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周,閆麗娜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新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加速,以及中國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社會政策的重要性逐漸得到政府的重視,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關注民生等成為新的治國方略和發(fā)展戰(zhàn)略。在這個背景下,社會政策研究的意義凸顯,有學者認為“中國正迎來社會政策時代”,[1]甚至“社會政策學科春天來臨”。[2]在社會政策研究中,“范式”①居于重要地位。本文旨在對近年國內社會政策理論研究中的幾種主要范式進行回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總結。
1990年代以來國外社會政策研究范式的轉向②,及中國政府的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社會福利社會化建設,激起學界研究國外(主要是歐盟)社會福利體制③的興趣。
一些學者對歐盟的社會政策體制進行了分析。周弘認為歐盟社會福利體制本質上是一種試圖把歐洲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與現(xiàn)實主義的政策主張結合起來的“雙重社會政策模式”。[3]這種福利體制借助歐洲聯(lián)盟層面上的自由市場經(jīng)濟來調動民族福利國家的制度改革,同時又通過民族福利國家層面上的社會要求來阻止歐洲聯(lián)盟層面上的“市場社會化”發(fā)展,從而形成一種“市場社會”和“福利國家”之間的“第三種社會模式”。田德文從法律基礎、實際進展和基本性質等三個方面對歐盟目前的共同社會政策進行了論述,認為歐共體的社會政策雖然已經(jīng)超越了主權國家之間對社會政策進行國際協(xié)調的范圍,卻并沒有出現(xiàn)替代主權國家社會政策的趨勢,而是體現(xiàn)了一種“輔助性原則”。[4]與此相似,羅桂芬認為沒有跡象表明歐盟成員國社會政策有完全集中的趨勢。[5]另外一些學者討論了北歐的福利模式及其改革[6]和美國的福利制度。[7]這些研究在內容方面偏重于介紹,研究取向則側重于對中國福利改革的“啟示”,而對這些國家制定社會政策背后的社會關系、階級結構及制度邏輯甚少分析。
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社會政策經(jīng)驗的過程中,國外有關東亞社會政策的研究成果引起國內一些學者的注意。安德森在《轉變中的福利國家》一文中提出,東亞地區(qū)的福利體制是保守的家長制度和自由主義的混合體,市場仍是處于主導地位,國家的角色仍是剩余福利模式。埃斯平·安德森的論點引起其他學者極大的研究興趣,他們企圖證明福利國家體制并非只有三種類型,特別是針對東亞社會的特性,很多學者均嘗試建立分析東亞福利體制的理論。例如,瓊斯(C.Jones)提出“儒教福利國家”,古德曼(R.Goodman)和彭(I.Peng)提出“日本型福利國家”,霍利德(Ian Holliday)提出“生產(chǎn)主義福利資本主義”等等。國內少數(shù)學者關注到東亞福利體制。林閩鋼及林卡歸納了東亞福利體制的特征,[8]鄭秉文、史寒冰則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9]熊躍根試圖通過建立新的分析框架來解釋東亞福利體制等。[10]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幾乎沒有人將中國的福利體制放在東亞福利體制框架內來討論。
福利體制作為一種分析范式,主要用于比較福利制度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國內對于福利體制的研究大多數(shù)停留于對國外福利模式及其研究成果進行介紹和解釋,缺乏中外比較研究,更沒有發(fā)展出新的分析范式。
20世紀后期,在給陷入福利危機的西方政府找出路的過程中,學者們逐漸意識到,社會福利是一種整體福利,依賴國家、市場、民間社會及家庭等各種力量的參與,福利的供給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發(fā)現(xiàn)以前迷信‘福利國’、相信政府萬能,實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11]福利多元主義(也稱為混合福利經(jīng)濟、福利多元組合、福利社會)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國外學者對福利多元主義的理論闡釋,先后有羅斯提出的“福利多元組合論”、伊瓦斯的“福利三角論”及約翰遜的“福利四分法”等,彭華民對這些最新的理論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并對“福利多元組合范式”及“福利三角范式”作了區(qū)分;[12]在另一篇論文中,她介紹了福利多元主義的“三分法”及“四分法”,分析了福利多元主義的發(fā)展趨勢。[13]田北海等借用伊瓦斯的福利多元主義的四分法模式,嘗試建立福利多元主義的“四維分析框架”,并對這種框架的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涵義及其價值理念進行了分析。[14]
