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長風
探究楊澄甫“太極拳十要”
文/徐長風
太極拳是將人體凸顯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進行運動的典范,露于體外的圓的運動是體內做內功的結果。細究起來,必須把體內爬行格局的動法,也就是人體內部做內功、外部呈現(xiàn)圓的運動的情況一一說清楚。
非常難得的是,太極拳在歷代大師和各流派傳人的不懈努力下,有許多在體內做內功的方法。
自古傳下來的許多體內做內功的方法,最終結果都是促成身體虛領頂勁、腿部三關節(jié)屈曲,使人體三段分區(qū),在運動的時候,要像爬行那樣做圓的運動。就太極拳而言,我覺得以楊澄甫先生留下的“太極拳十要”最具指導性。為使它的操作性更強,本人對其排列和側重略加調整,以保證其內容和含義的完整性、正確性。
“太極拳十要”對腰腿部位的要求有三,即:氣沉丹田、命門后凸、開胯吊襠。這些要求能使人體的腰腿凸顯成爬行格局時的下肢。這三個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腰胯,那么腰胯之下的腿、足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足應該是貼地的,直接同大地接觸,腿則三關節(jié)屈曲,像在足與身體之間裝了個彈簧,腿和足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雙足踏地有好幾種踏法。第一種,踏地時雙足死死踏實,此時髖、膝、踝三關節(jié)必定伸直。這是想獲取杠桿力(拙力)的踏法,太極拳不主張這種踏法。
第二種,是漫不經心,形成無意守駐的踏法。這也不是太極拳需要的踏法。
第三種,是用高昂的意志力(其實是肩以上虛領頂勁的功力)控制髖、膝、踝三關節(jié)以屈曲的方法踏地。這種踏地法使人體凸顯成爬行格局,雙足踏地時有伸中有屈的態(tài)勢。太極拳稱此為“足不著地”。這才是太極拳需要的踏地法。它使腰、腿有伸中有屈的活潑態(tài)勢,使腰、腿具有屈蓄而后發(fā)、時刻保持警惕的能力。用這種踏法漫步,即可“行則如貓行,動則如抽絲”。
髖、膝、踝三關節(jié)屈曲,不僅指肉眼看得見的伸、屈,更指眼睛看不見的精微的伸、屈。自主控制一旦成功,蓄而待發(fā)、伺機而動的效果就十分明顯。
有了腿和足的輔助,我們來看“太極拳十要”對人體腰腿的要求。
丹田是人體穴位的名稱,有上、中、下三個丹田,此處指腹部這個丹田,位置在肚臍下三寸。氣沉丹田的意思是胸腹在無行為的時候,要盡量空盈鼓蕩(呈負壓)。
“命門后凸”的意思有如下三層。
①命門后凸是為氣沉丹田而設計的
人體腰后、兩腎之間的命門穴向后凸出,就像貓發(fā)威前將后背弓起一樣(此時不是簡單的低頭貓腰,而是維持上下對拉情況下的后凸),這時腹腔前、后向的距離增大,使腹腔容量強行增大(產生負壓),實現(xiàn)“腹內空凈氣騰然”。
②命門后凸是為腰腿伸屈肌整體做功而設計的
命門既能后凸,那么它也必然能夠前凸,拳諺稱此為“命門開啟”。命門后凸促成背肌拉松,在肌肉頡頏原理下導引身體屈肌整體收縮做功;相反,如果命門前凸,就促成胸腹屈肌拉松,導引背部伸肌整體收縮做功。
③命門后凸是腹部充氣與用氣的暗鈕
命門后凸還有一個十分隱蔽的功能。命門后凸以后,髖關節(jié)有了自主內旋和外旋的能力。髖關節(jié)內旋,能接通腿部屈肌與腹部屈肌,使腹內空凈氣騰然,能對腹部充氣(強行擴大腹腔容積,產生負壓)。這一點被太極拳愛好者視為珍寶,稱為“松胯”。髖關節(jié)外旋,能促成腿部伸肌與背部伸肌整體做功,能出勁(負壓變正壓),同樣是太極拳愛好者所追求的。
由負壓變正壓的腹腔之氣,潤滑和推動腰腿伸屈肌整體做功的能力非常強大而且靈活,正是由于有了髖關節(jié)內旋和外旋這個暗鈕。
