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琦[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 婁底 417000]
謝冰瑩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人生極富傳奇色彩,從幼時沖破時代和家庭的束縛、努力爭取求學機會,到極力反抗封建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戀愛,與四位男士走過愛情婚戀歷程,再到報考黃埔軍校、參加北伐和國民革命,以及孜孜求學,負笈遠赴日本學習,一段段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令人敬佩。她是一位勤奮多產(chǎn)的作家,早年的紀傳體作品《從軍日記》和《女兵自傳》被北京大學閻純德教授稱為是中國人憂國憂民、自強不息和抗爭、抗敵的精神教科書,被翻譯為英、德、法、西、葡、意等多種文字發(fā)行于世界多個國家;后期的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更彰顯了這位女性作家熱愛自然、善良溫婉而又果敢英勇的個性特征。謝冰瑩編輯、作家、革命者的多重身份,她傳奇性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創(chuàng)作的多面性為我們在世界文化視野中對她進行審讀提供了兩條較顯性的坐標:女性文學和革命文學。
首先我們必須對女性文學做一個界定。女性文學既是性別文學又不僅僅是性別文學。①女性文學強調的是女性書寫,除此之外,以一種文學現(xiàn)象、文學狀態(tài)出現(xiàn),這也是女性文學存在的前提。舉例來說,從文字產(chǎn)生之日起,可能就有女性參與到了書寫工作中。但這樣的產(chǎn)品是無法列入女性文學范疇的。只有當作品體現(xiàn)現(xiàn)代女性意識、體現(xiàn)一種文化形態(tài)時,女性文學才真正誕生。
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女性文學產(chǎn)生于19世紀。②19世紀不僅婦女生活狀況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女性文學傳統(tǒng)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在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的影響下,從19世紀30年代起,西方開始了一場為女性爭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經(jīng)濟等方面權益的女權運動。婦女相繼取得了選舉權、財產(chǎn)權、離婚后孩子的監(jiān)護權,她們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從事醫(yī)生、護士、律師、記者等職業(yè),組織貿易會,創(chuàng)辦企業(yè),寫作暢銷書。與此同時,女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進入了黃金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如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等。至20世紀60年代,在學生運動和民權運動的激發(fā)下,女權運動再度掀起高潮。在對父權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質疑的同時,人們也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們的作品,不僅重新審視父權制傳統(tǒng)下的文學經(jīng)典,而且開始研究女性文學的意義。③女性文學的理論研究也促進了女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法國思想家兼文學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和美國女作家蓓蒂·傅瑞丹的《女性的奧秘》。
再來看看女性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脈絡。中國女性文學理論研究者大多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女性文學,誕生于“五四”時代。④在那個時代,“中國女性那從來沒有年代的凝滯的生存延綿,恰借民族生存史上的巨大臨界點跨進歷史的時間之流;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作為一個性別群體的文化代言人,恰因一場文化斷裂而獲得了語言、聽眾和講壇,這已經(jīng)足以構成我們歷史上最為意味深長的一樁事件?!雹?/p>
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蘇雪林、石評梅、凌叔華、謝冰瑩、白薇、丁玲、蕭紅、張愛玲等都是早期較為成功的以女性身份登上中國文壇的女性作家。⑥從冰心的《春水》《繁星》、廬隱的《海濱故人》到謝冰瑩的《女兵自傳》、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張愛玲的《金鎖記》,似給文壇投下了重磅炸彈,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心理的婉約典雅、年輕女子的青春哀怨,倔強反叛的莎菲、經(jīng)歷炮火洗禮的女兵、刁潑強悍的曹七巧,一個個極富藝術個性的女性形象也顛覆了早先中國文學世界中傳統(tǒng)女性的形象。在這其中,謝冰瑩所描摹的女兵形象獨樹一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謝冰瑩具有開放的、包容的世界觀和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她的作品《從軍日記》《女兵自傳》《丫頭主席》中,謝冰瑩塑造了一個勇敢、堅強、敢愛敢恨、追求個性解放和戀愛自由的女性形象。這個女性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她的代表作《從軍日記》《女兵自傳》從某方面來劃分,是可以歸入報告文學、傳記文學范疇的。與同時代的女性比較,謝冰瑩因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個性特征而有別于眾。
