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媛[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 吉林 白城 137000]
艱辛的救贖之路
——從《紅字》解讀霍桑的宗教觀
⊙王秋媛[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 吉林 白城 137000]
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納撒尼爾·霍桑用《紅字》詮釋他復雜而矛盾的宗教觀:一方面積極地批判和揭露清教主義對人心和身的禁錮;另一方面又竭力地把清教思想作為凈化人們心靈的瑰寶,對清教主義的“原罪”“內在墮落”等觀念予以認同。
紅字 霍桑 清教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是美國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紅字》是美國獨立文學的重要標志之一。19世紀清教主義對美國文學仍然有著強大持續(xù)的影響,所有這一時期的作家都或多或少與清教思想有著關聯(lián),但是霍桑是為數(shù)不多的直接以清教歷史為題材、以清教主義背景和清教思想為表現(xiàn)核心的作家之一。對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有直接影響的是其家族史?;羯5淖孑厑碜杂⒏裉m,家庭地位顯赫。他的祖先都是虔誠而狂熱的清教信徒,有人曾在地方議會中身居要職,他的叔叔曾在著名的“驅巫案”中參與迫害過許多無辜的百姓。19世紀后家道衰落。祖先輝煌而又罪惡的家族史對霍桑的影響也是雙重的。在查閱祖先的資料,對祖先的輝煌業(yè)績引以自豪的同時,也為祖輩在“驅巫運動”中不光彩的行為深懷負罪感。他認為家道衰落與父親早亡是上帝懲罰的結果,他也因此改變姓氏。這種復雜的情結促使他認真研究和考證清教徒的歷史,比較全面地了解了18、19世紀新英格蘭地區(qū)狂熱的宗教活動??梢哉f,霍桑后來之所以絕大部分作品的素材和背景都取自于新英格蘭,與此有密切關系。19世紀的美國經(jīng)濟迅速崛起,隨之帶來的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霍桑對工業(yè)化所帶來的丑惡、扭曲的社會現(xiàn)實深惡痛絕,他企圖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尋找一劑拯救的良方。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性和當時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霍桑只能求助于清教,把工業(yè)社會上的不合理現(xiàn)象歸結為“內在墮落”,所以尋來尋去,又回到了清教傳統(tǒng)中。有學者認為,“家世淵源、個人成長經(jīng)歷和家庭因素以及社會時代背景共同造就了霍桑思想中矛盾的宗教情結,并在其小說中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因此,他一方面積極地批判和揭露清教主義對人心和身的禁錮;另一方面又竭力地把清教思想作為凈化人們心靈的瑰寶,對清教主義的“原罪”“內在墮落”等觀念予以認同,讓人們在這種思想中求得救贖?!都t字》詮釋了霍桑的這種思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發(fā)生在17世紀,以清教傳統(tǒng)為根基,以人性為視角的故事。
《紅字》以情感與悲劇為主題,圍繞四個主要人物層層展開:小說的開端,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里抱著一個女嬰,胸前掛著鮮紅的A字,她因犯了通奸罪而被迫站在刑臺上示眾,碰巧海絲特失散多年的丈夫齊靈沃斯在人群中目睹了這一切。刑臺上的海斯特拒絕供出同犯,而齊靈沃斯卻決定匿名找出奸夫。不久他就發(fā)覺牧師丁梅斯代爾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便以醫(yī)生的名義搬去和丁梅斯代爾同住,并費盡心機地糾纏他、折磨他。齊靈沃斯扮成丁梅斯代爾的知己,并最終得知他就是海絲特的同犯,是那個女嬰——珠兒的父親。七年后,這個因罪惡折磨,健康每況愈下,精神瀕于崩潰的牧師,在做完了一次精彩的布道后,同海斯特母女一起走上刑臺,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罪行,之后就心力交瘁而死。不到一年,以復仇為人生目標的齊靈沃斯也壽終正寢,他將自己的全部財產(chǎn)留給了海絲特和珠兒。珠兒長大后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海絲特一直待在她那間小茅屋中直到離世。她身上的紅字已變成讓人肅然起敬的標志,她死后被葬在丁梅斯代爾的墓旁。
