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杰
(山西路橋第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黃土因其具有特殊的成分和性質而在工程地質中占據特殊的地位,其工程特征表現(xiàn)出與普通巖石隧道相當大的差異。尤其是新黃土,土質均勻,較疏松,大孔和蟲孔發(fā)育,具垂直節(jié)理,有較嚴重的濕陷性。二道梁隧道隧址區(qū)位于新黃土覆蓋基巖殘丘區(qū),梁頂地形平坦,兩側為黃土緩坡,植被稀疏。具有埋深淺、斷面大、下穿G109公路和明長城等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表沉降成為本工程的關鍵。
按照加固的范圍大小,二道梁隧道的支護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①穩(wěn)定掌子面的輔助工法;②在較大范圍內穩(wěn)定地層的方法。
用鋼筋、超前小導管等,沿一定間隔和角度打入前方掌子面。其中超前小導管注漿是一種近距離超前預支護方法,適用于掌子面能夠短時間穩(wěn)定或圍巖自穩(wěn)能力很低、少水的地層,將外露端支撐于開挖面后方的鋼架上,共同組成預支護系統(tǒng)。
通過向掌子面附近圍巖注入水泥和水玻璃漿,改善圍巖狀況,保證掌子面穩(wěn)定。
沿開挖面正面,或斜上方安裝正面錨桿或斜錨桿,對前方圍巖形成預錨固。錨桿主要起3種作用:①懸吊作用;②組合梁作用;③加固作用。錨桿操作簡單,施工方便,見效快。
噴混凝土加強是指用噴射混凝上封閉掌子面,維持圍巖含水量保持不變,并防止圍巖上體風化,與正面錨桿同時使用。
第二類工法是在較大范圍內穩(wěn)定地層,即在淺埋隧道中,控制圍巖松弛,防止地表下沉的方法。二道梁隧道所應用的該類工法有:管棚法與超前圍巖預注漿法。
管棚法是指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時,在工作面開掘前沿隧道頂部輪廓以一定的間距、沿洞軸以一定的外插角呈外插狀布置水平擴散孔(特殊情況下也可沿側壁輪廓打水平擴散孔),成孔后推入鋼管,并通過向鋼管壓注水泥漿、砂漿或設鋼筋籠注入水泥砂漿,增加圍巖抗剪強度,使管棚與圍巖形成鋼管栩架體系,形成孔系管棚作為超前支護,在超前支護條件下邊開挖邊作初期支護及永久性襯砌。長管棚注漿是一種長距離超前預支護方法,由于超前距離長,剛度大,適用于掌子面不能自穩(wěn)、含水的地層,常與鋼架共同組成預支護系統(tǒng),控制地表沉降的效果較好,防滲止水的效果較好。二道梁隧道洞口采用了45 m長管棚進洞,管棚材料為Φ108熱軋無縫鋼管,超前注漿使用了水泥漿。
超前圍巖預注漿又稱深孔注漿,或長孔注漿,是指在特殊困難地段,采用深孔預注漿,在軟弱巖層內形成較大范圍的的筒狀加固區(qū),產生“帷幕”,從而改良土質圍巖條件。二道梁隧道采用了地表超前注漿加固,即在隧道開挖前,在K260+940~K260+990處,從地表向隧道方向按梅花形布置間距為1.5 m的垂直鉆孔,鉆孔中插入Φ127的長管棚,再充填水泥水玻璃漿,在地層中形成棒狀加固體,提高圍巖抗剪強度。
在淺埋隧道中,控制地表下沉和穩(wěn)定掌子面是相輔相成的,因而防止地表下沉的方法多與掌子面穩(wěn)定措施同時使用。二道梁隧道工程將超前小導管注漿、長管棚注漿以及地表注漿加固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不僅穩(wěn)定了掌子面附近的圍巖,而且加固了公路和明長城周邊地層,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