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純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100872)
論儒家敬身之道
歐陽輝純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100872)
儒家敬身之道的原則是“以身訓(xùn)禮”,“身禮合一”,“德身一如”,不是僅僅為“身體而身體”。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不虧其體,二是不辱其身。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shè)中,反思儒家敬身之道對個體身心健康建設(sh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敬身之道;不虧其體;不辱其身
身體不只是“他”者眼中的物質(zhì)體,它還是一種倫理的存在,脫離倫理規(guī)范的束縛,身體就很容易滑入欲望的海洋。儒家倫理不僅關(guān)注“德性”和“德行”,而且關(guān)注“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的肉身。儒家敬身之道的原則是“以身訓(xùn)禮”,“身禮合一”,“德身一如”,不僅僅是為“身體而身體”。儒家敬身之道認(rèn)為,身體是道德主體踐履道德行為的載體,它不僅是物質(zhì)的,而且是精神的。
“身”為道德主體行為的萬源之本?!抖Y記·曲禮》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宋儒真德秀解釋說:“曰‘毋不敬’者,謂身心內(nèi)外不可使有一毫不敬也,其容貌必端嚴(yán)而若思,其言辭必安定而不遽。以此臨民,民其有不安乎?”(《大學(xué)衍義》卷二十八)真德秀的解釋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的“以身訓(xùn)禮”,“身禮合一”敬身之道的精神旨?xì)w。因此,我們不能把儒家敬身之道,僅僅理解為“為身體而身體”。儒家敬身之道體現(xiàn)的是身體和德性的一體化,是身與理,身與德,身與禮的合一。正如《禮記·祭義》所說的那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币虼?,筆者認(rèn)為,儒家敬身之道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不虧其體,二是不辱其身。
《禮記·祭義》認(rèn)為,人的身體是“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無人為大?!鄙眢w是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的載體,失去身體,一切將成為不可能。因此,儒家認(rèn)為,人一出生父母就給了自己完整的身體,等到自己臨終的時候也要反思自己,要把身體完整地交給父母,這樣才稱得上孝?!案改溉?,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禮記·祭義》)人在有生之年要做到不虧其體,謹(jǐn)慎地保存身體的完整性。所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周易·艮》卦就很明白地說明了不虧其體的重要性。《周易·艮·六四》中說:“艮其身,無咎?!币馑际钦f,只是保持身體某個部位不受損傷,那對整個身體的健康是有害的?!吨芤住蕖ぞ湃分羞M一步強調(diào)了這一點:“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這就是說,人如果只照顧腰部,不顧其背部,同樣是危險的。因此,艮卦的卦辭概括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泵献右舱f:“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
不虧其身,最基本的是要保持身體的完整性。王夫之說:“‘形色,天性也’,故身體發(fā)膚不敢毀損,毀則滅性以戕天矣?!?《思問錄·內(nèi)篇》)一個人即使是在逆境之中,也不能放逐自己的身體。正如孟子所言“達(dá)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那種不珍惜自己的身體,隨意處置和安頓自己身體的行為是儒家不贊同的。自然,儒家“不虧其體”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個體的得救,而是為了更好地弘“道”,因為儒家主張“繼往開來”,以天下為己任。但是在這種“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的道德責(zé)任意識中,如果沒有身體為物質(zhì)載體,那么,儒家的一切理想將無法實現(xiàn)。
不過,在面對“道”或“正義”的時候,儒家強調(diào)了“道”重于“身”。所以,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因此,一個人如果肯心甘情愿犧牲自己的身體去弘揚道德,就顯得十分崇高。不過,對那種毫無價值的“自殘”“自虐”,儒家是不贊同的,甚至是貶斥的。在儒家敬身之道看來,以“自殺”的方式摧殘或毀滅自己的身體,往往不是出于對生命的禮贊,而很可能是對邪惡現(xiàn)實的抗議。因此,孟子說:“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至于那種不懂得保其身,“烹身割股”的愚忠愚孝,儒家也是反對的。王艮批判說:“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國家事,是之為失本。就此失腳,將烹身割股,餓死結(jié)纓,且執(zhí)以為是矣。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1](P712)“不知安身,則明明德新民卻不曾立得天下國家的本,是故不能主宰天地,斡旋造化。”[1](P711-712)既然“不虧其體”是“立得天下國家的本”,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不虧其體”?
