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斌
(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軍部,浙江 杭州 310014)
武術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
駱紅斌
(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軍部,浙江 杭州 310014)
文章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學、文化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國國家形象、中華武術文化的價值觀及其在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功用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索和研究。研究認為:中華武術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是一個能夠詮釋中國“和平崛起”、展示中國形象的標識;是一個西方人體驗中國與觀察中國的視閾,也是一個打造中國國家形象的利器與品牌。文章最后指出:中華武術在對外文化交流上理應承擔起塑造“中國形象”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僅要讓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術技術,更要讓西方人通過武術這個中國符號盡可能看到一個想象之外的真實中國。
武術 中國符號 國家形象 文化擔當
21世紀的中國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華夏民族的悄然盛起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傳統(tǒng)強勢的西方國家,世界的目光再次聚向東方這片曾經有過輝煌盛世的國度。一些西方人出于對自身利益的本能維護,開始指責中國在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人權問題、政治秩序等方面的不足,惡意宣揚著中國的強盛將會對于現存的國際安全與政治秩序等構成威脅、產生負面影響。嚴峻的現實,已經提醒我們:“中國必須明白,我們的形象并非自己說什么就是什么,還應取決于別人對中國的看法?!鄙踔琳f,對“中國形象”的誤判,“無論對于世界還是對于中國,都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如何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對當今的中國發(fā)展有重大影響,也由此引起政府領導人和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對于一個中國體育人來說,我們也應該從文化的領域出發(fā)思索當下,在身體文化這個“場”中自覺承擔起用民族體育文化塑造中國形象的神圣使命,積極參與到當代中國全面構建國家形象的宏偉任務之中。
所謂“國家形象”,是近年從國際政治學、傳播學領域引入文化學的一個新名詞,一般認為是指在一個文化交流傳播愈益頻繁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外部公眾、國際輿論和內部公眾對國家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化、現實政治、經濟實力、國家地位、倫理價值導向等等)的主觀印象和總體評價,主要通過媒介和輿論傳播來表達,是國家整體實力(尤其是“軟實力”)的一種重要體現。簡單地講,就是他國大多數國民心中對本國的那些簡單理解。毫無疑問,如果形象表現適當,它不僅對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親和力,對內則具有強大的文化認同感和國家凝聚力。
國家形象的塑造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提升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僅是中國的軟實力,同樣也是世界的軟實力,它作為一國軟實力的體現與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聚焦人們關注的目光而成為文化傳播的又一個核心。在以和平為主旋律的今天,歷史上那種通過經濟力量角逐、軍事力量對抗與領土擴張的國與國的競爭,已經不再成為主流,取而代之的則是通過軟實力來爭取思想的歸化與認同。目前,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都在積極調整對外傳播的戰(zhàn)略,并在形式、途徑、廣泛度等方面進行著努力,以期競相重塑新的國家形象。如通過舉辦各國政府和公眾均感興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如奧運會,聯合國會議,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等)來尋求國際目光的注視以提高該國的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當今世界各種軟力量大行其道,每個國家都面臨著文化差異性和尋找文化認同感的巨大挑戰(zhàn)。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中國更應在全球軟力量博弈的平臺上,穩(wěn)住陣腳,把握好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诖?,2l世紀初,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他把中國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統(tǒng)一起來,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新形象?!昂推结绕稹币呀洺蔀橹袊谛率兰o國家形象的總體特征。
對于中國形象的定位,需要闡明的是,由于中國的崛起正在進行之中,中國的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尚未完成,是處在不斷地實踐、試驗、修正的過程中。因此,作為對國家形象具體的描述性語言,它又是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局勢的變化的需要而作出調整、與時俱進的。然而,無論國家形象的定位如何調整與修正,我們認為,它都應該符合這樣幾個起碼的標準。首先,國家形象的塑造要表現出我們民族文化的特定的歷史情感、歷史使命和時代追求;其次,中國自身的發(fā)展是我們國家形象的基礎;再次,一個有影響力的中國形象還應該是一個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有擔當、負責任的形象。