近年國內福利多元主義研究的興起,體現(xiàn)了學者們試圖將福利多元主義與中國“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福利體制發(fā)展方向結合,并尋求改革的理論依據(jù)。大部分學者意識到,中國推行的“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思路與福利多元主義具有理念上的一致,[15]在分析西方福利多元主義產(chǎn)生的原因時,也對它在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下的適用性進行了討論。[16]總體上看,對福利多元主義的研究體現(xiàn)了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
貧困歷來是社會政策研究的主題。當今社會政策的目標,正從克服貧困向消除社會排斥發(fā)展。[17]國內社會政策學界對社會排斥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國外社會排斥理論的介紹和分析;二是運用社會排斥理論研究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
彭華民分析了社會排斥理論在歐洲的發(fā)展背景,認為歐盟多數(shù)國家面臨福利國家危機,需要通過發(fā)展社會排斥理論的研究,提高社會政策來改變社會福利的資源分配原則,提高社會成員的社會參與,解決福利國家危機。[18]丁開杰梳理了國外研究者們在分析社會排斥現(xiàn)象時主要關注四個基本問題,即社會排斥概念的定義,社會排斥現(xiàn)象的類型,社會排斥的特征及社會排斥的原因等,認為這四個基本問題構成了分析社會排斥現(xiàn)象的基本框架。[19]王來華借用英國學者羅姆對社會排斥的解釋,用“社會脫離”取代“社會排斥”,提出了社會脫離的基本定義,并將城市新貧困群體的“社會脫離”概括為以下主要幾個方面:第一,組織和勞動權利方面的脫離;第二,難以進入小康生活;第三,機會不平等和相對缺乏;第四,社會心理背離。[20]錢志鴻、黃大志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新貧困、社會排斥、社會極化和空間隔離成為西方國家在全球化和經(jīng)濟調整新條件下面臨的主要社會經(jīng)濟問題,是社會經(jīng)濟轉型導致的直接結果。[21]曾群、魏雁濱梳理了西方有關社會排斥的研究后,認為社會排斥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按照“排斥出何處”和“誰被排斥”兩條線索,社會排斥可以分為經(jīng)濟排斥、政治排斥、社會關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等五個維度(排斥出何處),以及個人排斥、團體排斥和空間排斥三個維度(誰被排斥)。[22]林閩鋼、董琳從反社會排斥的內部、外部兩條分析路徑來探討歐盟反社會排斤政策的形成和實施,認為歐盟試圖通過新治理方法來實現(xiàn)社會政策在反社會排斤領域的融會貫通,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整合。[23]
另外一些學者結合中國現(xiàn)實問題來闡釋社會排斥理論。李斌對中國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將社會排斥的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自我生成論、社會結構生成論、勞動過程創(chuàng)造論、社會政策創(chuàng)造論、意識形態(tài)認可論及社會流動反映論。[24]周林剛則將社會排斥歸因為三方面:自我責任論、社會結構生成論及社會政策創(chuàng)造論。[25]此外,洪朝輝從權利角度去觀察社會排斥。他認為窮人不一定是由于個人能力不足而受到社會排斥,更多的情況是由于權利不足和機會缺乏而遭到社會排斥。[26]景曉芬認為社會排斥會導致四個后果:導致貧困、破壞社會整合、造成被排斥者巨大的社會焦慮和心理壓力及違背社會公正原則。[27]這些研究表明,中國學者已將社會排斥理論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并結合本土實證研究做出了豐富的探討,但是他們對社會排斥的理解顯然存在很大分歧。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出現(xiàn)引起國內學者的極大興趣。發(fā)展型社會政策是美國社會政策學者米奇里在研究發(fā)展中國家的福利政策時提出來的。米奇里認為發(fā)展型社會政策出現(xiàn)亦可視為是對社會政策發(fā)展過程中的“工業(yè)國家社會政策偏好”的一種反省。長期以來,社會政策的研究局限于對工業(yè)社會及其問題的分析,形成了各種有關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分析范式。顯然,這些以資本主義國家為背景的研究范式并不適合用來分析發(fā)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部分學者欲圖尋求新的解釋范式。米奇里等人將現(xiàn)代意義的發(fā)展觀和社會政策的本質結合起來,提出社會政策的“發(fā)展型模型”或者是“社會發(fā)展”視角,認為發(fā)展型社會政策作為一種消除社會福利和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裂痕的新方法,不僅適用于南方國家,也應該被工業(yè)國家采納。[28](P89-96)