首先,在日常行為中,應(yīng)當(dāng)注意安全,要重視身體的完整性。對日常行為,儒家對身體的安全做了詳細(xì)的規(guī)定。在日常行為交往中,孔子曾經(jīng)告誡弟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他反對“暴虎馮河”。他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孟子也說:“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孟子·盡心上》)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是不會站在危險的巖墻之下,以免發(fā)生意外。如果是坐馬車,就要抓穩(wěn)登車的繩子,以防跌傷。《論語·鄉(xiāng)黨》中說:“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顧言,不疾言,不親指?!?/p>
其次,要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xí)慣。為了身體健康,要做到“食不厭精,膾不言細(xì)”(《論語·鄉(xiāng)黨》)。如果是發(fā)霉的食物,堅決不能吃,“魚餒而肉敗,不食?!?《論語·鄉(xiāng)黨》)要按時進食,“不時,不食”。飲酒要有限量,不能喝醉,“失飪,不食”,“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xiāng)黨》)放久了的食物,不宜食用,“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論語·鄉(xiāng)黨》)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以免噎住,“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xiāng)黨》)
最后,要寡欲??鬃诱f:“食色,性也”,承認(rèn)了人的正常生理欲望的存在。但是,儒家反對淫欲,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那種時時處處追求物質(zhì)欲望的行為,是儒家敬身之道不允許的?!墩撜Z·里仁》中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議也?!彼蚊骼韺W(xué)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也不是要消除人的正常欲望,而是反對過度的“人欲”。儒家敬身之道強調(diào)是德身一如,道身無二。因此,提倡“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禮記·表記》);要求圣人君子做到“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禮記 表記》);做到“以德潤身”。所以,游酢概括說:“夫聞譽施諸身,則美在其中,而暢與四支,夫豈借美于外哉!”[2](P28)
如果說不虧其體,是從物質(zhì)層面上來保存身體的完整性,那么,不辱其身則是從精神層面上來保護身體不受損傷。儒家強調(diào)“士可殺,不可辱”?!叭枭怼笔鞘看蠓蜃畲蟮木窈腿怏w污蔑。因此,儒家強調(diào)做人要“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尚書·說命中》)。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鬃诱f:“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為人要善養(yǎng)浩然之氣,要做到在逆境中不放棄自己的信念。正如朱熹所說:“國有道,不變未達(dá)之所守;國無道,不變平生之所守也。”(《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要做到不辱其身,首先,要行仁義,仗義做人?!叭蕜t榮,不仁則辱?!?《孟子·公孫丑上》)儒家認(rèn)為,君子要“先義后利”“見利思義”。如果“先利后義”,那可能就要遭遇恥辱。荀子說:“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荀子·榮辱》)荀子還區(qū)別了“義辱”、“義榮”等幾個方面。他認(rèn)為:“流淫污僈,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是榮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榮。”(《荀子·正論》)
其次,做人要有知恥之心。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王通也說:“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辱?!?《中說·關(guān)郎》)孟子曾痛惜那種不知恥辱無是非之心的人,稱這種人“無是非之心”。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歐陽修認(rèn)為:“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新五代史·雜傳》卷五十四)在歐陽修看來,有廉恥之心的人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大本大節(jié)。朱熹把是否“有恥”看作是圣賢君子與禽獸相區(qū)別的標(biāo)準(zhǔn),這就大大提升了“恥”的道德價值。他說:“恥者,吾所固有善惡之心也。存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為甚大?!?《孟子集注·盡心上》)一個沒有恥感的人什么事都敢做,最終可能導(dǎo)致自身肉體的消亡。歐陽修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新五代史·雜傳》卷五十四)
儒家強調(diào)“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失去恥辱之心,那么社會道德秩序就會崩潰,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顧炎武說:“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日知錄·廉恥》卷十三)
個體無恥,輕則招來辱罵,重則危其自身及家人,可能導(dǎo)致“捶笞、臏腳、斬、斷、枯、磔”(《荀子·正論》)。道德個體的無恥就會使自己的肉體受到割肉、斬殺、裂肢等酷刑。那種“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荀子·榮辱》)的辱身行為是儒家敬身之道不能原諒的。所以,《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說:“富以茍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p>
儒家強度的“不辱其身”,其目的是要人們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做到身禮合一。只有道德修養(yǎng)較高的人,才能做到“不辱其身”。所以說,“賢者不容辱”(《鹽鐵論·備胡》),“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別白,雖尊猶辱?!?王充《論衡·自紀(jì)》)
總之,儒家的敬身之道,不僅僅是從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中來保持肉體的健康和完整,而且還要從道德實踐中實踐身體與德性的統(tǒng)一。儒家敬身之道認(rèn)為,身體的存在為一切道德實踐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它是一切道德活動的基礎(chǔ),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敬身是實現(xiàn)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同時,敬身之道還是一種生活智慧。所以,儒家非常重視“敬身為大”(《禮記·哀公問》)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則。
以“不虧其體”、“不辱其身”為主要內(nèi)容的儒家敬身之道,是道德主體保持身體和道德一致性的兩個重要維度。道德主體是道德生活中主體意志的承載者。道德主體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的內(nèi)容:主體的意志和主體的身體。主體的意志相對于精神性而言,主體的身體相對于人的物質(zhì)性而言。主體的身體是主體意志的物質(zhì)載體。這兩者統(tǒng)一于道德主體。
