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紅
如何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zhì)人才,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語文作為工具,最直接的運用在人類生活領域中,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不僅是語文應用最頻繁的地方,也應該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途徑。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怎樣學習語文,更要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怎樣進行語文學習、語文實踐,讓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面對的每一個問題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使語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余生活中,學生都喜歡看電視、上網(wǎng)、看小說雜志、結伴游玩等活動,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毫無目的的看或玩。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結合課堂學習的內(nèi)容和目標,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不同主題的資料收集任務,并在同學中進行交流。例如,在上新課之前,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利用網(wǎng)絡查找一些跟新課有關的文學常識或相關解說;在寫作課前,先交代學生寫作的有關主題,讓學生根據(jù)主題可通過上網(wǎng)、看電視、看雜志或生活體驗與觀察,獲得原始的、真實的寫作素材;在單元測試前,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考試內(nèi)容通過網(wǎng)絡查找有關復習資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收集信息和資料的方法,留有足夠的時間,并明確任務與要求。例如要求學生以“我愛家鄉(xiāng)”為主題作文,教師至少要在寫作的前一周告訴學生,讓學生利用周未,和同學或家人一起,至少游覽家鄉(xiāng)一處有名的景點,感受其獨特的美;通過網(wǎng)絡、詢問、觀察、閱讀家鄉(xiāng)歷史,了解家鄉(xiāng)特有的風俗習慣、獨特小吃、名優(yōu)特產(chǎn)以及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等內(nèi)容,并作好記錄。此外,對于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正在看的電視劇或小說,老師也應有所了解,然后結合劇情和人物,及時選取有利于促進和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欣賞鑒別能力的問題進行討論,從而讓他們能夠帶著欣賞與鑒別的眼光更深層次地去看;也可以把課堂所學的文章內(nèi)容延伸擴展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適當?shù)那榫爸腥ンw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處處用心,時時用心,事事用心的有心之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更是如此。如何獲得真正的閱、聽、說、問、答、寫等語文應用能力,單憑課堂獲得的理論知識是無法達到的,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獲得。只上過兩年學的高爾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就是因為他擁有與眾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但是在生活中,他們的語文應用水平卻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范圍和內(nèi)容,和小學生基本沒有區(qū)別,能用的也只要那么多就夠了。因此,我們必需讓高中學生的生活豐富起來,鼓勵他們勇敢接觸社會、走近自然,自己的事自己干,如每學期開學繳費注冊,遇到特殊情況需要請假讓學生自己跟老師說清楚,自己需要的各種證件辦理和日常生活學習用品自己購買等都應該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主動承擔家里力所能及的事,如家里新購置的物品,可以讓學生來閱讀說明書,教會家人安裝使用,幫家長處理一些需要向外咨詢、辦理的家庭事務;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敢于和陌生人交往。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閱讀、口語交際、語文思維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能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為了鼓勵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可不定期的在班級中開展相關的語文活動,讓學生交流在不同經(jīng)歷中對語文學習的心得體會,展示自己在口語交際中的成功經(jīng)歷,從而使同學們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與成功,使沉默單調(diào)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具備了最基本的分辨是非對錯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和家長應該相信他們,只要有機會,就盡可能地讓他們與老師或家長處于平等的地位參與一些具體事件和具體問題的商討與決策,使他們學會敢于表達、善于表達自己的愿望、意見和建議,使他們在商討、辯論中發(fā)展語文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例如班級中有學生違反了班規(guī)班約,但情況特殊,老師就可以組織全班學生或部分學生以民主生活會的形式進行討論,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再作處理決定;在家里,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與孩子保持平等對話,只要是有關家庭的事務決策,都應該認真地征詢孩子的意見,并對孩子的意見給與積極的回應。美國的普通百姓為什么能在接受電視采訪時,面對鏡頭都能做到流利地回答記者提問,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民主的社會里,讓他們從小就可以隨時隨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鍛煉。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從系鞋帶開始。意思是一個人的成功要從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開始。如果能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每天讀一份報紙、讀一篇散文或名篇名句)、寫作習慣(如寫隨筆、寫日記、摘抄美文美句),養(yǎng)成關注國內(nèi)外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勤于思考的習慣,語文學習就會變得輕松容易,閱讀鑒賞能力、寫作能力、文學修養(yǎng)與語文思維能力都可以從中得到提高。2009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這也是一種問題》的成功之處就是在于選材,從文中所用材料就可以看出,作者平時就是一個喜歡關注時事政治與社會熱點問題及勤于思考的學生。
