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璽
額葉腦挫裂傷多見于枕部著力的減速性對沖傷,亦見于前額部的直接暴力傷,臨床比較常見。因患者早期意識障礙不嚴重,在無明顯顱內血腫的情況下,多采取保守治療,但常有部分患者病情惡化,甚至個別“清醒”患者因突發(fā)中心疝,來不及救治而死亡,為醫(yī)療糾紛和醫(yī)療風險埋下隱患。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各類額葉顱腦損傷患者240例,除外開放性顱腦損傷,凹陷性粉碎性骨折及就診時已占位效應明顯的顱內血腫急需手術者,從中選出60例無明顯顱內血腫的單純額葉腦挫裂傷患者,就此治療體會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15~70歲,平均31歲;額部直接受傷13例,對沖傷47例。受傷原因:各類交通傷24例,摔傷13例,墜落傷10例,打擊傷8例,爆震傷5例。發(fā)病初次至就診時間:0.6~60 h,平均3 h。
1.2 損傷類型及輔助檢查 單側額葉損傷者19例,雙側額葉損傷者41例。CT表現(xiàn)為單側或雙側額葉高低混雜密度影,伴有少量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和(或)硬膜外/下少量出血(無占位效應,2~10 ml)。
1.3 臨床表現(xiàn) 入院時GCS評分13~15分:16例,9~12分:38例,6~8分: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合并顱骨、枕骨、前顱底骨折20例,腦脊液漏8例,一側動眼神經損傷5例,視神經損傷3例,顱內積氣10例,繼發(fā)癲癇7例,精神癥狀4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
15例。
1.4 治療方法 6例患者受傷后至就診時間超過48 h,入院時GCS評分6~8分,CT檢查示:腦水腫嚴重,一側腦室額角明顯受壓,中線移位≥5 mm,環(huán)池顯示不清,行急診手術。其余患者先給予保守治療,入院后根據(jù)腦水腫程度,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3~6次/d,交替靜脈滴注;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防治水、電解質紊亂和癲癇的發(fā)生,給予抑酸、吸氧、神經保護、早期營養(yǎng)支持和防止并發(fā)癥;早期給予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以減少繼發(fā)的缺血性損傷,預防腦梗死;監(jiān)護儀監(jiān)護,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入院7 d內復查頭顱CT 1~2次/d,不輕易腰穿測壓。在保守治療過程中,有18例患者(其中GCS評分:9~12分13例,13~15分5例)于入院2~7 d內病情逐漸加重,意識狀態(tài)轉差,GCS評分降低,復查CT示:血腫較前稍有增加,單側損傷者,表現(xiàn)同側腦室前角變形、內移、閉塞,對側額角擴大,中線移位。雙側損傷者表現(xiàn)為額葉腦組織大片低密度影,腦組織向后移位,額角間夾角增大,腳間池、鞍上池模糊不清、消失,第三腦室狹窄、扭曲,共同表現(xiàn)為原額葉挫傷水腫區(qū)明顯擴大,尤以對沖傷者明顯。8例取單側額顳瓣(其中2例通過大腦鐮將對側壞死組織和積血清除),10例取冠狀瓣雙額顳開顱清除壞死組織和積血,視術中顱內壓情況保留或去除骨瓣。
60例患者恢復情況根據(j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標準分級:Ⅰ~Ⅱ級41例,Ⅲ級11例,Ⅳ級6例,死亡2例。其中1例,入院時GCS評分13分,保守治療第3天,突然出現(xiàn)雙瞳孔散大,很快呼吸停止,經搶救無效死亡;另一例,入院時GCS評分11分,保守治療第5天,首先出現(xiàn)呼吸暫停,給予氣管插管后手術搶救,術中腦壓極高,腦組織彈性極差,術后呼吸未恢復,2 d后死亡。