道德主體的身體,不僅僅指的是一種美的身體,還包括畸形的身體。儒家敬身之道認(rèn)為即使是丑陋的身體,因為是父母所生,自己也應(yīng)當(dāng)珍惜。但是,這并不會妨礙他們通過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成為有功于社會和國家的圣人君子。荀子在《非相》篇中就提出了,人的成功與人長相無關(guān)而與人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的問題。荀子認(rèn)為,長相美與不美不是決定人一生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公孫呂“焉廣三寸,鼻目耳具”,長相怪異;孫叔敖“突禿長左,軒較之下”(《荀子·非相》)。盡管這些人“形相雖惡”,但是他們“心術(shù)善”,又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無害為君子”。而有些人美麗姚冶,“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荀子·非相》),甚至“棄其親家”想和他們私奔。結(jié)果,這些有其貌而無其德的人,有一天就可能會“戮乎大市”(《荀子·非相》),不得善終。所以,荀子說:“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shù)。”(《荀子·非相》)
這里荀子強調(diào)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他認(rèn)為只有做到“以身訓(xùn)禮”,“身禮合一”,這個社會才能有序的發(fā)展,而在荀子看來“禮”是人身與德合一的集中體現(xiàn)。
無論是先秦儒家如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宋明理學(xué)家,其實都已經(jīng)意識到的“身體”和“德性”統(tǒng)一。這也正反映了傳統(tǒng)儒家對身體與道德自我的覺醒。
儒家的敬身之道不僅發(fā)現(xiàn)了人們內(nèi)在頭腦中的道德世界,也看到了人本身的“身體”世界,即肉體與道德之間的一致性。儒家敬身之道張揚了人性。這無疑是有價值的。因為這是人的道德意識的覺醒,是認(rèn)識自然和自我的一種方式,是人們思想進步的一種必然選擇。它回歸到了人的本性,是人性的一種美贊,是一種道德進步。
今天在市場經(jīng)濟建設(shè)時代,人的解放既包括思想的解放也包括人身體的解放。在個性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對身體之美的期待,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今中國大城小鎮(zhèn)中各式各樣的美容、美唇、美眉、美鼻、美腿、隆胸店鋪天蓋地。為了獲得“骨感美”的效果,各種各樣的減肥術(shù),紛紛登場。當(dāng)然,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說明人們對身體的重視達(dá)到了一種高度的自覺?;蛟S這是中國人經(jīng)歷五四“思想啟蒙”到現(xiàn)代“身體啟蒙”過程中的一種表現(xiàn)樣態(tài)。自然,人們對這種身體美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一些人一味地追求身體的“美”,一味地為“身體而身體”,或者為了“他”者的愉悅而對自然的身體進行純功利的打造,而往往忽視了德性的修養(yǎng)。他們在生活中奉行“道義放兩旁,利字?jǐn)[中間”的人生態(tài)度。許多人之所以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其實是極端利己主義和畸形自戀主義心理在作怪。因為,他們覺得在這個以市場為主要資源分配的社會,他們所獲得的利益與他們所期待的相差太遠(yuǎn)。因此,這些人往往忽視道德修養(yǎng),而想從身體上來為自己得到更多利益增加籌碼。所以,他們希望通過“人造的美”讓自己得到盡可能的多。這樣,一個不擇手段追求身體美而忽視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就很可能最終連身體本身的內(nèi)在價值也虧得血本無歸。因為,對身體美的追求不是人生的唯一,而且一系列的過度地身體整容,很可能損傷身體本身的健康。例如,選擇藥物減肥,過多地服用減肥藥可能導(dǎo)致記憶力減退、失眠、頭疼、心臟病,嚴(yán)重地可能還會導(dǎo)致不孕不育癥等后果。事實上,身體一旦脫離道德的束縛,就可能成為欲望的俘虜,人就很可能沉淪。既使是一個美艷絕倫的人,如果放棄了道德修養(yǎng),最終依然也為人們所唾棄。
其實,即使是窈窕淑女,無論以怎樣的方式追求自己身體的美,但也戰(zhàn)勝不了時間對身體衰老的侵襲,畢竟人是要衰老的。但是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我們依然要有起碼的道德良知和道德涵養(yǎng),追求身體之美不是生活的全部。
因此,當(dāng)我們在為身體之美絞盡腦汁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從儒家的敬身之道中汲取“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德身一如”的道德資源,無疑對我們的身與心的建設(shè)是大有裨益的。
[1]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修訂本)[M].沈之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第七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5]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6]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吳光,錢明 .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張錫勤,柴文華.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張再林.中國古代倫理學(xué)的身體性[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5):25.
[12]張勇.身體與思想——儒家倫理判斷中的身體聚焦[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6):36.
[13]張國啟.身體哲學(xué)視域下修身理論價值的現(xiàn)代闡釋[J].南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1):49.
[14]閆旭蕾.論身體的德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5):19.
On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body of the confucianism
OU YANG Hui-chun
(Philosophy College,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body of Confucianism is“training body for ritual”,“the body and ritual as unity”,“virtue just like the body”,which is not just for the“body because of the body”.It includes at least two aspects of connotations:first,do not lose the body;second,do not insult the body.Reflection on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body of Confuci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the building of individual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our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body;no loss of its body;no insult of the body
B222
A
1673-9477(2011)04-0068-03
2011-09-18
歐陽輝純(1976-),男,湖南永州人,講師,倫理學(xué)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和中國哲學(xué)。
[責(zé)任編輯: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