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黃淮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古詩十九首》的前景化設置與交際意圖
王倩
(黃淮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前景化在文學語用學和篇章分析中,是指在具體的篇章中相對突出某個成分,好比在背景上突顯出一個人物輪廓?!豆旁娛攀住分械那熬盎O置表現(xiàn)為詩歌的作者反復凸顯“游子”和“思婦”的形象,將這兩類形象置于詩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以此實現(xiàn)自己追求仕途和渴盼愛情的交際意圖。
《古詩十九首》;前景化;交際意圖
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接受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它的意圖性大致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豆旁娛攀住分械慕浑H意圖既有東漢末年文人仕子對仕途的追求,也有對愛情的渴盼,是作者現(xiàn)實中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在作品中的曲折體現(xiàn),是隱含在字面意思背后的信息。這些交際意圖是通過詩歌中前景化的設置和話語暗含表達出來的。本文著重探討《古詩十九首》中前景化的設置與詩人交際意圖的表達。
前景化理論本屬于美學范疇,后來被俄國形式主義學派借用到文體學領域,繼而由布拉格語言學家加以發(fā)展,韓禮德等人又將其完善。布拉格學派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莫卡羅夫斯基認為“前景化是對標準常規(guī)的系統(tǒng)違反”,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韓禮德和利奇把前景化定義為“有動因的突出”[1]。“前景化理論認為,語篇中的某些部分比其他的部分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能夠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顯著的效果”[2]?!坝行┪捏w學家將其稱為‘突出’(Prominenee),包括數(shù)量上的突出和質(zhì)量上的突出”[1]。總之,前景化是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現(xiàn)象,既是美學、風格學和文體學術語,也用于文學語用學和篇章分析中,指在具體的篇章中相對突出某個成分,好比在背景上突顯出一個人物輪廓。
前景化與交際意圖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文本只有進入讀者的視野,被讀者所理解,才能實現(xiàn)其交際意圖。詩歌是高度凝練和含蓄的語言,為了實現(xiàn)跟讀者交流溝通的目的,作者要借助前景化手段,在詩歌中突出某種形象,以引導讀者對詩歌語篇的認知,向讀者傳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前景化理論對作者意圖的實現(xiàn)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古詩十九首》中的前景化設置表現(xiàn)為作者反復凸顯“游子”和“思婦”形象,通過這兩類形象數(shù)量上的突出,將其置于詩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以此實現(xiàn)作者的交際意圖。
《古詩十九首》中除《迢迢牽牛星》之外,其余的十八首都有游子的形象?!缎行兄匦行小分小坝巫硬活櫡怠?,且“相去萬余里”又“相去日以遠”,是忘記了當初的錚錚誓言,還是“浮云蔽白日”,為他鄉(xiāng)女子所迷惑,這當然都是思婦的猜測罷了,游子的義無反顧是因為對仕途的孜孜以求;《青青河畔草》中“行不歸”的蕩子,置家中體態(tài)盈盈、容貌皎皎、裝束娥娥、素手纖纖的妻子于不顧,也是一個執(zhí)著于仕途追求、忘卻兒女情長的形象;《青青陵上柏》中的游子“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主人公穿梭于繁華之都,看到“冠帶自相索”,主人公在這里遍謁諸侯以求顯達的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今日良宴會》中,“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很顯然,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宴會,而是一場上流社會的歡宴,作者身置其中,感慨萬端,要“策駑馬,先踞要路津”,這種擺脫貧賤、快馬加鞭、先據(jù)要津的努力正是主人公要彰顯才情、追逐功名的交際意圖的自然流露;《西北有高樓》刻畫了一位徘徊中路的游子駐足諦聽高樓上的弦歌聲,最后發(fā)出“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的呼喚,這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對知音的苦苦尋覓,尋覓知音是要尋找現(xiàn)實社會中的知遇之人,是詩人期望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留名于世的交際意圖的最終體現(xiàn);《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盡管追求仕途的路還很漫長,但詩人的執(zhí)著卻沒有衰減,而是做好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的打算,為的是求宦京師;《明月皎夜光》中的游子游宦京華,面對“同門友”的青云直上,面對“同門友