近年來,中國、中國人、中國元素、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符號、中國風等等,越來越頻繁和突出地出現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構了“中國形象”,為人們提供了對于中國歷史、現狀、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綜合印象”,這種印象中既有對中國國家和民眾行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斷”,既有對中國的“認識”,更有對中國的“評價”。應該說,我們在塑造國家形象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遺憾的是,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國文化就是一種與基督教文化相沖突的文化,甚至認為從秦朝到清朝的中國歷史說明了中國文化具有某種擴張性,還有人甚至斷言:中國如果繼續(xù)以現在的速度發(fā)展、強大下去,它一定會傾向于支配東亞地區(qū)從而影響到整個世界的穩(wěn)定。
我們應該承認,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科技、經濟、軍事等的發(fā)展雖然舉世矚目,但國家形象卻沒有跟上諸多變遷的步伐。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碰到的誤解和猜疑也越來越多,這種不平衡會惡化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信任度,而這種信任恰恰對于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降低改革成本至關重要。西方很多學者也都認為,“中國面臨的不僅僅是與西方的利益矛盾,還有更深層次、更為棘手的價值觀矛盾?!?/p>
如何調和這種深層次的價值觀矛盾,這正是我們所有文化人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我們的文化理念、中國的中庸、無為、道義等好的傳統(tǒng),以合理的方式、以西方人聽得懂的方式講述給他們聽、展示給他們看,以獲得他們的認可。
“中國的崛起將是和平崛起,我們對任何國家都不構成威脅”,但要讓世界相信這一點,既要靠我們政策的宣示,更要看我們的行動?!皩ν饨涣鞑荒苤豢课淖中问剑€要靠各種各樣的活動,以及人員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體育交流在這個方面可以起到其他方面起不到的作用。體育使大家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規(guī)則。通過體育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這是一個很好的渠道?!?/p>
中華武術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它是一個能很好的標識中國、詮釋中國“和合形象”的文化元素。因為武術身上攜帶著豐富的符號價值。它所謂符號價值,就是武術作為一種符號它身上所能體現出的中國文化的哲學觀念、思維思維、審美情感、文化心理等等。以太極拳為代表的中國武術是我們的國粹,是中華民族身體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來說,它依賴于中國社會歷史的整體發(fā)展;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技術模型來說,它又集中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總體特征。正如任何一個細胞都包含有該生物的全部遺傳信息一樣,武術同樣也包含有中國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并跟中國文化的整體具有某種同源同構的全息映照的關系?!爸袊嗽谖湫g上的種種思考,同樣可見之于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醫(yī)學、美學等等領域。”所以,通過對武術這個文化符號背后思想的發(fā)掘與傳播,可以使西方人了解中國人到底是如何考慮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亦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國人。因為,一個民族國家的體育形象,或者說身體形象本質上乃是由人們的氣質、行為、心態(tài)等文化形象構筑而成的。
從中華武術長期形成的基本準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武術“追求功夫”“不唯打斗”,越來越淡化其直接的使用功能,而更偏重對人的品格心性的引導和鑄造作用。本質上雖作為一種保身護命的殺人術,但當它逐漸融入中國文化之后,中國人卻把它理想化為一種“知天性”、“尋天道”、“健吾身”、“養(yǎng)品性”的善行,從而形成了武術追求止戈為武、以武正心、以武正人等深刻的基本特征。這與中國文化一切都以倫理道德為根本的哲學理念是分不開的,武術正是由于習染了中國文化的性格,才成就了武術“不征服”的文化特質。
世界需要中國的民族體育,中國民族體育也需要將自己豐富傳承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世界人民共同分享。因為,我們的民族體育也是外國人觀察中國、體驗中國的一個重要視域。特別是在跨文化傳播的意義上,中華武術中有著許多契合中國傳統(tǒng)的珍貴價值、理念可以融合到世界大文明的進程之中。例如:中國武術技術中蘊涵的“尚和貴中”的文化品質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形象貼切且很具有說服力的詮釋。
就中國武術的技術特征而言,它“陰柔”而又不乏“陽剛”。它常?!霸⒐ビ谑亍保嘁苑烙鶠橹?,但又常能將防守跟進攻,撤退跟前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在“逆來順受”消極被動形式當中,去實現制人取勝的積極主動內容。中國武術講究“后發(fā)先至”,突出“舍己從人”、借力打力、“貴化不貴抗”的技術特點,并且力圖避免正面抗衡拼消耗。武術這種“以柔克剛”的基本精神在內家拳中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尤其是太極拳“不丟不頂,避實擊虛,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思維與技擊效果,真實地體現武術文化真諦。