張秀蘭、徐月賓將發(fā)展型社會政策作為一種理論框架來構建中國社會政策的基礎,認為發(fā)展型社會政策不僅代表了一種社會政策思維模式的轉變,也是中國社會政策發(fā)展的未來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中國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基本思路。[29](P7-30)林閩鋼則對其理論來源進行了分析,認為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社會投資型福利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即社會民主主義的回歸及超越左與右的“第三條道路”,它們的共同點是注重教育和培訓,強調人力資本投資。[30]王思斌將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視為我國處于發(fā)展中國家行列和存在大規(guī)模貧困群體的狀況下的一種理性的社會政策選擇,認為實行發(fā)展型社會政策有如下意涵:第一,政府對改革和社會變遷中出現(xiàn)的貧困現(xiàn)象負責,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是關心民生的政府。第二,政府要通過投資增強有勞動能力的失業(yè)群體的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就業(yè),而不是單純救助。第三,即使向失去勞動能力的群體提供福利也要考慮其發(fā)展問題。[31]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出現(xiàn)與西方學者對福利國家危機的反思及國外社會福利思潮的轉變高度相關,例如吉登斯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中心觀點是將福利國家建設成為“社會投資國家”,一方面可以解決福利國家本身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強各國在經(jīng)濟全球化壓力下的競爭力。[32](P50)“社會投資”的思想獲得廣泛響應。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邁克爾·謝諾登教授1990年首次提出了以資產(chǎn)為基礎的社會政策,主張社會政策的重點不應再放在傳統(tǒng)的收入再分配上,而是應該強調授權于個人,促進個人資產(chǎn)的長期積累,以推動個人、家庭和社區(qū)的發(fā)展,并以這種發(fā)展構成社會整體的長期發(fā)展。[33](P4-5)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社會政策革命。
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被當作一種“范式革命”激起國內學者的巨大興趣。楊團認為,社會政策科學的研究目前正處于科學革命的階段,它表現(xiàn)為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公開挑戰(zhàn)已經(jīng)定格的傳統(tǒng)的收入為本的社會政策范式,正在提出新的觀察、研究社會貧困與社會福利問題的角度、視野和參照框架。[34](P189-200)唐鈞將資產(chǎn)社會政策作為一種分析框架,應用于建設“基礎——整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中,認為所有的社會保障項目都分成基礎的和補充的兩個部分,政府的責任是確?;旧钏?,而補充項目可以以資產(chǎn)建設為本。從這個分析框架出發(fā),他具體論述了在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以資產(chǎn)為本的改革思路和措施。[35](P201-213)孫炳耀對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的理論意義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認為以資產(chǎn)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政策,可以運用其特有的政策工具,以較低的公共成本激勵個人資產(chǎn)形成,增強個人自我保障能力,形成社會保障積累資金,減少社會保障公共轉移支付,還可以對經(jīng)濟、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外部效應。[36](P214-243)
另外一些學者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理解資產(chǎn)社會政策。王思斌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分析了混合福利體制中“誘導性社會資本”的建立對于提高弱勢人群的社會資本的重要意義,并進一步指出社會資本是可以建構的,在實施社會保障的過程中誘發(fā)社會資本具有社會投資的意義。[37](P1-21)葛道順通過對大連市社區(qū)公共服務社的政策實驗案例的分析,探討不同關系組合對弱勢群體社會資本重建的意義,證明“高整合——高鏈結”的自組織是弱勢群體緩解自我排斥、促進社會融合的有效方法,也是弱勢群體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積累的基本途徑。[38]
總體上看,國內學者雖然將資產(chǎn)社會政策的出現(xiàn)視為一種“范式革命”,但僅停留于“是什么(What)”及“如何做(How)”等理論層面的探討,至于對其操作的可能性的分析、實踐過程的探討及政策效果的評估等,仍然很缺乏。