”的背棄,盡管他發(fā)出了“良無盤石固,虛名徒何益”的憤慨,但他又是多么希望當年的“同門友”會從青云間垂下貴手,提攜自己一把,希望有朝一日能與友人比翼齊飛;《冉冉孤生竹》中那位被思婦比喻為可以依靠的“泰山”的游子,卻是“軒車來何遲”,《庭中有奇樹》中的思婦“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卻是“路遠莫致之”,這些讓思婦們苦苦思戀的游子忙于仕途追求而忘卻了兒女情長;《回車駕言邁》刻畫了一位“悠悠涉長道”的游子更是參悟了人生的真諦,發(fā)出“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的肺腑之言,認為人生短暫,只有青史留名才是彌足珍貴的事情,所以詩人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不失時機地追求功名,以求顯達于世、名垂千古;《東城高且長》寫了一位“滌蕩放情志”的游子,他徘徊于都城洛陽的東城門外,高高的城墻、鱗次櫛比的樓宇是他向往的地方;《驅(qū)車上東門》中的游子之所以發(fā)出“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的慨嘆,是他長期以來追求仕途而不得的結(jié)果,也是他有感于“老冉冉其將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的緊迫感的體現(xiàn);《去者日已疏》中的游子滿目丘墳、悲風蕭蕭,“思歸故里閭,欲歸道無因”,骨肉團聚的天倫之樂是游子的期盼,可是,老大無成,又如何去見江東父老,于是,就只有把歸思之心拋卻在飄渺的宇宙大荒之中而繼續(xù)自己的仕途求索之路;《生年不滿百》中“秉燭游”的游子也是“常懷千歲憂”,憂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憂自己的人生價值無法彰顯;《凜凜歲云暮》中“無寒衣”的游子仍然一如既往跋涉在漫長的求仕之途中;《明月何皎皎》也刻畫了一位久客異鄉(xiāng)、愁思輾轉(zhuǎn)、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盡管鄉(xiāng)愁綿綿,盡管提醒自己“不如早旋歸”,盡管仕途阻滯、進退兩難,但還是為營求功名而旅居京師;《孟冬寒氣至》和《客從遠方來》的游子,盡管思鄉(xiāng)念親情意濃濃,但仍然執(zhí)著仕途,歸期不定。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見,《古詩十九首》的十八首中都有浪跡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這是東漢末年游宦成風,游子們?yōu)榍笫硕x鄉(xiāng)背井、棄家遠游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作者把這一形象置于十九首中最突出的位置,且反復書寫,意在表達作者追求仕途成功、留名于世的交際意圖。
《古詩十九首》中除了引人注目的游子形象,就是思婦形象了,對思婦形象的設置與書寫表現(xiàn)了詩人在追求仕途無望的情況下轉(zhuǎn)而希望愛情美滿的交際意圖。
《行行重行行》刻畫了一位思婦真摯而痛苦的愛情呼喚:“衣帶日以緩”寫思婦思念丈夫日漸消瘦、衣帶寬松;“思君令人老”寫思婦容顏憔悴、青春已逝,盡管形容枯槁,可仍然沒有放棄對愛情的等待,最后主人公告誡自己“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這是一位孤獨愁苦又執(zhí)著于熱戀相思的癡情女子?!肚嗲嗪优喜荨房坍嬃艘晃华毩穷^、體態(tài)盈盈、容貌皎皎、裝束娥娥、素手纖纖的美貌女子,她倚窗當軒,感嘆“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這是一位期盼夫妻相聚望眼欲穿的女子。《西北有高樓》寫了一位悲如杞梁妻的女子在高樓上借音樂抒發(fā)自身的悲涼,“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盡的悲哀隨琴聲傾瀉,幽怨的嘆息伴清風飄蕩。在詩中,我們見不到這位高樓佳人的裝束和容貌,只聽到她那幽咽的琴聲和幽幽的嘆息,但無人疼愛的孤獨悲苦的知音之傷卻充溢在詩歌的字里行間?!渡娼绍饺亍泛汀锻ブ杏衅鏄洹穼懙氖撬寄钫煞?,折芳贈遠而不能的思婦,“所思在遠道”,“路遠莫致之”,所要贈與的人遠在天涯,剩下的就只是悠長的相思之痛了?!度饺焦律瘛吠瑯邮撬紜D的怨別之作,詩歌用“泰山”來比喻遠方的男子在思婦心中的地位,用“兔絲”和“女蘿”兩種蔓生植物的莖蔓相互牽纏來比喻男女雙方生命的結(jié)合,也用來比喻女子對男子深深的依戀。這位癡情的女子始終堅信“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盡管擔心自己像短暫的“惠蘭花”一樣“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可最后,這位思婦仍然發(fā)出“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的心聲,她相信自己的心上人會堅持高尚的節(jié)操,而自己也會一如既往守望自己的愛情?!短鎏鰻颗P恰穼憼颗:涂椗驄D的離隔,“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織女雖然伸出素手,卻無心紡織,只是撫弄機杼,涕淚如雨,這又是一位飽含離愁的寂寞凄苦的思婦形象?!稏|城高且長》寫了一位絕色的燕趙佳人“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這位羅裳飄拂、儀態(tài)雍容的佳人所彈的琴聲卻悲婉動人,琴聲背后所隱含的是佳人身世的凄涼和孤苦?!秳C凜歲云暮》中的思婦,因為“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結(jié)果真是思極而成夢,夢見丈夫的殷殷眷戀,夢醒后的思婦哀怨?jié)M懷,“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只恨自己沒有晨風一樣的雙翼,不能凌風飛起,去追尋丈夫的蹤跡?!