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彥 袁 浩
“替會風”當禁
□薛新彥 袁 浩
不知從何時起,替領導開會成了官場上一種獨特現(xiàn)象,且屢禁不止,甚至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專門替會的“會蟲”。
“替會”現(xiàn)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有三個深層次原因值得思考:
一是“會?!敝?。有的領導干部坦言,如今天天有會開是正常的事,沒會開反而覺得不正常了,有時一天要開兩三個會,像趕場。有些事情本來印制了文件,下發(fā)執(zhí)行即可,可各級各部門非要專門召集會議宣讀文件,然后再由與會領導分別喋喋不休地強調一番,才算是工作有了安排。有些事情通過網(wǎng)上發(fā)布信息,或者組織電視電話會議就可以解決問題,卻非要費時耗力地組織現(xiàn)場會,才算將事情辦妥。如此一來,會議不斷擴容,小會變成大會,甚至沒會開也要找會開,導致一些基層干部疲于應付各種會議,不堪其擾。
二是“親自”之苦。一些會議組織者為了強調自己所主持的會議的重要性,凡會都要求各級各部門“一把手”親自參加,否則就認為是對其分管的工作不重視。但是,“一把手”們本來就事務纏身,各種會議都要親自應付,自然無法分身。不能“親臨”,就不得不找“替身”。實際上,有些會議的內容不過是傳達精神、布置任務,由相關干部參加,回去后做好匯報就行了,何必非要頻頻召集“一把手”開會呢!這非常不利于他們集中精力處理好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各項工作。
三是“無聊”之煩。在有的地方,開會成了衡量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似乎會議開得越多工作就做得越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部分干部成了職業(yè)會議召集者或職業(yè)開會人。他們早上開會,中午開會,晚上也開會,除了開會似乎就再沒有別的工作。繁冗拖沓的會議,浪費了大家的時間,耽誤了許多真正要做的工作。久而久之,一些官員對會議因煩生厭,紛紛尋找應對之策,躲避那些無聊之會,“替會”現(xiàn)象也便應運而生。
官場“替會風”折射出了一些地方一些部門行政作風的拖沓和行政效能的低下,讓有限的行政資源在無聊的會議中折騰掉,這與我們所倡導的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踐行科學發(fā)展觀是相悖的。
根治官場“替會風”,一要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會議制度,各級政府的會議分為哪些類型,應該按照什么樣的規(guī)格、規(guī)模、時間標準召開,都由法律法規(guī)加以詳細規(guī)范。任何領導都無權隨意變更,違反者要被依法追究責任。二要改革政府管理職能和行政管理體制,加快政府職能由“管理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減少行政管理層級,堅持依法行政,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明確界定政府 “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三要更新觀念,轉變作風,可開可不開的會不開,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把“一級講給一級聽”變成“一級干給一級看”,真正把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作為考核工作的主要內容和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據(jù)。四要以網(wǎng)絡電視電話會代替?zhèn)鹘y(tǒng)會議,以網(wǎng)絡傳輸和電子文件代替?zhèn)鹘y(tǒng)紙質文件,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科技手段在提高執(zhí)行力、轉變工作作風、推進科學發(fā)展上的作用?!?/p>
(作者單位:河南省內鄉(xiāng)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張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