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旋
急性膽囊炎,是指因飽食、進食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引起的,以右上腹絞痛,陣發(fā)性加劇,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惡心及嘔吐的一種基本。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發(fā)病率僅次于闌尾炎,多見于肥胖及多次妊娠的婦女[1]。急性壞疽性膽囊炎為急性膽囊炎中較嚴重的一種,起病急、病情重、發(fā)展迅速,易合并多種內科疾病。一旦發(fā)作病情惡化迅速,導致膽囊化膿、壞疽、穿孔,甚至出現(xiàn)中毒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選擇我院2005年5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患者,采用改良式順逆結合膽囊切除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40~80歲,平均62.3歲;既往無嚴重疾病史,本組60例患者均經B超診斷為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患者均因急性右上腹疼痛來我眼就診。查體可見莫非氏征陽性,右上腹部隆起,可觸及腫物。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考汪中波[2]等的方法進行,略有改動。采用膽囊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全麻下采用右肋下斜切口及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沿肝緣分離膽囊周圍粘連,顯露膽囊底部,于膽囊底部切一小口,快速吸凈膿性膽汁后擴大切口,自膽囊底部縱行剪開膽囊前臂至膽囊頸處,然后沿膽囊底切除膽囊體、膽囊頸部的膽囊前臂及大部分膽囊后壁,術后行內荷包縫合。觀察組參考趙?。?]等的報道進行,略有改動。采用改良式順逆結合膽囊切除術治療。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取右上腹直切口,仔細辨別膽囊三角解剖關系后,于膽囊頸部兩側上下對應處鈍性分離與肝臟之間分離一通道,7-0線于此通道穿過引出后,結扎膽囊頸部。再從膽囊底部開始,沿膽囊兩側距肝臟1.0 cm處切開膽囊漿膜,鈍性分離膽囊,將膽囊從膽囊窩處剝離,并一直向下至膽囊頸部結扎處。然后將膽囊頸部向膽囊管方向游離,仔細辨認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三者關系,分別于距膽總管0.5~1.0 cm處,距結扎線處0.3~0.5 cm處切除膽囊頸及膽囊管,依次縫合膽囊管近端、膽囊床,于右上腹留置引流管后關腹。
對照組30例患者中,術后腹腔引流管滲出膽汁樣液50~100 ml者3例,術后2~7 d拔除引流管,平均4.8 d。術中出血量(75.5±15.2)ml,手術時間(84.1±11.3)min。觀察組30例患者中,術后腹腔引流管滲出膽汁樣液50~100 ml者2例,術后1~5 d拔除引流管,平均2.8 d。術中出血量(29.9±11.2)ml,手術時間(32.4±16.5)min。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之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發(fā)病與膽汁瘀滯、以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厭氧桿菌等革蘭陰性菌為主要致病菌細菌感染等密切相關。通常由急性膽囊炎合并膽囊阻塞或結石壓迫,炎癥累及膽囊壁層,進而出現(xiàn)膽囊增大、囊壁增厚,膽囊壁靜脈回流障礙,囊壁出血、壞死、壞疽,進而形成急性壞疽性膽囊炎。
近年來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手術治療方式由最初的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逐步轉向對患者傷害小的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各種術式都有其適應征及優(yōu)缺點[4]。膽囊大部分切除術對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肝下側支循環(huán)豐富,術中有大出血風險的病例更加安全,可顯著減少病死率。且術后不易復發(fā),更適用于年老體弱或伴其他臟器疾病的患者。對照組30例患者中,60歲以上28例,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見再復發(fā)者。
改良式順逆結合膽囊切除術,在先分離膽囊管后結扎,然后在分離膽囊底、膽囊體及膽囊壺腹、膽囊頸部,在分離過程中可有效避免傳統(tǒng)膽囊切除術可能損傷膽道及門靜脈、肝動脈,顯著減少術中膽囊床出血狀況,本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此術式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操作方便簡單,術后患者恢復快,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35.
[2]汪中波,王錦波,盧文獻,等.膽囊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壞疽性膽囊炎324例.人民軍醫(yī),2004,47(12):713-714.
[3]趙俊,鄧友法.168例改良式順逆結合法膽囊切除術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21):40-41.
[4]包翔寧,王莉萍,張永吉,等.急性壞疽性膽囊炎26例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6):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