在臨床工作中,常遇到這樣的患者,在腦疝初期,雙瞳孔等大,并有縮小,瞳孔對光反射存在,伴有呼吸、意識障礙,一側或四肢肌張力增高,出現(xiàn)病理反射等癥狀,稱之為腦中心疝(或腦中軸移位)[1]。本文主要指額葉挫裂傷水腫引起的幕上病變導致腦中線結構向下、向后軸性移位,由于前顱底額骨和眶頂空間的限制,代償有限,挫裂傷、水腫勢必向后首先壓迫鞍上池,并逐漸發(fā)展到壓迫環(huán)池及四疊體池,當諸池消失后,壓力就會作用到腦組織,而隨著中心疝的發(fā)展,壓迫從上而下,損傷的結構依次為間腦、中腦、腦橋及延髓[2]。臨床分為四期,間腦期、中腦-腦橋上部期、腦橋-延髓上部期、延髓期。間腦期腦干功能相對完整,是治療好壞的分水嶺。臨床表現(xiàn)為輕度意識障礙(淡漠或嗜睡),呼吸不規(guī)則(陳-施呼吸),雙側瞳孔縮小,四肢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
遲發(fā)性腦中心疝多發(fā)生于傷后2~7 d,對于腦挫裂傷范圍廣泛、出血量大的患者,可以出現(xiàn)意識障礙、瞳孔改變等癥狀(6/60),手術指征的把握不會有太大的爭議,能夠得到醫(yī)生的足夠重視,可以及時處理。本文要討論的著重是入院時血腫量不大,主要以腦組織挫裂傷,水腫為主,并且損傷部位位于神經功能“啞區(qū)”額葉,除了個別病例表現(xiàn)為精神癥狀以外,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此類患者常常會在傷后2~7 d出現(xiàn)病情惡化(18/60),甚至引起嚴重后果(2/60)。主要表現(xiàn)為突發(fā)病情惡化,由意識清楚迅速轉化為意識喪失并雙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繼而呼吸改變,由雙側瞳孔散大至呼吸改變的時間較為短暫,甚至個別患者可先表現(xiàn)為呼吸停止。針對此類患者的特殊性,如何才能做到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方法如下:手術指征不能以常規(guī)血腫及腦挫裂傷的手術指征來衡量,不應拘泥于從意識狀態(tài)、血腫大小、中線移位程度來決定是否手術,而應盡量在腦中心疝前期(間腦期)來手術,手術寧可積極些,手術指征相對放寬一些。具體指征如下:①傷后意識障礙逐漸加深(GCS<8分),并持續(xù)時間較長無好轉者。②患者GCS>8分,頭顱CT示環(huán)池消失,雙側腦室額角受壓明顯。③患者清醒或嗜睡,但出現(xiàn)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減慢,同時伴有尿失禁和瞳孔變化異常。手術方式:①對雙側挫裂傷水腫相當者,采用冠狀切口雙額顳開顱,中間保留1.5~2.0 cm骨橋(10/18),可減少手術后皮瓣塌陷對腦組織的壓迫,另外還可使二次手術顱骨修補方便,術后美觀;②對于一側挫裂傷為主者,采用單側額顳瓣(6/18),同時伴有顳葉挫裂傷或硬膜下血腫者適當向下、向后擴大,咬除蝶骨嵴,充分緩解對外側裂血管的壓迫;③對于一側挫裂傷為主,同時伴對側近中線處挫裂傷的患者,先切開硬膜,讓一部分血液涌出,緊接吸除挫碎腦組織,如此可使腦壓下降,額葉底部已出現(xiàn)空腔,向深探查至大腦鐮下,??梢酝ㄟ^此途徑將對側壞死腦組織清除[3]。必要時將大腦鐮部分或大部分切開(2/18),可明顯減少手術時間和出血量,但對患者的預后無明顯影響。不管那一種方式,在達到顱內壓降低的情況下,腦組織盡量少切除,或者以較重一側切除為主,切忌為了“安全”或影像學上“好看”,將雙額葉腦組織過分“徹底”清除,否則術后會產生較嚴重的精神癥狀,有一例(1/18)術后二年精神癥狀仍未完全消除。
[1]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2-73.
[2]王保華,裴永恩,惠國楨,等.雙額葉腦挫裂傷并發(fā)中央型腦疝42例患者診治體會.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8,13:301-302.
[3]易聲禹,只達石.顱腦損傷診治.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