毋庸置疑,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政策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體現(xiàn)于社會政策對于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逐漸獲得學界的確信,“社會政策時代來臨”的判斷基本獲得學界的認可,作為一個舶來概念的“社會政策”逐漸成為政府施政的依據(jù),乃至于對普通人來說社會政策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這些成績都跟學者們大力引介國外社會政策理論所做的努力分不開。
中國的社會政策研究有兩個基本背景: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和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到來。這兩個背景要求在引進國外社會政策理論和經(jīng)驗時必須考慮其在中國的適用性,同時還要考慮中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特殊性。國內社會政策研究已經(jīng)朝這個目標邁進:從簡單提倡結果公平到提倡機會平等;從強調權利到強調權利與責任并重;更關注公民的福祉而不是單純強調對弱勢人群的照顧;以及討論社會政策與經(jīng)濟政策的互補關系,提倡建立社會投資國家等等。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當前國內的社會政策研究大多偏于解釋和介紹,對策分析多而理論分析少,缺乏本土化經(jīng)驗,難以展開國際交流與對話。周弘對國內歐盟研究進行總結時精辟的指出,中國學者介紹西方的著述和概念,先后花費了十數(shù)年的時間,但公認的社會政策理論基礎遲遲建立不起來,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在理論和方法方面的準備不足,而且研究者之間缺乏切磋與溝通,因此國內在有關歐洲聯(lián)盟及其成員國社會政策方面的研究不僅難以形成主流觀點,而且多徘徊在現(xiàn)象的介紹和解釋上。[39]這實際上指出了當前中國社會政策研究存在“范式的迷茫”:一是傾向于引介國外理論,缺乏本土的理論構建;二是研究主題分散,研究規(guī)范不統(tǒng)一。
如何確立中國社會政策的研究范式?我們認為,當立于全球化及社會轉型這兩個背景時,首先要避免兩個極端:一是視全球化為洪水猛獸,將本土化作為抵制全球化的利器;二是不加選擇的引介國外前沿理論,卻避其在中國轉型時期的適應性的探討,使理論成為一把懸浮在半空的道具。最好的方式是在全球化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找到一種既適應全球化,又符合中國經(jīng)驗的本土化發(fā)展道路。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但正如英國社會政策學家喬治和威爾丁認為的,全球化既是事實,也是機會,關鍵在于如何去管理和規(guī)制全球化的經(jīng)濟活動,就像在民族國家階段通過社會政策來糾正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弊端一樣,今天,面對全球自由資本主義的財富創(chuàng)造,也需要一種全球社會政策來對全球資本主義進行管理和規(guī)制,讓全球化為全人類福利而運作。[40](P89)加拿大學者瑞莫什·米什拉也指出,要用全球性的社會福利標準來代替當年馬歇爾(Marshall)提出的社會福利權利,進而通過更有代表性的多邊國際組織來推行全球社會政策,對跨國企業(yè)進行規(guī)制。[41](P112-115)這也是中國社會政策學科建設應采取的基本立場。
社會政策既然是一門與社會現(xiàn)實最貼近的學科,以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為目標,那么它的本土化發(fā)展就必須建立在中國經(jīng)驗之上。正如有學者看到的,轉型期中國經(jīng)驗不僅包括秩序、協(xié)調、進步等所謂常態(tài)的一面,也包括風險、失序、裂變等非常態(tài)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看,當今中國面臨的非常態(tài)的一面更為嚴重。[42]所以,在處于風險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政策學者不能僅僅停留于單純介紹國外理論和構思福利模式,而應該勇于介入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中,提出新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對策,“在政府和社會都比較重視的重大問題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并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和建設性的觀點”,[43]不僅能做出適用的對策性分析,更要能夠承擔知識分子的責任,積極介入公平正義的基本社會價值觀的討論,將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作為一種“志業(yè)”來實踐。這些可視為轉型期建構中國社會政策研究范式的前提。