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祖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淺談我國民族音樂現(xiàn)狀及思考
孫耀祖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歷來是獨具一格的,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民族音樂也具有其獨特的風格,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極其豐富多彩。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整體上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當前民族音樂的立足與發(fā)展。本文在此就當下民族音樂的現(xiàn)狀提出了一些建議。
民族音樂;現(xiàn)狀;思考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處處彰顯著華夏大地各民族之間的不同風情。所以造就了中國民族音樂的不同種類以及多種表演形式,涵蓋的藝術種類繁多,包括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器樂等等,它們都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鞏固凝聚各族人民團結的有力武器,對于保持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審美性、傳承中國音樂文化精神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現(xiàn)階段我國的音樂教育不論是從小學到大學、專業(yè)或非專業(yè)的,所學所用的音樂教育體系基本上都是西方的,而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則顯得少之又少。如我國現(xiàn)在所學所用的《基本樂理》、《和聲學》等專業(yè)音樂理論著作,其中大部分的東西還是仿照或照搬西方的音樂理論。民族音樂理論課只開設了《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兩門課,且課時少的可憐。作為教材,全國尚沒有統(tǒng)編的,加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可用作教材的音響資料又嚴重匱乏,目前民族音樂發(fā)展狀況可謂喜憂參半,整體上呈現(xiàn)衰弱趨勢。如我國的傳統(tǒng)樂器二胡、琵琶、笛子等學的人很少。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不重視,大部分人對于民族音樂文化不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學校作為傳承文化的中心,沒有起到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效的傳播,這是我們不得不考慮地事實所在。我國當代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曾經明確地提出,中國目前音樂藝術院校中的教學,乃至國民音樂工作中的“基本樂理”實則主要是大、小調體系的應用理論,而這些歐洲音樂的應用理論,卻在被我們當做“基礎理論”用,更有甚者,當碰到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與之相左時,有意無意地要讓中國的音樂向它靠攏。重西輕中,甚至于以西否中的思想,把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牢牢地定在了從屬的地位。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中得不到有效的展開,而這正是現(xiàn)今民族音樂在我國教育中的現(xiàn)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快速提升,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提高,大量的音樂文化隨之流入。我國的音樂文化在此刺激之下,除了在本土原生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之外,又出現(xiàn)了兩種新的音樂文化體系:即屬于本土次生的民族音樂體系和有西方流入的外來西洋音樂體系。隨之,在1980年以后又增添了當代流行音樂體系。自此,中國的音樂文化進入到有幾個不同音樂體系相互并存的音樂新局面。而在這幾個體系中,流行音樂體系則是近年來受到普遍追捧的全球化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與視聽藝術追求也在不斷更新變化,千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積淀與精髓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碰撞。傳統(tǒng)音樂生態(tài)環(huán)境迅速惡化,有的被冷落,有的被塵封,有的傳統(tǒng)音樂品種與曲種被遺棄,有的甚至瀕臨滅絕。
所有這些現(xiàn)象的產生,可以說對我國的民族音樂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是不利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戲劇。而現(xiàn)階段,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很少人會唱自己民族的民歌,會演具有自己家鄉(xiāng)地方特色的戲曲,再加上一些民族表演形式得不到良好的傳承和保護,導致一部分民族音樂表演形式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這些正是中國民族音樂在現(xiàn)今社會中的現(xiàn)狀。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所在,而音樂教育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一種主要方式,往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程度的標志。學校作為教育的中心所在,更要發(fā)揮它的主觀調控性。
現(xiàn)階段,在我國現(xiàn)代的音樂教育中,無論是專業(yè)性的音樂教育還是普及性的音樂教育,通常都是以課堂教育為主。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族音樂文化,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進音樂創(chuàng)作的起始點。在學校我們可以學習理論知識,而在校外實踐、采風,則可以深入到傳統(tǒng)音樂的實際環(huán)境中,去主動接受民族音樂文化,并了解它。這樣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也可以使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播打下基礎。如: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校外采風或邀請一些著名的民間藝人到學校進行演出等等。
在課程安排上,增設關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當今,在我國大部分音樂院校中對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課程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開設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課程還僅僅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而在理論教育、聲樂、器樂教育中,更是以西方的音樂體裁為主,而對于民族聲樂、器樂演唱和演奏的課程則相對較少。這就造成了中西方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不平衡性,培養(yǎng)出的音樂人才趨向西方化。所以,加強學校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西方音樂文化和其他各地方流行音樂文化對中國的沖擊,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西方歌劇、交響樂以及鋪天蓋地的流行音樂。而中國的民族音樂如戲劇、民樂則無人問及。這就造成了大量的民族音樂人才的流失,以及大量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傳承出現(xiàn)斷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穩(wěn)步提升,我國在國際領域內的影響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對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加以關注。這對于提高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領域的影響未免不是一個機遇。因此,在這個時期,政府機構應該加大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開采、整理以及保護度。多舉辦一些富有中國民族音樂氣息的音樂演奏、演唱會以及音樂交流會,讓更多的人來關注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提高民族音樂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人民群眾對民族音樂的民族歸屬感,而且可以為民族音樂文化在社會上的傳播鋪下良好的基礎。如2005年春節(jié),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以及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中國民族音樂表演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參考例子。
縱觀世界各地的音樂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音樂形式能夠長盛不衰地流傳、發(fā)展下去,創(chuàng)新意識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反,當今的我國民族音樂,則恰恰缺少的是一種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每個時期的政治背景不同,人們的審美觀也不同。而現(xiàn)階段,我國的民族音樂則有些脫離了人們的審美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藝術,怎樣才能讓人們接受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然后再融入當今的時代特色,才能更容易地讓人們去接受它。如:現(xiàn)代民樂組合的“女子十二樂坊”,就是以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結合上現(xiàn)代的流行音樂的演出風格,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民族音樂表演形式。所以說,提高民族音樂人的獨立創(chuàng)新意識,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現(xiàn)今發(fā)展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了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使我國的民族音樂長遠地發(fā)展下去。
[1]田玲.淺論多元文化中的民族音樂教育[J].電影評介,2008,(7).
[2]項陽.當傳統(tǒng)遭遇現(xiàn)代[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陳亞敏.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2).
TU
A
1673-0046(2011)05-0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