“開胯吊襠”的意思也有三層,細述如下。
①開胯吊襠也是為氣沉丹田而設計的
“開胯吊襠”即兩腿胯根,也就是髖關節(jié)屈曲并向左右橫向張開。兩膝要前屈而內含(就是內旋),如騎馬狀。隨后陰部從后操向前,并向腹部上吊。這個動作能從左、右方向進一步擴大腹部的容量,并迫使屈曲的髖不能逆反成伸。
②開胯吊襠又是為腰腿伸屈肌整體做功而設計的
開胯吊襠如騎馬狀,使腿部伸中有屈,伸屈由此變得靈敏。
③開胯吊襠,是腹部充氣與用氣的暗鈕
開胯吊襠,使胯部撐開,髖關節(jié)極容易旋轉,能協(xié)同命門后凸促成髖關節(jié)內旋或外旋,也形成腹部充氣與用氣的暗鈕。
“太極拳十要”對肩以上部位和胸背部位的要求,有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肘不離肋。
虛領頂勁雖表現(xiàn)在肩、頸和頭頂,卻是實實在在統(tǒng)領全身的。
虛領頂勁的方法:頭頂?shù)念^發(fā)像被人上提一樣,也像有一只放滿水的碗放在頭頂上頂著一樣,故虛領頂勁也稱“頂頭懸”。有了頭的導引,頸要曲中有直地屹立著。此時,肩關節(jié)的臼瓦由于虛領頂勁必定與胸腔緊合(夾胸),促成胸腔成圓桶(產生負壓)。虛領頂勁不但使胸腔打開,也為腰腿三關節(jié)屈曲且上下對拉、人體三段分區(qū)等一系列體內精微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直接為人體肩以上這個平衡器起支配作用,使這個平衡器的圓的運動順利實施。
含胸拔背是對胸、背部的精微運動的形像描述。
①含胸拔背是虛領頂勁的延續(xù)
頭自拉自拔的結果,一定是鎖骨上提,頸椎與胸椎的交接點“大椎”穴位處像鍋底一樣形成后凸,使胸廓放大(產生負壓),使胸中之氣充盈鼓蕩。
②胸腔既開,使胸廓成圓桶。此時如果肩關節(jié)的軸頭內旋,能促成手部內側陰面的屈肌與胸部的屈肌聯(lián)合作功,拉動附著于胸肋骨的吸氣肌進一步擴大胸腔(增加負壓),使胸空若谷。此時的自我感覺是“含胸”。
③在胸腔打開的情況下,如果兩肩關節(jié)的軸頭外旋,能促成手部外側陽面的伸肌與背部伸肌聯(lián)合作功,帶動背后肋骨附著的呼氣肌,胸腔有閉合現(xiàn)象(負壓變正壓),此時的自我感覺是“拔背”。此時虛領頂勁決不能放松,如果放松日子久了會駝背。
沉肩墜肘,能使手臂如樹枝一樣隨風飄搖、輕柔無比。
在虛領頂勁的導引下,肩關節(jié)能夠自由地內旋或外旋。此時手臂要如爬行時那樣前伸,緊守門戶,不可旁開伸出;旁開必散,連虛領頂勁都丟失了。這種功能能出色防范外界各種風險。此時雙臂處處像墜落,沉靜若水,有有隙即滲的特征。手臂能隨人體的圓動而動,如樹的枝梢隨風飄搖、輕柔無比。此時手臂拙力脫凈,太極拳愛好者戲稱此為“斷臂”。
肋是從腋下到腰之間有肋骨的部分。“肘不離肋”能使手臂功能更加豐富多變。
“肘不離肋”,手臂雖然下垂或者上舉像是離開肋部的形態(tài),但心中始終堅持與肋不離。這時的自我感覺是,不管手臂在哪個位置總是前伸著,總像爬行時的前肢,總是伸向正前方。它上舉想著正前方,想著與肩以上這個平衡器相連;下垂也想著正前方,想著與腰以下這個平衡器相連,依靠踝關節(jié)屈曲也可使更加的虛領頂勁,于是手臂呈現(xiàn)出難以想象的能力。
人體肩以上的虛領頂勁和含胸拔背,使胸腔氣息充盈鼓蕩、胸空若谷,使負壓正壓變換靈敏,促成由“氣”潤滑和推動的手臂運動,有了伸屈肌整體作功的特征。沉肩墜肘和肘不離肋,使手臂功能有了豐富多變的技能。
“太極拳十要”實質是把人體肩以上部位凸顯成爬行時的前肢,把人體腰以下部位凸顯成爬行時的后肢,使人體的運動成為體內做內功、體外呈現(xiàn)圓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