為了便于說明,我們可以將她與同時代的冰心、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芙進行比較。冰心由于家境優(yōu)裕,不需要迫于生計而從事緊張勞作、經(jīng)歷饑寒交迫的生活,所以她的作品也多抒發(fā)知識青年在特殊時代中的哀愁,她的文章更多的是對愛和童心的贊美,是一種軟性的文字,對時代的生活涉及較少。而謝冰瑩則從一開始就直面生活的各種困境:封建婚姻、求學的不順利、北伐后被逼婚、感情上遭受挫折、坎坷,在日本留學期間因愛國而被驅逐、入獄、遭受酷刑,生子后一邊要照顧幼子一邊忙于生計還要經(jīng)受情感的折磨……生活的困頓、感情的坎坷,耗掉了她許多精力,但也讓她在一次次的痛苦和折磨中獲得重生,更加堅強。她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的文字剛性、飽含力量。正是這種剛性的力量,支撐著謝冰瑩倔強不屈,同時對生活充滿熱情。
再來看,19世紀世界文壇上影響較大的被稱為現(xiàn)代派先鋒的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19世紀中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壯大為中產(chǎn)階級婦女的閱讀與寫作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為時代的女性文學繁榮奠定了堅實的階級與文化基礎。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伍爾芙的寫作深受外在環(huán)境和自身經(jīng)驗的影響,所以能夠更直接抒寫出自己的想法,藉此傳達給社會。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種對生命的體悟、對戰(zhàn)爭的恐慌和對愛情的疑問等等,也許是因為飽受精神疾病折磨,故她的筆法悲觀、艱澀。⑧在她的代表作之一《戴洛維夫人》中,弗吉尼亞·伍爾芙借克勞麗莎之口道出:“死亡是種反彈。死亡是當人們無法觸及人心,被孤立時的一種溝通的企圖。”因為少年時曾遭受同母異父兄弟性侵犯,弗吉尼亞·伍爾芙始終無法擁有正常的女性生活。但她纖細敏感的女性心靈、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熏陶,讓她具備了無上的智慧和靈性。
19世紀至20世紀,革命面貌逐漸發(fā)生深刻變化,共產(chǎn)運動風起云涌,世界各國的民族獨立與反帝國主義戰(zhàn)爭此起彼伏,反映在文學領域,革命文學作為一種文學狀態(tài)應運而生。⑨革命文學記錄革命歷程,描摹革命過程中形形色色人物及其心理的轉變,強調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的結合,發(fā)現(xiàn)革命中存在的問題,對革命有所指導。⑩俄國、法國、西班牙等國都涌現(xiàn)了大量革命文學作家,他們有的誕生于舊封建、舊農(nóng)奴制國家,在舊制度與新社會的轉型中痛苦抉擇,最終思想“激變”,從貴族立場轉到宗法農(nóng)民立場,如托爾斯泰;有的盡管本人屬貴族階級、地主階層,但卻是農(nóng)奴制度始終不渝的反對者、堅定的斗士,如屠格涅夫等。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從小從父親那里就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的斗士精神和信仰,1931年,他發(fā)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zhàn)士。作為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堅持自由真理正義,為人類的權利和反法西斯斗爭奔走不息,被稱為“歐洲的良心”。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五四”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fā)展。在表現(xiàn)形式上,白話文逐漸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普及推廣,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在作品內容上,“五四”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許多作品,猛烈攻擊封建制度、封建道德,揭露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與舊傳統(tǒng)徹底決裂的精神,同時提出了知識青年掙脫舊家庭束縛、爭取戀愛婚姻自由、探索生活道路等要求。部分作品還正面描寫了下層人民的苦難,對勞動者的命運表示關切,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則表示同情和歡迎。這些都成為“五四”新文學高于歷史上進步文學的重要方面。
在急劇變動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大多數(shù)覺醒的知識分子,其中也包括許多思想先進的作家,為革命所吸引,和自己的封建舊家庭決裂,告別了舊生活,告別了“地主和農(nóng)民的中國”。在早期共產(chǎn)黨人的引導影響下,這股革命浪潮聲勢日益壯大,茅盾指出“文學者目前的使命就是要抓住被壓迫民族與階級的革命運動精神,用深刻偉大的文學表現(xiàn)出來,使這種精神普遍到民間”,郭沫若則號召文藝青年“到兵間去,民間去,工廠去,革命的漩渦中去”,指出時代所要求的文學,“是替被壓迫階級說話的文學”。?毫無疑問,革命文學運動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帶來新的思想、新的觀察生活的方法。與此相聯(lián)系,也帶來了新的題材、新的人物和新的表達方式。
謝冰瑩名聲大噪主要源于她的兩部自傳性作品,即《從軍日記》《女兵自傳》,而這兩部作品均主要記錄謝冰瑩參加北伐和親上抗日前線的種種經(jīng)歷與見聞??梢哉f,謝冰瑩的成名緣起于革命文學的興起和受歡迎,她的兩部成名作、代表作也可歸入革命文學行列。?