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社會政策必須在方法論方面進行一次新的革命,不僅要走出傳統(tǒng)的“對策分析”的習慣,提高理論分析的水平,做出新的創(chuàng)見,還要在本土化經(jīng)驗之上發(fā)展新的理論,從一種理論分析工具發(fā)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能僅僅看成是社會組織、期刊和會議統(tǒng)計資料的匯總,而要關注學科范式的形成和發(fā)展”。[44](P62)方法論的革命,是適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因而社會政策在尋找范式的過程中,既要追溯歷史的和文化的傳統(tǒng),還要分析現(xiàn)實的和客觀的矛盾;既要認識到范式是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條件的統(tǒng)一,也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tǒng)一。這樣中國社會政策學科的發(fā)展就可以避免盲目搬用西方理論帶來的“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后果,也可以避免本土化探索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
注 釋:
① “范式”是德國科學家?guī)於?968年首先提出來的。范式是某一學科的科學家共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及方法論。庫恩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都建立在對范式的不斷革命之上。
② 這些轉向表現(xiàn)在:對福利國家的危機及其出路的探討,轉向研究“社會投資國家”;對制度模式與剩余模式的二分法的討論,轉向“第三條道路”的研究;從社會政策與經(jīng)濟政策的“對抗性分析”,轉向二者的“融合性分析”;從福利國家的研究,轉向對福利社會的研究。這些轉向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社會政策改革及東亞社會福利政策的“適應性發(fā)展”影響深遠。
③ 1990年埃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中,首次提出了“福利體制”的概念,使得“福利體制”作為研究福利國家的一種理論范式在學界廣為流行。安德森認為,“福利體制”作為一種分析范式的意義在于,它并不是僅僅從公共支出的規(guī)模、范圍或福利資格權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進行比較,而是進一步從福利國家的決策模式、過程和階層形成的潛在模式與政治結構來剖析福利國家。
[1]王思斌.社會政策時代與政府社會政策能力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4,(6):8 -11.
[2]唐 鈞.社會政策學導引[J].社會科學,2009,(4):71-79.
[3]周 弘.“第三條道路”與歐洲聯(lián)盟的社會模式[J].歐洲,2000,(5):12 -17.
[4]田德文.論歐洲聯(lián)盟的社會政策[J].歐洲,2000,(4):83-87.
[5]羅桂芬.歐盟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變革趨勢[J].社會學研究,2001,(3):123 -131.
[6]武中哲.北歐福利國家制度之利弊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理論學習,2001,(10):35 -43;高振立.從瑞典福利制度看北歐福利國家模式[J].中國人口科學,2002,(3):27-32;袁群,安曉敏.北歐福利國家的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jīng)濟問題探索,2006,(11):88 -94;張紅霞.北歐國家的福利制度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07,(12):76 -85;徐恒秋.瑞典社會福利政策模式的探討與啟示[J].學術界,2007,(4):42 -47.
[7]張玉柯.美國社會福利制度及其改革趨勢[J].世界經(jīng)濟,1998,(2):33-40;徐再榮.當代美國的福利困境與福利改革[J].史學月刊,2001,(6):57 -62;吳嬈.試析美國社會福利政策模式[J].江淮論壇,2003,(3):55-62;曾憲影.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及其啟示[J].江蘇社會科學,2006,(6):27-32;孫志祥.美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及啟示[J].社會福利,2007,(3):31 -35;王萍.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危機及其改革前景分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05,(3):52-56;楊立雄.貧困理論范式的轉向與美國福利制度改革[J].美國研究,2006,(2):43-47;陳紅.爭議中的美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5):29 -33.
[8]林卡.東亞生產(chǎn)主義社會政策模式的產(chǎn)生和衰落[J].江蘇社會科學,2008,(4):44-48;林閩鋼.福利多元主義的興起及其政策實踐[J].社會,2002,(7):46 -52.
