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蘋
(山東工商學院社科部,山東煙臺 264005)
1956年前后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特點
趙東蘋
(山東工商學院社科部,山東煙臺 264005)
1956年前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一是自主探索,力圖擺脫蘇聯(lián)的經濟建設模式,找出適合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二是廣泛參與,既有中央領導人,也有地方各級領導人,還有各條戰(zhàn)線上的普通黨員齊心合力;三是探索內容寬廣,涉及政治、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四是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在共產國際陣營中率先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表現(xiàn)出極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勇氣。
1956年前后;擺脫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
1956年前后,在中國剛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和發(fā)展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整個歷史進程中的初始階段,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勇氣,大膽探索中國特色條件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并體現(xiàn)出非常鮮明的特點。
在1956年前后一年多的時間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明確的主題,那就是:擺脫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思考在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努力找出適合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
此次探索圍繞上一主題展開,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政權抱著敵視和封鎖態(tài)度,因此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邊倒”的學習和借鑒蘇聯(lián)建設經驗的做法,按照蘇聯(lián)模式搞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建國初期照抄照搬過來的蘇聯(lián)模式在恢復國民經濟、保證重點建設、保障人民生活、維護政權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照抄照搬蘇聯(lián)模式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經濟發(fā)展沒有活力;輕重工業(yè)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多樣性的需要;中央權力集中太多,地方和企業(yè)缺乏積極性;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現(xiàn)象嚴重。當時的黨中央一致認為,不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客觀現(xiàn)實已經向中國共產黨提出要探索一條不同于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要求。
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意識到,過去的革命道路不能照搬蘇聯(lián),和平時期的建設道路同樣不能照搬蘇聯(lián)。毛澤東后來曾談到:“解放后,三年恢復時期,對搞建設,我們是懵懵懂懂的。接著搞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建設還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蘇聯(lián)的辦法,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保?]“因為我們沒有經驗,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只得照抄蘇聯(lián)”,“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chuàng)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當然不應當是長久之計”。[2]這樣,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新課題面前,中國共產黨在總結自己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再對比蘇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所反映出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提出要“以蘇聯(lián)經驗為借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即:擺脫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思考在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努力找出適合中國的建設道路。1956年前后的探索就是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的。
當然,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步認識到學習蘇聯(lián)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試圖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解決這些問題;但另一方面,由于剛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照搬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在中國還沒有充分地顯露出來,中國共產黨也不可能對蘇聯(lián)模式在政治上的痼疾和經濟上的弊端有較深的體會。所以,1956年前后的這次探索并沒有完全突破蘇聯(lián)模式。但是,中國共產黨開始有了自己的探索意識和探索目標,為進一步擺脫蘇聯(lián)模式奠定了一個基礎。
就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參與主體而言,人員非常廣泛。正是由于借鑒蘇聯(lián)的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權力模式,中共中央領導人以及地方各級領導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動員了從工業(yè)到農業(yè)等各條戰(zhàn)線上的普通共產黨員,尤其是政治思想理論界和廣大知識分子黨員,以極大的精力投入到這次探索中,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1956年前后探索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以此為例,可以充分說明這次探索主體的廣泛性特點。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59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勞動黨和人民革命黨的代表團以及國內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應邀列席大會。從以上可以看出此次會議的規(guī)模很大,這一方面說明建設時期黨組織的發(fā)展壯大,同時也說明中共對這次大會極為重視,盡可能地調動起更多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性。
在大會上作報告、發(fā)言和提交書面發(fā)言的有:中央領導人、省市自治區(qū)領導人、地委領導人、縣委領導人、中央部門負責人、省市自治區(qū)部門負責人,還有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中共黨員,有工業(yè)戰(zhàn)線的、文化教育戰(zhàn)線的等。他們的發(fā)言和講話都是自己撰寫的,因為規(guī)定不能由秘書代寫。由此可以看出,參與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人員是非常廣泛的,他們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當然,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處在全黨的最高層,是領導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最高指揮,有著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了解全國的情況,能夠把握大局,在許多問題上有全面而清晰的認識,因此,貢獻最大的還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尤其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云等。一方面,他們多數(shù)都參與了當時的調查研究活動,為在探索中形成有價值的理論觀點作了實踐鋪墊。另一方面,他們多數(shù)都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進行了獨立的思考并作出了理論貢獻。