中國功夫以“技”為體,以“和”為旨,突出崇虛、尚柔、貴化、善走、用反、守弱,反對好勇、斗狠、持力、頂抗、夸強、爭勝,更是充分地表現出了“反者道之用”和“無為而無不為”的中國哲學觀念。它追求單個技術的精通和無漏,但更注重整體的“和諧”,它有實力的展示,但更看重實力者的品德。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它首先是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其次才是改變環(huán)境以發(fā)展自己;在處事上,它講究因應自然、自強用弱、順而不屈、和而不同,不搞“自作主張”的主觀主義,始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在立身上,它強調返求諸己,培植內勁、追求功力,立足于“依自不以他”的自力更生,依托強大的后續(xù)力量,突出自身主體和個性。由此,在性格上,柔而不軟、剛而不脆、。所有這些都相當充分地展現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節(jié)制、堅韌的經典特質,而且這些特制更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中華武術這個中國符號所蘊涵的文化意蘊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文化“中庸”、“中和”的價值觀念。人們寓武以道、寓武以德,求自強、求自醒而令外人不相欺,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內斂、不張揚、喜好和平的民族。它不喜窮兵黷武的擴張和侵略。在處理與異族、鄰國的關系時,施之以先的是“修文德以來之”、“和撫四夷”的懷柔策略。在處理與異族、鄰國的沖突時,也采取以守為主的綏靖政策,或先禮后兵,以攻心為上。只要對方不侵擾,即可不動刀兵,故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戰(zhàn)爭多為被迫抗擊侵略的。
由此,華夏民族對待異族的方式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相對優(yōu)越的勢能同化對方”,這是由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性決定的,同樣也是為什么人們總是疑惑,一種源于戰(zhàn)爭懾血的搏殺,一種幾近殘酷的格斗技術,在中國大地上竟然演繹成如此富有哲理和藝術運動的原因所在。事實上,中華武術中所蘊藏的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沒有過時,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依然可以煥發(fā)出迷人的文化魅力。
中華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必游離于社會問題之外。僅僅把它歸入到娛樂和健身休閑的體育層面或許是對中華武術平面、膚淺的理解。事實上,中華武術是一個技術的體系,同樣也是一個文化的體系,它無比豐富、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事關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場合中,它的作用在常態(tài)生活中也許是無法體味得到的。它同樣可以成為塑造國家形象、凝聚民族力量的利器?!爸袊湫g作為民族傳統(tǒng),它具有哺育、塑造一個民族成長的文化力量”
中華武術在特定時期曾承擔著改變“東亞病夫”中國形象的功用,承擔著建塑中國人身軀品性的重任。對于它的重視以及背后文化意義的傳承應該成為我們一個文化大國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十分必要的文化敏感。如果簡簡單單地將它當作一種體育、一種增強健康的運動,一種休閑的娛樂表演,那將是對我們先民的不忠與不孝。我們必須要以一種文化的眼光去呵護它、傳承它,將其上升到國家文化戰(zhàn)略、國家形象標志的高度去發(fā)展它。中華武術有資格、有能力去承擔塑造“文化中國”形象的歷史使命。因為,它本身是文化的,而且是具有深厚民族底蘊的文化。
我們應讓西方人通過武術這個中國符號盡可能的看到一個想象之外的真實中國。這個中國,不僅有紅燈籠、旗袍、四合院、僻遠的鄉(xiāng)村,更要通過文化武術讓西方人看到《論語》、《孟子》中以人為本、和平和諧的理念;《老子》、《周易》中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大唐長安“胡服”盛行、佛教鼎盛的開放;千年修筑長城、尊崇“止戈為武”的和平……中國武術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它所告訴人們的不單單是肢體的語言,更是中國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結,是道德倫理型中國文化的載體。因為它倡導“和諧”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陰陽互變、強弱相對”的“辯證”思想;因為它尊崇“以德為先”“舍己從人”的傳統(tǒng)美德等等,中國文化的種種核心要素,在文化武術的身體運動規(guī)律中都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
在當代中國追求“和合發(fā)展”的今天,中華武術所具有的這些特征,有著建塑當代中國人精神氣質的普遍作用和廣泛意義。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今天西方人依然誤解我們的時候,文化武術可以敦促西方人不要忘記,我們是一個有著悠久武技傳統(tǒng)的國家;而且可以告訴他們,就是這類在他們看來最為暴力的東西,在我們中國同樣可以發(fā)展成為一種對道德與人格修練的工具。這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原本就是一個浸透和合文化的、崇尚俠武精神,強調以武會友、以和為貴、講求擔當道義,愿廣交天下朋友的民族。
現如今,中國武技歷史上那種神秘與“虛幻”神功已然不能實見,中華武術的技擊功用也漸漸淡化,而且越來越藝術化、體育化,然而它終是人類文化中最為寶貴的成就之一。而且世界人類如真要陶養(yǎng)其和平之氣,消除暴戾之氣,也終將有一日會欣喜地發(fā)現東方,領略東方武術內涵的無上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國人而言則必先珍其所有,用心為之。
[1]庫把珀·雷默著.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5.
[2]陳旭光.建國大業(yè)的文化貢獻:國家形象的嶄新構建[N].中國法制日報,2009-9-30.
[3]胡錦濤: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fā)展[EB/OL].http://news.sohu.com/20070207/n248108616.shtml,2007-2-7.
[4]尹鴻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家形象[EB/OL].http://www.mtime.com/group/bu2/discussion/643728,2009-8-23.
[5]何振梁.“體育夢”“、中國夢”與和諧世界 [J]. 外交評論,2006:14-15.
[6]阮紀正.太極拳文化內涵[J].嶺南文史,2002(2):14-17.
[7]古 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08(6):25-32.
G852
A
1004—5643(2011)05—0001—03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371SS09060。
駱紅斌(1968~),男,教授。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