謝冰瑩十四歲在益陽信義女子中學讀書時,為了紀念“五七”國恥日參加了示威游行,結果被學校開除。而她最初在文壇揚名是因其記錄參加反對封建軍閥的北伐戰(zhàn)爭之《從軍日記》被發(fā)表在《中央日報》,后又被林語堂譯成英文發(fā)表在《中央日報》英文版上。謝冰瑩認為“愛國、參加國民革命,打倒軍閥、列強,是最有意義的工作”,在所在的北伐救護隊出發(fā)之前,謝冰瑩寫了一篇號召大家為國家不怕犧牲的信:“革命不是口頭上喊幾聲所能做到的,更不是紙上寫幾個‘犧牲’‘犧牲’‘流血’‘流血’就算成功的?!覀儾灰鰝€唱革命的高調者,應當做個革命的實行者。”?《寄自嘉魚》再次呼出了謝冰瑩“為革命而死,為百姓的利益而死,這是多么痛快的事呀!革命是犧牲少數(shù)人替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謀幸?!钡男穆?,所以“雖然是睡在地上,睡在草堆上如豬欄里的小豬一般,雖然蚊子咬出了我們的鮮血,雖然雞屎牛糞染臟了我們的衣服,雖然有種聞所未聞的臭氣塞住我們的鼻孔,有些見所未見的污物擺在我們的面前,然而我們精神之樂,竟戰(zhàn)勝了物質之苦”??!稄能娙沼洝愤€有許多篇章揭露了反動軍閥的種種罪行:奸淫、槍殺、勒捐、拉夫、將小孩撕做兩塊……《從峰口至新堤》痛批裹小腳是女子最大的不幸,同時對娼妓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指出應將罪惡“歸咎于社會的經(jīng)濟制度……要想援救她們,要想洗盡她們的羞恥與罪惡,就只有根本推翻社會的經(jīng)濟組織,取消不平等的經(jīng)濟制度”。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堅定的革命立場及對社會生活清醒的把握。
第一次在日本留學期間,謝冰瑩因參加追悼東北死難同胞大會被遣送回國。在小說《林娜》中,謝冰瑩借一位留日姑娘林娜寫給日本教授的信,傾訴了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憤怒與回國抗日的決心?;氐缴虾2痪?,“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謝冰瑩在上海參加了“著作人抗日救國會”,親上前線搜集材料。第二次留學日本,也最終因為拒絕去歡迎溥儀訪問日本一事,被日本警察關入監(jiān)獄,受到酷刑折磨,但她始終沒有屈服。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謝冰瑩在母故父病和自己抱病在身的情況下,在長沙積極組織成立“湖南婦女戰(zhàn)地服務團”趕赴抗日前線。她用如椽之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進行了控訴。在前線,謝冰瑩慰問戰(zhàn)士們,為受傷戰(zhàn)士裹傷、換藥,在戰(zhàn)地采訪、宣傳,動員沿途婦女參加抗戰(zhàn),向后方救亡團體征贈救亡書報和藥品等物資。
正因為兼有女性文學和革命文學的特征和質地,在謝冰瑩曲折經(jīng)歷、獨特個性、精神追求的影響下,她的作品在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占據(jù)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① 陳鳳珍.談女性文學的“世界化”[J].邢臺學院學報,2007(3).
② 王曉英.簡論西方女性文學的發(fā)展 [J].外國文學研究,2003(1).
③ 劉曉文.西方女性文學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5).
④ 劉思謙.中國女性文學的現(xiàn)代性[J].文藝研究,1998(1).
⑤ 胡辛.中國女性文學縱覽[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⑥ 閻純德.試論女性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J].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8).
⑦ 金瓊.文化身份與十九世紀英國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J].名作欣賞,2007(12).
⑧ 況軍.女性文學與精神書寫[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2).
⑨ 陳紅旗.論20世紀20年代革命文學的醞釀[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3).
⑩ 張森.20世紀20年代革命文學觀念與理論探求的嬗變[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 唐.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0.
? 王智慧.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革命文學”綜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24.
?李夫澤.從“女兵”到教授——謝冰瑩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8.
? 艾以,曹度.謝冰瑩文集(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