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彬,黃 玥
(通化師范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 通化 134002)
對外漢語專業(yè)漢英翻譯課素質教學研究
杜 彬,黃 玥
(通化師范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 通化 134002)
根據(jù)對外漢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和對英語技能高要求的職業(yè)特點,突出漢英翻譯課教學的重要性,從素質教育的理念出發(fā),采用輸入型教學法,通過對漢英兩種語言的全面對比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完善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對漢英翻譯詞匯和翻譯方法的知識積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漢英翻譯實踐能力,為從事對外漢語教師職業(yè)做好準備。
對外漢語;翻譯能力;素質教學
對外漢語專業(yè)是培養(yǎng)具有較深漢語言文化底蘊、熟練掌握英語、將來能在國內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或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專門人才的專業(yè)。所以,對外漢語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其對英語技能的要求更高。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師的職業(yè)特點出發(fā),結合翻譯課教學的特點,研究英語翻譯課素質教學,力爭為社會培養(yǎng)出實踐性應用型人才。
從客觀要求來看,對外漢語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他們常年與外國留學生打交道,在與留學生之間的教學和交往中傳播中國文化,同時對外漢語教師在東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漢語言功底,而且還要精通外語,通曉外國文化。對于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英語水平至少要達到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最好是六級以上,對于社會考生,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將提供一種相當于四六級外語水平的考試。國家漢辦在《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年)中對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有全面的描述,認為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漢語及外語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和世界文化知識及其異同,掌握跨文化的基本原則。在《標準》的五個模塊中,把“文化與交際”單列為一個模塊,其中包括“中國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兩部分。北京語言大學張寧志認為,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對教學本身有理性的認識,不僅要掌握中國文化和漢語知識,還要掌握好外語和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認為,對外漢語教師必須精通英語等外語,這對教師是非常高的要求。
從學生主觀愿望來看,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從內心就非常重視外語學習,希望熟練掌握外語,以便同外國人交談。加拿大語言學家嘉德納和蘭伯特把外語學習的動機分成兩類:一類是工具性動機,即學習外語是為了獲取文憑,找好工作,閱讀相關資料,獲取各種信息,享用以這門語言為媒介的各種娛樂活動,如上網、聽音樂、看電影等。另一類是綜合動機,即學習外語是與外國人進行交際,促進文化交流。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技能的動機應是后者。因此,全面掌握漢英翻譯知識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是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必備的素質。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jù)《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結合。漢英翻譯課素質教學正是培養(yǎng)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語言素質的過程,是教育與職業(yè)的結合。
對外漢語專業(yè)主要學習三方面知識:文學、文化和語言。文學包括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語言包括漢語、英語及其他外語??梢?,外語占了差不多一半的學習內容,而新世紀所需求的高素質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要有過硬的外語知識。所以,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用,我們把培養(yǎng)學生漢英翻譯能力的過程視為提高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不僅具備一定的漢英翻譯水平,還具備相當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幫助他們打下扎實的語言和翻譯基本功,又幫助他們?yōu)閷韽氖聦ν鉂h語教師職業(yè)做好準備。
1.漢英翻譯知識有助于提高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的語言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的漢英翻譯技能會方便他們在畢業(yè)后與外國留學生交往,準確傳播中國文化。如果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缺乏對中國和外國文化的深入了解,缺乏相應的漢英翻譯技能,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呈現(xiàn)中國文化,難以幫助外國留學生樹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
2.漢英翻譯知識可以直接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呂必松認為: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理解語言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借助漢英翻譯知識及相關的漢英語言對比知識有助于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依據(jù)西方人的文化思維方式向漢語水平不高的留學生準確地表達信息。留學生通過學習并準確理解到蘊含著文化因素的語言知識會激發(fā)他們對漢語的學習興趣。
研究對外漢語專業(yè)漢英翻譯課素質教學,我們采用了輸入型教學法理論和外語教學與文化的理論。輸入型教學法強調語言讀寫知識輸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利于改變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對漢英翻譯知識缺乏了解的現(xiàn)狀,能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關于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習得差異研究中,S.D.Krashen在他的監(jiān)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理論中談到“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試圖解釋學習者是怎樣學習語言規(guī)則,怎樣從一種狀態(tài)過渡到另一種狀態(tài)。所謂“輸入”,必須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輸入。這種輸入的意義必須為學習者所理解,并不是說輸入的形式已經為學習者所知,否則不能提高學習者的能力。若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為“i”,“1”代表自然順序下該學會的語言形式,那么教學中應提供的輸入為 “i+1”。只有這樣,第二語言的習得才有可能實現(xiàn)。我們假設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現(xiàn)有的漢語水平為“i”,那么漢英翻譯詞匯和漢英翻譯知識就是那個“1”之類的內容。
