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林亞君
在語言積累中運用言語
浙江 林亞君
語言是什么?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來看待,認為語言是客體,是認識的對象。而近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認為,“人文性才是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是一個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種樣式,都是“所有人類活動中最足以表現(xiàn)人的特點的,是打開人們心靈深處的鑰匙”。潘新和在《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中也指出“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首要的不是語言知識或技能的學習,也不是使人成為使用語言‘工具’的熟練的工匠。不應充斥著名目繁多的機械的‘訓練’或表面熱鬧的所謂的語文‘活動’,而應貼近學生的言語生命的律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的言語潛能,喚醒他們的言語表現(xiàn)欲和對言語表現(xiàn)的熱愛,讓他們感受駕馭語言和言語創(chuàng)造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xiàn)的幸福,樹立高尚偉大的言語理想、信念和信仰,一步一步地朝著崇高的言語上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邁進”。
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從而使他們的語言變得鮮活靈動呢?本文就此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挥蟹e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厚積薄發(fā),下筆如有神。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是學生習得語言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上的積累。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激昂,在委婉處要委婉。以讀為上,以讀為美,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fā)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yōu)美文字之中,也就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diào)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zhì),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后習題3:“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們一起來找找這樣的詞語,體會體會。教師先讓學生品讀例句,體會“抽出”的用處:將樹木新生枝條生長的氣勢寫出來了。然后學生自己找找這樣的句子,從句中描繪景物、用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導想象,品詞析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與生動。如“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笨上纫龑W生從晨霧的動態(tài)變化入手,想象朗讀,品味描繪整個森林被濃霧籠罩的詞語“浸”,體會想象小興安嶺如神話中仙境般的美麗,學習作者是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的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后,教師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如果有機會去小興安嶺,自己會選在哪個季節(jié)去,為什么。說話前讓學生把說的內(nèi)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
另外,復述也是將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用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說話中沉淀積累。當然,這些形式的說話,不僅僅是學生原有語言積累的呈現(xiàn),而且還是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之后更高層次的說話。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熟讀課文,在熟悉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脫離文本進行說話訓練,但不可照本宣科。
魯迅先生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痹谡Z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yǎng)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yōu)美詩詞等,吧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但課外書更是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語言能力的好幫手。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識地積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閱讀習慣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閱讀面的擴大,閱讀量的增加,都與有意識的積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有針對性地閱讀,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都會得到相應提高。
其實,在平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各人自備一個“采蜜本”,搜集課外書或從其他地方讀到的好詞佳句、名人警句、成語格言等等,堅持每天至少積累2——3個詞語或句子,同時在本子上,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悟,捕捉自己瞬間的靈感。當然,小朋友的積累還需要教師及時的點撥。所以,每周要抽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作為讀書匯報課,與學生一起交流讀書所得所感。有時,也可以從課外書上選幾篇文章讀,全班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感受語言的魅力。有時,讓學生介紹自己最近讀的好書,自己積累的好詞匯,自己學會的好詩詞。在向班級同學展示自己的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老師還要及時向?qū)W生推薦各種好書,如《烏丟丟的奇遇》、《親愛的漢修先生》等兒童文學作品。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唯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边@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重表象。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另外,還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利用休息日嘗試一日家長工作,組織參觀、訪問,調(diào)查工廠企業(yè),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游覽家鄉(xiāng)的湖光山色,調(diào)查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習慣,了解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等。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了,便會自然產(chǎn)生聯(lián)想,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進行選擇重組,積累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
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及課外積累的好詞佳句、優(yōu)美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睂W生有意識地運用心中已有的積累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如《孔子拜師》課后有這樣的習題:“孔子和老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說說讀后的感受”;《給予樹》課后有這樣的習題:“我要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類習題的訓練,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具體事例,文中的好詞佳句自由選擇,靈活運用,表達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在不斷地、反復地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diào)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內(nèi)動力。
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高級階段,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體現(xiàn)。詞句表達是否精確、生動、豐富,可以檢驗出學生對積累的內(nèi)化程度。同時,作文里的詞句運用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呈現(xiàn)他們學過的詞句,幫助他們從無意識狀態(tài)上升到有意識運用狀態(tài)。所以每次寫話教學時,我都盡量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量回憶與主題相關的詩詞佳句,并呈現(xiàn)在黑板上,或者由老師幫助提供一些詞句,請小朋友自由選用。學生自己選用的詞語超過大家所呈現(xiàn)的范圍,則給予表揚和鼓勵。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之后,學生不僅會在寫話時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而且還會對積累運用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語言變得鮮活靈動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提高了。
[1]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5月.第五期.
[2]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2月.第2期.
浙江省樂清市育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