在課堂集體教學中,有的學生只要教師稍作點撥就能融會貫通,達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而有的即使教師反復講解也難以掌握。而單憑科任教師一個人要在教學中真正貫徹因材施教和照顧全體的原則,是很難實現(xiàn)的,因此很多教師都想充分利用優(yōu)秀學生這一資源,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來達到這一目標。
1.合理編排學習小組。不同學科應該成立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成立的具體辦法是,先由科任教師選出本科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若干作為小組長,然后其他同學可自由選擇組合成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但每組人數(shù)要均等。“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不宜過多,一般規(guī)定在4~5人,也可根據(jù)學科特點,由科任教師確定小組人數(shù)。但人數(shù)的確定必須便于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以及科任教師對合作學習成績的檢測。此外為了能使學生充分地利用好課外時間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可建議學生盡量以寢室為單位進行組合。因為課外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是以寢室為中心進行活動。
2.統(tǒng)籌安排合作學習時間和地點,并且形成一種制度。合作學習時間總體應該安排在自習課和課外時間時行,地點可根據(jù)不同學科學習特點和性質(zhì)進行選擇。但由于不同學科的小組成員不同,活動的空間也有限,為了避免學科小組學習活動開展時間和地點的沖突,班主任必須事先作好統(tǒng)籌安排,以保證各學科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進行時間和地點的安排時,必須要考慮各學科的學習性質(zhì)和特點。對于需要一定設備,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實訓課程,應該安排在有教師在場管理和指導的自習課進行。需要在教室和課堂上進行的合作學習活動,應該允許學生,根據(jù)合作學習小組自行調(diào)換坐位。各學科合作學習活動時間和地點一經(jīng)確定,就應該讓學生明確這也是一種學習制度,每次的活動情況都應該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并由各科代表負責督促實施。
3.打破傳統(tǒng)的成績評價方式和辦法,注重“合作學習”團體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小組長輔導與督促的責任心。
平時成績考核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各科任課教師平時在課堂上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以個別學生作為檢測對象,而是要以某個“合作學習”小組為對象進行,并且成績記載在小組內(nèi)也應該是均等的,也就是說在小組內(nèi)成員間的平時成績是沒有好差之分的,是一視同仁的。例如,幼師專業(yè)的視唱教學中,教師在檢查學生視唱條目時,不是以個別為單位來檢查,而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檢查,視整體視唱水平來評定小組平均成績,并進行成績記載。對于需要個別作答的問題,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首先可由小組推薦一名同學進行作答,然后小組內(nèi)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再作出相應的評價。為了增強他們的團體意識,教師在評價的時候都應該面對“合作學習”小組全體成員,而非僅僅是參與了作答的同學。
成績評定既重結果也重過程。各科任教師在綜合評定學生平時成績時,不僅要看小組成績檢測結果,更要注重觀察各小組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觀察的內(nèi)容有:是否在規(guī)定時間按時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在其它時間是否能根據(jù)需要開展學習活動、組內(nèi)成員成績與學習積極性是否有提高等
4.分階段分學科評出優(yōu)秀“合作學習”小組和優(yōu)秀小組長。為了進一步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和促進“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積極性,鼓勵各小組長更加盡心盡責地起到組織和幫扶作用,一個學期可以分別在期中和期未進行優(yōu)秀“合作學習”小組和優(yōu)秀小組長評選,并給當選小組進行集體加分,以示鼓勵。
語文學科的教學既要對學生進行感情上的陶冶,又要培養(yǎng)他們具有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獨立探討問題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把語文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去,抓住機會,創(chuàng)造時機,利用社會和自然這個大課堂里的“活教材”,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鍛煉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并從中提高考試的答題應變能力,從而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寫會說、能考會做的社會所需之才。
[1]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出版,2002.
[3]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