胡文仲在《外語教學與文化》(1997年)中提出,綜合現(xiàn)有的語言文化研究成果,文化教學可能包括的五個內容分別是: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交際習俗與禮儀、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價值觀念。其中的“語言交際”包含詞匯、習語、語法和語篇。對外漢語專業(yè)漢英翻譯課的教學內容正是按照這個順序先后介紹了詞語的翻譯、句子的翻譯、句群與段落的翻譯、篇章的翻譯,并對比了漢英兩種語言的語音、文字、詞義、句子等。這為我們在漢英翻譯課素質教學中實現(xiàn)語言與文化并重提供了條件。
從素質教育的理念出發(fā),采用輸入型教學法,通過對漢英兩種語言的全面對比,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積累大量的漢英翻譯詞匯和翻譯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漢英翻譯實踐能力。
1.理論輸入,漢英對比。針對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剛接觸漢英翻譯這門學科,漢英翻譯理論薄弱的特點,教師在授課時利用一部分時間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輸入,采用舉例的方法把漢英語言對比知識輸入給學生。因為漢英語言對比理論是指導漢英翻譯教學不可或缺的理論。語言是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語言的異同是思維異同的直接體現(xiàn)。例如:中國人注重倫理,英美人注重認知;中國人重整體、偏重綜合性思維,英美人重個體、偏重分析性思維;中國人重直覺,英美人重實證;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英美人重邏輯思維等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還通過對比漢語和英語在文字、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方面的異同,使學生學會理解中文原文的思維方式,將其轉換成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再用英語表達出來的過程。教師從廣告、文學、新聞、科技文體中精心挑選例句,在分析例句的過程中對學生輸入與翻譯學相關的語言學、語法學、詞匯學、語用學、篇章語言學和文體學等知識,加強學生對原文與譯文的功能與意義理解,幫助學生了解漢英翻譯的重點和難點,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翻譯的性質與規(guī)律,提高漢英翻譯能力。
2.強化記憶,積累詞匯。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從所分析的例句中提煉出現(xiàn)成的短語譯文要求學生記憶并及時檢查掌握情況。因為提高學生的漢英翻譯技能需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積累一些翻譯詞匯,詞匯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形成翻譯能力和翻譯意識。例如:翻譯完句子“蝸陽苔干,名優(yōu)特產,馳名中外,聲震古今,翠綠、鮮嫩……”之后,就應該讓學生記住“名優(yōu)特產”和“馳名中外”的英譯詞匯,再如,掌握句子“那是一片新建的居民小區(qū)”中的“居民小區(qū)”的英譯詞匯等。其次,由于對外漢語教師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職業(yè)特點,由于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漢英翻譯課教學中有計劃地采用知識啟發(fā)、以身示范、寓教娛樂的方式同學生一起背誦一些已經被社會公認的漢英翻譯詞匯,例如:重要機構名稱的英譯,如“中央辦公廳(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公安部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宗教及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如“拜年(pay a New Year call)”、“恭喜發(fā)財(May you be prosperous)”,節(jié)假日的英譯,如“國慶節(jié)(National Day)”、“中秋節(jié)(Mid-autumn Festival)”,名勝古跡的英譯,如“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廬山(Mt.Lushan)”, 節(jié)氣的英譯, 如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處暑(the Limit of Heat)”等。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500個現(xiàn)成的漢英翻譯詞匯作為知識積累,提高了學生漢英翻譯素質。
3.實踐練習,提升能力。首先,教師根據(jù)教學中的理論輸入有針對性地選一些漢語句子作為學生的課后漢英翻譯作業(yè),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在大量的翻譯實踐中形成漢英翻譯能力。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每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講評個別學生的譯文,再給出不同版本的參考譯文,及時糾正學生的翻譯錯誤,使學生不斷進步。再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業(yè)余時間到圖書館借閱一些漢英對譯的小說、詩歌等書籍,例如:由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漢英對照經典讀本系列,“《毛澤東詩詞》”、“《雷雨》”、“《阿 Q 正傳》”、“《女神》”等。這其中不乏許多經典譯句,如“不到長城非好漢 (If we fail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we are not men.),“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When the mountain flowers are in full bloom,she will smile mingling in their midst.)”等,使學生既領略了漢英翻譯的風采,陶冶了情操,又潛移默化地學到了漢英翻譯知識。
[1]孫 萍,綦天柱.文化視域下英漢語言文學比較研究[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2]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H319.3
A
1008—7974(2011)09—0102—0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2010年課題項目“大學英語教學對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作用研究”和項目“大學英語寫作中的語義韻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10—15
杜 彬(1975-),吉林靖宇人,通化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碩士。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