作,服務于小學教育實踐、發(fā)展自己作為自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職責。而小學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地,一方面需要來自大學的學術支持和理論指導,另一方面也是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承擔著與大學共同培養(yǎng)和指導師范生專業(yè)成長的職責。雙方具有合作的現(xiàn)實需求。
(一)轉型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
以教師教育的大學獨自承擔師資培養(yǎng)培訓職責的教師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暴露出教師教育領域深層次的弊端,即:大學的職前教育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嚴重脫離基礎教育實際,不能高效高質量地達成培養(yǎng)新教師的目標,新教師不能很快適應教師角色的要求。新教師在大學教育階段所學的缺乏“現(xiàn)實教學土壤”的理論知識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脫離,專業(yè)準備明顯不足,使得他們無法迅速地實現(xiàn)由師范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而大學教授則固守自己的理論天地,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又缺乏理論的科學指導。師范生的職前階段處于一種“沒有實踐的理論”狀態(tài),而在從教階段卻是“沒有理論的實踐”[2],這必然影響到教師教育的質量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當前,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實踐轉向,為此,師范生的培養(yǎng)并不能單一取決于大學教師教育的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應更多的根植于小學的現(xiàn)實教育場景,從小學鮮活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中獲得教育智慧,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小學應具有教師教育的職能。建立小學與大學的合作共同體,在合作的基礎上培養(yǎng)教師是教師教育的新模式,旨在改變現(xiàn)行的主要以大學為本的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教育模式,倡導未來教師專業(yè)目標,使小學教師教育成為優(yōu)質的教育實體。在合作共同體中,大學與小學之間彼此了解和互動,共享資源和信息,共同承擔師范生的培養(yǎng)職責,一方面可以改變實習生得不到有效指導的弊端,在具有合作積極性的大學教師與小學教師的合作指導下,師范生全方位地參與學校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以真實的教師身份去親歷教學過程、實踐班級管理、集體備課、參與會議和科研活動,有更多的觀察、研究、實踐與反思的機會,可以使師范生在大學接受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同時,在小學提供的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斷對已學的知識和理論進行體驗和反思,形成和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獲得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促進師范生擁有良好的專業(yè)準備,較快地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另一方面通過合作促進了教育理論主體和實踐主體之間的對話和溝通,大學教師在小學參與各種教師研討活動,組織實習生的討論,也會根據實際需要在小學的課堂中執(zhí)教,為小學教師帶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有利于教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同時也會把小學教育教學的各種問題反饋到大學,加強大學對小學真實教育問題的研究和反思,改進教學策略。小學教師則在負責指導實習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了解大學的教學改革,并促進其不斷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這種合作為小學教師教育提供了教學實踐的真實情境,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促進構建新的教育理念,生成新的培養(yǎng)模式,同時為教育實踐提供方法上的指導,促進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
(二)變革大學教師的研究取向
大學重純粹學問的傳統(tǒng)及重研究輕教學的導向使大學教師往往傾向于“純”理論的學術研究,教育理論和教育問題的宏觀研究較多,深居象牙塔,很少把中小學的教育現(xiàn)實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取向,導致大學教師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缺乏足夠的了解,教育理論研究游離于教育改革實踐之外,在大學課堂上對理論的解讀往往是空泛和抽象的,缺少鮮活生動的素材和針對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和討論;在師范生的教育見實習的實踐中,也無法發(fā)揮起實質性的指導作用。而在合作共同體中,一方面大學教師置身于真實的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可以充分感受教育實踐的鮮活氣息,了解小學變革的實踐動向、教師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和困惑,不斷獲得新的教育研究資源,豐富自己的實踐知識,思考新的來源于實踐的、真正反映實踐需要的“真問題”,使大學教師已有的教育理論因豐富、鮮活的教育實踐的融入而變得豐滿、生動起來[3];另一方面,大學教師在小學教育實踐中研究教育問題,從實踐的角度關注理論的價值,檢驗并反思、修正研究的結論,以使其能夠更好地詮釋和解決實際教育問題,從而改變其束之高閣、玄而論道式的研究傳統(tǒng),獲得基于實踐的理論提升與學術生長點,進而滋養(yǎng)內在的理論,真正發(fā)揮理論影響實踐、服務實踐的本來價值,成為“為實踐的理論”。