[9]鄭秉文,史寒冰.東亞社會福利政策中公平與效率的問題[J].遼寧大學學報,2002,(2):73 -79.
[10]熊躍根.國家力量、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tǒng)——中國、日本和韓國福利范式的理論探索與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7,(4):48 -56.
[11]黃黎若蓮.福利國.福利多元主義和福利市場化[J].中國改革,2000,(10):33 -39.
[12]彭華民.福利三角:一個社會政策分析的范式[J].社會學研究,2006,(4):157 -168.
[13]彭華民.福利多元主義:福利提供從國家到多元部門的轉型[J].南開學報,2006,(6):40-48.
[14]田北海,鐘漲寶.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價值理念—福利多元主義的一個四維分析框架[J].探索與爭鳴,2009,(8):66-71.
[15]王家峰.福利國家改革福利多元主義及其反思[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5):22-25;林閩鋼.東亞福利體制與社會政策發(fā)展[J].浙江學刊,2008,(2):34-38;黃黎若蓮.歐盟反社會排斥政策探討[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6,(1):77 -82.
[16]王家峰.福利國家改革福利多元主義及其反思[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5):22-25;林閩鋼.東亞福利體制與社會政策發(fā)展[J].浙江學刊,2008(2):34-38.
[17]唐鈞.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從克服貧困到消除社會排斥[J].江蘇社會科學,2002,(2):41 -47.
[18]彭華民.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一個歐盟社會政策的分析路徑[J].南開學報,2005,(1):23 -30.
[19]丁開杰.西方社會排斥理論:四個基本問題[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10):29 -33.
[20]王來華.“社會排斥”與“社會脫離”[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5,(9):56 -62.
[21]錢志鴻,黃大志.城市貧困、社會排斥和社會極化——當代西方城市貧困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4,(1):43-46.
[22]曾群、魏雁濱.失業(yè)與社會排斥:一個分析框架[J].社會學研究,2004,(3):88 -96.
[23]林閩鋼,董琳.歐盟反社會排斥政策探討[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6,(1):122 -140.
[24]李斌.社會排斥與中國城市住房制度改革[J].社會科學研究,2002,(3):88 -93.
[25]周林剛.論社會排斥[J].社會,2004,(3):34 -40.
[26]洪朝輝.論社會權利的“貧困”——中國城市貧困的根源與治理路徑[J].當代中國研究,2002,(4):65 -73.
[27]景曉芬.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3):24 -30.
[28]米奇里.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理論和實踐[A].載于張秀蘭,徐月賓,米奇里.中國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論綱[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9]張秀蘭,徐月賓,米奇里.中國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論綱[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30]林閩鋼.東亞福利體制與社會政策的發(fā)展[J].浙江學科,2008,(2):65 -72.
[31]王思斌.走向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社會組織建設[J].社會學研究,2007,(2):187 -189.
[32][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3][美]邁克爾·謝諾登.資產(chǎn)與窮人——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M].高鑒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4]楊團.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對社會政策范式的一場革命[A].楊團,葛道順.社會政策評論(第一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5]唐鈞.資產(chǎn)建設與社會保障[A].楊團,葛道順.社會政策評論(第一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6]孫炳耀.資產(chǎn)為本的社會政策理論問題初探[A].楊團,葛道順.社會政策評論(第一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7]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與弱勢群體社會資本的發(fā)展[A].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一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8]葛道順,鑲嵌.自主與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重建[J].江蘇社會科學,2005,(2):89 -97.
[39]周弘.國內歐盟社會政策研究之我見[J].歐洲研究,2003,(1):121 -132.
[40][英]Vic George,Paul Wilding.全球化與人類福利[M].林萬億,周淑美.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41][加]R·米什拉.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全球化的視角[M].鄭秉文.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42]李培林.科學發(fā)展觀的“中國經(jīng)驗”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4,(6):4 -8.
[43]王思斌.走向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社會組織建設[J].社會學研究,2007,(2):187 -189.
[44]林卡.社會政策學科發(fā)展的國際經(jīng)驗及其對于中國的啟示[A].楊團,葛道順.社會政策評論(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