單從小說的表面看,海絲特是最不幸的女人。首先是齊靈沃斯有負于她,哄騙了年輕的海絲特,使她認為跟著他就是幸福,并將年輕貌美的海絲特從英國送到遙遠的美國;丁梅斯代爾也有負于她,因為他將海絲特一個人獨自留在刑臺上示眾。然而這些都沒有摧毀她的意志。她漠視丈夫在她的傷口上撒鹽是因為她根本不愛他,甚至恨他。她獨自面對痛苦,沒有選擇逃離是因為愛,愛是她留下來的理由。但真正使她堅持這七年的是她桀驁不馴的性格。她舉止高傲,漠視周圍的一切。文中霍桑批判了清教徒的陰險,他們總是用各種方法審判和折磨她,但海絲特性格剛烈,世俗的攻擊,并不能摧毀她堅強的意志。因此,海絲特常被后人稱作美國文學中的“新亞當”。但是批判的同時,霍桑也讓海絲特走上了救贖之路。她終日一身粗布灰衣,但她最出色的針線活卻成了當時最時髦的東西,她還將窮人作為施舍的對象,雖然他們常以怨報德。但是最終海絲特還是以其精神感動了周圍人。人們不再覺得A代表著通奸,而將它解釋為能干。她自始至終都帶著紅字行善,她的救贖終于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她成為了人們追求精神安慰的“天使”,她死后,被葬在了丁梅斯代爾的墓旁。她終于如愿以償,可以和他的情人長相廝守。如果說清教之于海絲特的是身體的重荷,那之于牧師的則是心靈的掙扎。
在17世紀,牧師職業(yè)具有崇高的地位,丁梅斯代爾更是憑借自己智慧的天賦,豐富的學識,雄辯的口才,達到了顯赫的地位。但是風光的外表更加劇了他內心的痛苦,他沒有勇氣承認自己就是珠兒的親生父親。當欲望之流沖破了信仰的堤壩,悲劇注定發(fā)生。一個有信仰的人犯了與信仰相悖的罪惡,卻又不敢或不能與別人訴說,這種罪惡如毒蛇一樣日日嚙噬他的心。清教是他的信仰,但同時又將他限制在它的鐵柵欄中。放手去愛,違背了“神”的意志;想超凡脫俗,又違背了他的人性。七年中,他掙扎在人與神之間,這一重荷使他日漸憔悴,因為他性格中缺少海絲特那樣堅強的力量,擔負不起紅字的重荷。但同時也正是這一重荷使他對人類犯罪的同胞有如此親切的同情,他的布道總是那么循循善誘,感人肺腑。在掙扎了七年以后,丁梅斯代爾最終還是屈服于自己的信仰,將罪惡向世人顯露。丁梅斯代爾是霍桑筆下最具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在于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強加給他的清教觀,更在于他用自己悲劇的性格,用生命去實踐了清教所倡導的救贖與懺悔。他以生命為代價換取了內心的平靜。這也充分顯示了霍桑矛盾的宗教觀,即批判清教,卻又不得不求助于它。
霍桑把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的女兒,刻畫成一個集神性與人性為一體的天使。一方面她未受清教浸染,是率真的人性的體現(xiàn),是海絲特的精神世界。她總是衣著華麗,如跳躍的小鳥,同時她難以馴服,不習慣于循規(guī)蹈矩,因為她的誕生就已破壞了一條大的法律。她漠視權威,竟敢往州長身上潑水。對海絲特而言,珠兒就是一個活著的紅字,珠兒時刻提醒著她已犯下的罪惡。但是對于牧師來說,她的言行則如神諭。她要丁梅斯代爾白天當眾與她們母女站在刑臺上,并要求他和她們母女一起手拉手進城去。她一直不肯吻丁梅斯代爾,直到他帶著她們母女一起站在刑臺上懺悔。那一刻,珠兒的吻把親生父親的符咒解除了。這時霍桑給了珠兒這樣的描述:“她將在人類的快樂和憂愁中成長,永遠不再與這個世界做對而變成了這個世界的婦女?!?/p>
小說中的第四位主人公,是充滿了憎恨也讓人憎恨的齊靈沃斯。作為一個被妻子背叛的人,他是個受害者,他有權選擇寬恕抑或憎恨,但他選擇了后者,將復仇作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憎恨使他變成了惡魔。他以醫(yī)生的身份接近丁梅斯代爾,醫(yī)治他的身體,摧毀他的靈魂。在復仇勝利之后,支撐他前進的精神也隨之枯萎。但是霍桑也給了他救贖的機會,在他的遺囑中,將一筆可觀的財產(chǎn)贈給了海絲特和她的女兒。這個惡魔在死前帶著一絲對人間的愛意離開了。通過對文中四位主人公的剖析我們看到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觀:一方面,他極力反對清教極端、偏執(zhí)和嚴酷的一面,思索人本身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肯定了人在社會中應有合理欲望的追求,揭示了清教不合理的婚姻和倫理制度給人們造成的巨大傷害;另一方面他又安排他的主人公走上了一條救贖的道路。雖然《紅字》始于批判,終于救贖,但是神性在他們精神上的彰顯已沒有了強大的超脫一切的控制力,霍桑還是向我們展示了綻放在主人公身上的美麗的人性之花和糾纏在他們之間的貫穿人類生活始終的愛與恨。這也正是《紅字》成為文學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流芳百世的魅力所在。
[1] 侯秋芳.從《紅字》解讀霍桑宗教觀[J].考試周刊,2009(34).
[2] 葉立新.從《牧師的黑面紗》看霍桑的清教觀[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1996:(03).
[3] 王守仁,劉海平主編.新編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 范革新.美國短篇小說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5] 霍桑.紅字[M].熊玉鵬,姚乃強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作 者:王秋媛,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