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巖
疾病來勢洶洶,往往不過是前后十幾天,一個孩子的生命就被全部改寫,面對疾病,我們往往感到的是無力與之抗爭,可我們又不甘心屈服于疾病的控制,所以,我們會與之抗爭,越多的抗爭,會越多的讓我們感覺無力,在疾病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弱勢的。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我們害怕,我們不知道明天醒來時會不會發(fā)生更糟糕的事情,當我們對某件事失去控制感時,我們的恐懼就會浮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們來說,盡快找回控制感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我們感覺自己還能控制一些事情時,我們的安全感才能回到我們內心中來。
我記得我女兒出院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女兒走進廚房,和我一起準備她的飲食。女兒生病之前是家里的嬌嬌女,從來沒有做過什么家務事,她生病之后,我反而開始要求她做一些家務事,對于我來說,她的確是個小幫手,可以幫我分擔一些事情,這會讓我感覺輕松一些;對她來說,當她可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她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也會覺得她對一些事情是可以控制的,當她幫我打雞蛋的時候,當她幫我擇菜的時候,她會有強烈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也可以幫助她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這會讓她感覺自己雖然生病但她不是家庭的負擔。這樣,也會緩解她因生病而產生的不安和對家庭的負疚。當她能做的事情越多時,她對周圍世界的掌控感也就越強,當控制感回到她的身上后,她對疾病的懼怕也就會相應減少。
孩子生病之后,家庭盡快回到正常軌道上來非常重要,熟悉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的生活還在可控的范圍內。因為對于孩子來說,重大的變故會讓他們感覺不安,尤其是這些變化是由他們而起時,他們會感覺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對于年紀尚小,完全依靠父母而生存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將父母情緒上的變化解讀為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無法承受父母之間不相愛,因為那意味著自己有可能被拋棄,而將父母之間的沖突理解為是自己的錯誤時對孩子而言要容易承受得多。正因如此,在孩子生病之后,父母之間相互理解與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生了重大疾病,父母的情緒往往也會失控,甚至會因孩子生病而離婚。并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對有些父母來說,他們無法承受孩子生病這么重大的壓力。對于孩子生病這樣的天災,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可以承載我們憤怒的支點,當我們的憤怒沒有一個出口的時候,我們的憤怒就會指向自己,有時我們就會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應對來自外界的傷害。當我們對著家人暴跳如雷時,其實是我們無法承受對自己的不滿,無法接受自己不能拯救孩子的現實,當這種無力的感覺折磨得我們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把這種感覺投射到家人的身上去,報怨他們無能,指責他們做得不夠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戰(zhàn)火越燃越旺,而最受傷的,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當父母爭執(zhí)的時候,孩子一方面會擔心父母之間出現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生病才引發(fā)了父母的爭執(zhí),這會讓他們內心積累大量的內疚,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會影響到他們人格的正常發(fā)展。
父母情緒的失控,往往也來源于他們內心控制感的喪失。父母要重新找回控制感,可以從幾個方面努力:
1.學習相關知識。當我們對疾病了解越多時,我們對疾病的恐懼也就會越少;當我們積累了足夠的能力應對各種因疾病帶來的狀況時,我們也就會感覺疾病是可控的。
2.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有糖兒,父母在經濟上和精力上和情感上都會長年處于高消耗狀態(tài),這些消耗的能量若不能被及時補充,家長很快就會耗竭,所以,父母學會對自己好一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父母保持良好狀態(tài)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向孩子傳遞安全信息。我們對經濟支持的尋求通常會有些難度,但情感的支持卻是可以找到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糖兒家庭的相互支持、父母之間的相互支持、以及身邊朋友的支持等等。
3.找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去做。當我們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對自己的信任就會增加一些,對周圍世界的掌控感也會增加一些。
孩子生病后,很多東西都不能吃了,對于小一點的孩子,既擔心他吃得不好,又擔心他吃得過量;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他們有了更多的自主能力,也就有了更多的“偷吃”的機會。
面對偷吃這件事,往往是大人最頭疼,也最無力的。通常,大人會更嚴格的管理孩子的飲食,而這恰恰又激起了孩子更多的吃的欲望。于是,孩子想盡辦法要去吃點被禁止的食物,血糖波動中父母的焦慮情緒會越來越強烈的表現出來,而孩子一面要面對自己的內疚感,一面又在享受的突破禁忌的快感。于是,兩代人之間的拉鋸戰(zhàn)就在家庭中或明或暗的上演了。
面對“偷吃”這件事,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應該更多的反思:吃,對于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
吃對于我們,并不是單純的解決饑餓問題那么簡單。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生存、快樂、愛與自由。
當孩子們的疾病被確診時,他們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吃的問題。當他們被告之許多食物“不可以吃”時,他們會將這個不可以解讀為自己很多權利的喪失,也會理解為快樂的被剝奪,因為吃,的確是可以帶來快樂的一件事,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吃文化盛行的國度中,吃被賦予了太多的附加內容。比如和朋友們分享食物可以幫他們結識更多朋友,對于糖兒來說,自由的吃,對他們還意味著自己是與伙伴們一樣的,這對于正在發(fā)展同伴關系的青少年來說,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吃的方式也是可以填補情感空缺的方式。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有人心情一不好,就會大吃一頓,而一些進食障礙的病人都會在深層掩蓋著情感問題。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對于一些親子關系基礎比較好的家庭來說,孩子吃的問題相應也比較容易達成一致;對于一些在家庭中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他們往往也會用吃的方式來挑戰(zhàn)父母的權威,甚至是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我沒有辦法抗拒你的權威,但我可以用吃的方式讓自己生病,從而使你們著急”。也就是說,吃并不是吃那么簡單,吃的背后有著很豐富的與“關系”有關的內容。
所以,吃的內涵在我們內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作為病兒家長,要讓自己明白吃對于自己的孩子而言到底代表著什么,才有可能在吃的問題上與我們的孩子達成共識,我們理解孩子越多,我們給予孩子“適當的愛”的能力就會越強,與孩子之間關于吃的較量也就越少。
吃對于孩子既然那么重要,們就不妨試著讓自己放寬一些心態(tài),對于一些禁品,我們不妨也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機會,如果吃本身代表著生活的樂趣的話,即便是父母,也沒有以愛的名義將其剝奪的權力。只有當孩子知道自己只要在節(jié)制的前提下,就可以享受吃的自由時,他才會努力讓自己發(fā)展節(jié)制的能力。要知道,我們手中的沙子只有在我們用力去握時,它才會快快的從我們手中逃走。我們適當放寬對孩子的要求時,是放了孩子一馬,其實更是放了我們自己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