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而是全黨的大事,全黨的任務。創(chuàng)新理論的形成,也不是幾個人的才華,而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有調動起每一位共產黨員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懷著崇高的使命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讓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認真思考中國的發(fā)展和走向,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形成創(chuàng)新的理論。
綜合來看,這次探索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人員參與,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充滿了信心,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第二,中共中央領導人在探索中起了模范帶頭作用。第三,經過多年的革命斗爭,全黨已經形成了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斗志。第四,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和人民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因此,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在面臨全新的歷史任務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殫精竭慮的探索,并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生產組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盡管1956年前后才剛剛開啟社會主義全面建設,但是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內容卻相當寬泛,幾乎涉及到問題的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黨建等多諸領域,可以說,這是一次全方位的探索。從宏觀上看,主要是對兩個問題進行了探索: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作出了探索。作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順利進行。因此,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首先要弄清楚如何把執(zhí)政黨自身的建設搞好。1956年前后,在面臨著領導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歷史任務下,中國共產黨根據(j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黨的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對黨的建設問題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執(zhí)政黨建設的理論觀點:如貫徹群眾路線、加強民主集中制、保障黨員權利、反對部分黨員中存在的“特權”思想等。這些理論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為更好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如何建設共和國進行了探索。從總體上看,要想把國家建設好,關鍵是要處理好存在的各種矛盾,充分調動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積極因素。從具體方式上看:中國共產黨提出走一條新型工業(yè)化道路,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經濟發(fā)展方針,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等理論發(fā)展共和國的經濟;提出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等;提出“向科學進軍”,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shù)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理論發(fā)展共和國的文化。提出以上理論,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如何建設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
綜上所述,這次探索觸及的領域是很多的。不僅如此,1956年前后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也有了相當?shù)纳疃龋喝缭诮洕w制改革問題上,提出要允許一定范圍的非公有制和自由市場存在,這已經初步觸及到怎樣實現(xiàn)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的根本性問題。
可以看出,盡管當時還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經驗,但是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中國共產黨從多方面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并且形成了一些很有深度的理論觀點。這充分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作為新生的執(zhí)政黨在重大的社會改造和建設方面的謹慎以及思考問題的周全。
就馬克思主義而言,理論創(chuàng)新是它的本質,是它生命力的源泉。在人類思想文明史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著在實踐中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學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而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但是,要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在1956年前后,社會主義建設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一種模式(即蘇聯(lián)模式)、一種道路(即蘇聯(lián)的建設道路)、一種經驗(即蘇聯(lián)的經驗)占統(tǒng)治地位。中國共產黨人的這次探索,不可避免地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那就是要擺脫“一邊倒”的傳統(tǒng)思維和做法,要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也就是說,要打破社會主義建設只有蘇聯(lián)一種模式、一種道路和一種經驗的陳舊觀念,要有勇氣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為此,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開啟之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國情,以蘇聯(lián)經驗為借鑒,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勇于擺脫教條主義,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論概括,從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多方面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新境界的一個時期。如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形成了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過程中“要重工業(yè),又要人民”[3]的思想,提出了在堅持公有制、計劃生產、國家市場為主體的前提下搞一些私有經濟、自由生產和自由市場的觀點等。以上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蘇聯(lián)模式,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
當然,解放思想,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可能完全否定蘇聯(lián)的經驗,而是仍然要學習蘇聯(lián)經驗中好的東西,還要把這些好的經驗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偲饋砜矗@些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實踐新變化的及時總結,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能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有著較高的領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能力和水平。
從以上四個方面可以看出,1956年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也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這次探索在中國共產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占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1]毛澤東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1.
[3]力平,馬芷蓀.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637.
D232;K27
A
1004-342(2011)01-14-03
2009-11-23
趙東蘋(1978-),女,山東工商學院社科部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