(三)促進在職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指教師專業(yè)成長是多階段的連續(xù)過程,是職前教育、上崗適應和在職提高一體化的過程[4]。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必須訴諸教師個體的、內在的、主動的專業(yè)發(fā)展策略[5]。但事實上,如果沒有人幫助教師對實踐進行反思,沒有人向他們教授嶄新的教學策略,沒有人提供刺激改進的元素,大多數(shù)教師不會自覺地在行為上發(fā)生改變。因此,在職小學教師要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需要走上學術前沿,尋覓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新支點[5]。在合作共同體中,在職小學教師可以到大學中選修課程,更新知識和觀念,可以參與大學教師的科研課題,以研究者的眼光來審視并反思教學,使自己處于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有的小學教師還可以被聘為大學的兼職教師,將生動的教學實踐經驗帶入大學課堂。更為重要的是,小學教師在大學的文化和研究氛圍中,在與大學教師的合作和交流中接納了新的教育觀點和思維方式,得到了來自大學的實踐升華的理論指導。與此同時,在指導實習生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經驗和教學習慣也會不斷受到挑戰(zhàn)和沖擊,促使他們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和反省自己的教學,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中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模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理性”,改進教學行為,從而激發(fā)小學教師的研究意識和主體意識,使其真正成為“在研究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發(fā)展”的“反思型實踐者”,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
(一)樹立有機的合作理念
合作理念是PDS的核心概念。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的建設要基于合作的理念。合作可分為不同的層次,根據威特福爾德(Whitford B)等人的觀點,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可分為協(xié)同合作、共生合作及有機合作三個層次。協(xié)同合作表現(xiàn)為一方“施與”,另一方“接收”的合作關系,傳統(tǒng)的大學將其畢業(yè)生安排到中小學實習,并由中小學教師指導這些實習生的合作關系即為這種關系。共生合作表現(xiàn)為雙方互有“施與”及“接收”,中小學給大學畢業(yè)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大學則給中小學的在職教師提供進修及研討的機會;有機合作表現(xiàn)為雙方均有強烈的合作意愿及動機,解決雙方共同的具體問題,目標是為了雙方的共同更新。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的建設應在共生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有機合作的理念。因此,要建立真正的合作共同體,大學和小學雙方應該具有共同目標——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具有共同的興趣和利益——教育和教師教育,具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決策和一致行動。
(二)重構平等的合作文化
合作并非關注形式上的“合作”,它更多傾向于實質層面的“合作”,這種合作應是一種關于教育民主的合作、一種關于教育平等的合作。大學教師和小學教師都必須轉變觀念,彼此承認對方的專長——大學教師長于理論和研究,小學教師具有學校教育的實際經驗,在合作過程中他們是平等的參與者與研究者,在保留各自獨立思考和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相互理解與信任,以不同的方式認識參與實踐、最終的目的都是改善教育實踐[6]。首先,大學教師應弱化傳統(tǒng)大學的學術權威的指導者形象,改變妨礙彼此合作的“上”對“下”的角色定位和垂直關系,放棄遠離教育教學實踐的思辨理論,尊重小學教師原有的教育教學經驗,與原有經驗實行平等對話,把研究的側重點集中到小學的真實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而有效地指導實習生的專業(yè)成長。其次,小學教師要由“操作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研究型教師”轉變,有效地利用大學教師的思想資源,改變對教育理論的不恰當期望,謀求與大學教師建立一種伙伴合作關系、協(xié)商關系,學會反思探究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與大學教師共同解決所關注的問題中更好地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在實踐合作中實現(xiàn)大學與小學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進而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融合,建構大學與小學有機合作的共生關系。
(三)建立規(guī)范的合作制度
大學與小學建立合作共同體,必須有規(guī)范的合作制度作為基本保證,保障大學與小學校際間以及教師間的合作,合作的雙方達成協(xié)議后必須履行,比如建立由當?shù)亟逃鞴懿块T領導、小學校長、大學主管教學工作的領導和大學指導教師組成的合作領導小組,規(guī)定合作中的雙方的職責、扮演的角色與年限,小學接受和指導師范生實習以及小學教師在大學接受培訓的強制性保證等等保證教、學、研合一的高效的管理辦法及共同管理的制度規(guī)定,保證大學與小學由松散的合作轉向規(guī)范有序的合作。
(四)確定有效的合作內容
大學與小學的合作共同體需要確定切實可行的合作內容促進合作者的成長和發(fā)展。
1.合作開展課題研究
大學與小學教師可以合作開展課題研究,一方面,小學教師可以自己設立課題,請大學教師來指導,幫助小學教師用理論話語表達自己的實踐智慧,以研究者的眼光來審視并反思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基礎教育研究基地,根據實際情況共同確立課題,雙方共同開展行動研究;還可以由大學教師選擇確立有關教育子課題,邀請小學教師參與其中研究,貢獻自己不能充分表達的教育實踐價值。
2.共同承擔師范生的培養(yǎng)職責
大學要借助“教育實習基地”、“基礎教育研究合作基地”,聯(lián)合有經驗的小學及小學教師一同關注師范生的專業(yè)成長,共同承擔師范生的培養(yǎng)工作,為實習生提供一系列的支持與示范,使實習生能夠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較好地融入教學和校本研究之中,使其在教育見、實習的各階段獲得教育教學的專業(yè)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順利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與此同時,在合作開展教育實習的過程中,小學要了解大學的教師培養(yǎng)情況,并對大學的小學教師教育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小學教師教育更好地回歸實踐。
3.大學教師到小學輪崗實踐
