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華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4000)
新課改課堂中無效和低效教學的改進策略
王少華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4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異彩紛呈,但在教學實際中暴露出大量低效與無效的教學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大都可歸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表面化、形式化、極端化的理解。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必須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尋找突破。筆者作為教學一線教師,在分析大量課堂教學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克服無效和低效教學相關改進策略。
新課改;無效教學;低效教學;策略
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在進行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的策略應該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反思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雖然教師已經普遍接受了一些新課改的思想以及新的教學方式,但是教師們卻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導致教學低效或者無效,所以我們的教師一定要在適時的時間、空間內,針對合適的教學內容來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和發(fā)展是教學有效的唯一指標。但同時一定要考慮教學效率的問題,教學效率是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教學產出,如果說學生的進步與教學的投入不相稱,即大的、多的教學投入只獲得小的、少的教學產出,那么這種教學也不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guī)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有效教學的教學效果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預期教學效果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吻合教育目標、符合特定社會和受教育者(學生)的教育需求;相對有效的達到是指用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產出;教學過程合規(guī)律性和成功引起、維持、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有效教學實現(xiàn)的條件。
個性化教育是推崇教育的個性化,但并不是說一般性的知識對我們無用。許多研究證明,我們所提倡的個體創(chuàng)造性和知識呈高相關,而并不是個體在沒有多知識的儲備下的突發(fā)奇想,個體在某個領域的知識越豐富,那么就會在這個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越強。當代認知心理學不僅認識到知識對于專家和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還發(fā)現(xiàn)知識和人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密切相關,知識在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等認知能力發(fā)展上起重要的作用。
但知識的有效學習是有條件的,不是往頭腦中灌輸?shù)闹R越多人就越聰明,知識的學習必須做到概念化、條件化、結構化、自動化、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①訓練學生在學習時將新學的書面文字和頭腦中某些相關的經驗建立起內在的科學的聯(lián)系。②使學生在大腦中儲存知識時,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使用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知識,即學習知識的同時明確這些知識在什么條件下有用。③將每節(jié)課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要做到綱舉目張,不是像一盤散沙,要像紅線串珠。④最基本的知識要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能夠在運用該知識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達到自動化程度。
現(xiàn)在的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是對以前傳統(tǒng)教學中只關注學習結果的反駁,但是現(xiàn)在好多老師總是極端化了一些問題,比如在一些探究活動、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或是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只在乎學生進行了這個過程,而對學生在這些活動結束后所做出的結果沒有給予重視,讓學生感到一片茫然,這種沒有反饋的教學雖然運用了我們提倡的教學方式,但是最無效。所以,教學中既要重視過程及學生的體驗,又要重視教學結果的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響應新課程所要求的多鼓勵學生的號召,于是在課堂上隨意地表揚獎勵學生,時間長了獎勵便不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學生的內在興趣也會降低,因為表揚每個人等于贊揚任何人,表揚任何事也等于不表揚任何事。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只表揚不批評的局面,學生自己在這個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給學生一個批評,甚至懲罰,就可以減少相應不良行為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對年齡越小的兒童,對越簡單的任務,對越基本的行為習慣,外部的獎賞作用越大。一定要注意不損害內在興趣的獎勵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條件是內在興趣與外部獎勵誰更突出。如果外部獎勵突出,內在興趣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過分強調對學習成績的獎勵,獎勵成了人的學習目標,那么就會降低內在學習動機。第二,外部獎勵的意義是肯定成績還是限制人的行為。因為能力強而給予獎勵,會促進內在興趣;如果為了控制別人的行為,或依據是不是“聽話”來給予獎勵,就會損害內在動機。
在學會充分利用批評的價值之后,我們還應重視對差生的補救?,F(xiàn)在有很多老師已經接受了一些新課改的思想,但是卻不能正確地將其利用,他們對差生沒有了以前總是批評的態(tài)度,但是對他們的發(fā)展仍然不很樂觀。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我們應對學習落后的兒童的發(fā)展持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他們的落后教師應負很大的責任,我們不能將其落后歸結為學生的智力差,有研究證明特定的知識和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學生的某一門功課成績差時,該科的任課教師應承擔起知識上查漏補缺和方法上有效指導的責任。
在新課改中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提倡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但在應用時要考慮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是否適合運用多媒體。當然,積極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能使學生產生樂學、好學的激情,但有很多時候僅僅是為了應付評課,或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素質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是否使用了課件也成為評價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于是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準備課件,然而在許多的時候收效甚微,要么是課件在現(xiàn)場不能用了,要么是學生在課堂中依然是被動地聽和看,或者是整堂課熱熱鬧鬧但收獲很小,這樣的教學能是有效的教學嗎?
我們要真正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利用多媒體,同時領導也要轉變觀念,糾正課程整合中的錯誤觀點,切莫讓學生為了應付公開課、優(yōu)質課而進行課程整合,這違背了課程整合的初衷。所謂真正的課程整合,應該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為主導的原則,運用多種媒體技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效。
學生的課堂上出現(xiàn)了形式多樣的游戲和表演,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后,卻透漏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這主要在于教師缺乏對這些活動的目的性、價值性、思考性、自主性的理性思考與分析。我們一定要注意,一些動手與動腦相脫節(jié)、目的性差、沒有體驗的活動是無效的、無價值的,這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來說在時間和經歷上都是一種浪費。
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主要是教師沒有把握住我們現(xiàn)在提倡新課程的本質,沒有深刻領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目光依然緊盯著自己的教案,刻意追求表面上的花樣翻新,而極少真正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度、學習活動的效率。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樹立效益觀念,要把能否讓學生有效學習,獲得最佳發(fā)展作為教學活動設計的根本出發(fā)點,克服教育盲目求新、追趕時髦的浮躁思想。
[1]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玉英.要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首先就得了解和把握其表現(xiàn)和成因[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10).
G642
A
1673-0046(2011)03-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