睹隙畾庵痢分械乃紜D把丈夫的家書視為至寶,“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這份全心全意的愛足以令人感動。《客從遠方來》可謂是《孟冬寒氣至》的姊妹篇,其中的思婦收到了遠方的丈夫托人捎回的“一端綺”,于是感嘆“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即將之裁為合歡被,并“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癡情的思婦將一床簡單的被子賦予了深層的含義:被中的絲綿使她聯(lián)想到男女相思的綿長,邊角的裝飾使她想到夫妻之情永結(jié)難解,最后用“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來感嘆,說明夫妻的恩愛如膠似漆,永遠無法分開。
在《古詩十九首》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孤苦難耐卻又癡情相思、忠貞不貳的思婦形象,這是作者除游子之外的又一個前景化的設置。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馬茂元先生的解釋,文人詩與民歌的作者是不同的,文人詩中的思婦大多是男子的擬代。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測,十九首中的思婦形象大都是通過男性的代言而表現(xiàn)出來的,思婦形象成了漢末“游子或男性作者精神和情感的影子”[3],這是《古詩十九首》乃至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獨特視角,即男子作閨音現(xiàn)象。中國古代詩歌中男子作閨音的現(xiàn)象很復雜,本文這里不作探討。但筆者認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男子作閨音現(xiàn)象正是詩人體現(xiàn)其交際意圖的表現(xiàn)。在漢末混亂的社會中,盡管游宦成風,男人們企圖通過游宦的方式博取功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作者通過“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設置所要達到的交際意圖。但是,仕途的阻滯不暢、人生的落魄失意讓游子們感到仕途的渺茫、人生的無望,在萬般無奈的困頓中,他們希望有一份幸福美滿的愛情,希望有人為自己癡情,希望有人眷戀自己,等待自己,守望自己,于是便有了十九首中這林林總總的癡女和怨婦,癡情者一如既往,哀怨者望眼欲穿,這是失意的游子們心中的一份溫馨和幸福,更是困頓的游子們?nèi)松┞返你裤脚c希望,是他們在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最后的精神寄托和心靈的歸依。
總之,通過對《古詩十九首》中前景化設置的解讀,我們可以實現(xiàn)與詩作者交流溝通的目的,感知他們對仕途的執(zhí)著追求,理解他們仕途失意后的困頓與無奈,也讀懂了他們在仕途失意之后以愛情為寄托的交際意圖。需要指出的是,《古詩十九首》的交際意圖既具有共時性,又具有歷時性,也就是說,十九首的交際意圖不僅指向這些詩歌所產(chǎn)生時代的讀者,還指向自這些詩歌產(chǎn)生以來的所有讀者。正因為其交際意圖的共時性和歷時性,才使得這些詩歌歷久彌新,引起無數(shù)讀者的強烈共鳴,充滿藝術魅力。
[1] 張德祿.語言符號及其前景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6).
[2] 孫玲霞.前景化理論與高級英語學習者的寫作反饋[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3] 劉淑麗.漢末文人五言詩中的思婦[J].晉陽學刊,2003(3).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and Foregrounding Settings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ANG Qian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In literary pragmatics and textual analysis, foregrounding means to focus certain parts in specific chapters. The foregrounding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es in the repetition of the images of “traveler” and “miss-husband-wife” in the poems. These two types of image in poetry are put in the most remarkable position to realize the poet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pursue political career and lov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foregrounding;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206
A
1006-5261(2011)06-0052-03
2011-07-29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0YJA880178)
王倩(1965―),女,河南汝南人,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趙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