要當好小學教師的教師,就要了解小學與小學教師。因此,從事小學教師教育的大學教師只有輪崗深入小學教育基層進行實踐,才能更好地了解小學教育實踐、了解小學教師,進而增強其改進課程與教學的意識,更好地反思和研究小學教師教育,衍生新的課程資源,改進教學策略,并在對鮮活、生動、豐富的教育實踐的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理論提升和實踐感悟,更好地指導和引領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發(fā)揮大學的功能。
4.開展教師(校長)論壇活動
大學教師除了要深入小學,為小學教師定期開設各種講座、報告,進行校本研討和以需為本的培訓之外,共同體中的大學還要與小學教師(校長)定期開展論壇活動。大學可以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施、教學過程、課題研究、日常教育實踐的有關問題以及教師培養(yǎng)和成長的有關問題等,與準教師、小學教師(校長)進行民主、平等的對話和探討,雙方均參與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民主、合作的對話與交流中,大學教師可以了解到鮮活的實踐經驗與智慧,從而為自己基于實踐的理論提升奠定了基石,增強了觀點呈現(xiàn)的信念與力量[7]。小學教師則在與大學教師的交流與對話中獲得專業(yè)引領,進行積極地自我反思,思考和研究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問題,避免長期機械重復的缺乏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
5.小學教師到大學進修并兼職授課
在合作共同體中,小學教師可以到大學中選修課程,更新知識和觀念,使自己處于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有的小學教師還可以被聘為大學的兼職教師,將生動的教學實踐經驗帶入大學課堂,參與大學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參與培養(yǎng)方案的研制,為大學的教師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
(五)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
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的建設是在現(xiàn)行制度框架下對小學教師教育模式的探索,為支持在共同體建設上取得成效,一方面,大學的主管領導應對共同體建設有深刻理解,并加大對建立共同體的支持力度,真正鼓勵大學教師為小學教育服務,加大大學與小學對接的政策的支持力度,為教師提供合作的充足的時間、認可和報酬,推進大學教師到小學實踐、研究和指導,在教師晉級及評價中加入對教師在合作中付出的評價,提升教師來自一線的教育實踐成果考核,建立一套新的評價標準和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合作。另一方面,小學教師的績效考核也應重視與大學合作參與的項目,并把指導師范生實習的質量作為專業(yè)考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促進有效合作。
綜上所述,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的建設,作為一種變革策略是值得追求的,但合作的實踐運作過程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許建美.淺議美國的專業(yè)發(fā)展學校[J].外國教育研究,2002,(3).
[2]沈衛(wèi)華.教師職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模式的反思[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10).
[3]李虎林.大學與中小學伙伴協(xié)作對職前教師教育的改進——以西北師范大學經驗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7).
[4]鐘瑞添,耿娟娟,羅星凱.大學與中學教師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建設:理念與行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5]陳菊.構建區(qū)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指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8).
[6]張景斌.大學與中小學的伙伴協(xié)作:動因、經驗與反思[J].教育研究,2008,(3).
[7]馬云鵬,謝翌.優(yōu)質學校建構的取向、模式和策略[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An Exploration on theConstruction ofCooperation Communityof PrimarySchoolsand Universities:AResearch on theReformation of PrimarySchoolTeachers’Education
CHEN Wei
(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Harbin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
Cooperation community of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helps both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obtain multiple values.This community is based on the core ideology that teachers can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cooperating practice.The coordin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drives the cooperation of instruct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both sides.Only by building up proper cooperation ideology,reconstructing equal cooperation culture,establishing normative cooperation regulation,confirming effective cooperation content,and forming perfect motivating mechanism,can cooperation community of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promote and manifest the inner value of cooperation.
universities;primary schools;cooperation community;teachers’education
G625.1
A
1674-831X(2011)02-0026-05
2010-11-28
陳威(1969-),女,回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責任編輯:劉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