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小艷[榆林學院中文系, 陜西 榆林 719000]
⊙謝 飛[榆林市第一中學, 陜西 榆林 719000]
當代散文概念述論
⊙臧小艷[榆林學院中文系, 陜西 榆林 719000]
⊙謝 飛[榆林市第一中學, 陜西 榆林 719000]
當代散文概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更新,總體呈現(xiàn)重藝術到重內容再到重藝術的發(fā)展趨勢。本文試圖對當代散文概念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探尋散文的發(fā)展前景。
散文 大散文 文化散文 詩性散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的認識也在發(fā)生變化,體現(xiàn)在散文領域,就是散文概念的不斷更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新時期以前,長達近三十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和整個文學一樣,基本是在封閉的文化環(huán)境和政治化的文化氛圍中,按照一體化的文化思想發(fā)展著。在這種大一統(tǒng)文化規(guī)范下,篇幅通常短小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和精煉的詩歌一樣,積極參與了對新生活歌功頌德的大合唱。當時最活躍的“散文歌手”楊朔曾這樣說過:“我喜歡散文,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散文常常能從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薄胺从硶r代”,在楊朔散文中的表現(xiàn),幾乎就是不停地歌頌被新時代所提倡和規(guī)范的事物和現(xiàn)象。哪怕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天災人禍而陷于最困難的歲月時,楊朔散文還是一如既往唱著甜美的贊歌,幾乎看不出對社會的任何憂慮和焦急。楊朔散文,完全可以說是當時大一統(tǒng)文化規(guī)范中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的縮影。
針對這一情況,20世紀60年代“筆談散文”專欄提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觀。在當代散文理論中,“形散神不散”一說影響很大。它關乎人們對散文本質特征的認識。20世紀60年代初,《人民日報》開辟過“筆談散文”的專欄。老作家?guī)熗釉凇渡⑽募伞吧ⅰ薄芬晃闹袕娬{“散文忌‘散’”,“忌”的是散文謀篇不分層次、沒有步驟、缺少目標的“散亂”。繼師陀文章之后,同在《人民日報》“筆談散文”專欄發(fā)表了王爾齡的《散文的散》。他說:“有人說,散文忌‘散’。從文章組織上看,這自然是對的。但若從文章的取材看來,‘散’正是散文的物質。”他所述的“散文的散”著眼于散文的取材與運筆,觸及到散文某些特質。同是一個“散”字,與師陀所謂“散文忌‘散’”的“散”不是一個概念。繼王爾齡的文章之后,蕭云儒又發(fā)表了《形散神不散》一文。他在采納師陀、王爾齡等人文章中部分意見的基礎上,似乎探求出“散文忌‘散’”與“散文貴‘散’”各執(zhí)一端的二說的平衡點。
“形散神不散”說是對“散文忌‘散’”與“散文貴‘散’”兩種觀點思考的結果,它初步揭示了散文中“形”與“神”的“散”與“不散”的辯證關系;這一命題是由蕭云儒在討論中總結出來的?!靶紊⑸癫簧ⅰ边@一命題曾經給人以深廣的啟示,受到相當?shù)闹匾?,而它今天卻似乎成了“明日黃花”,乃至聲名狼藉。
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出現(xiàn)了“大散文”的說法,現(xiàn)今已成為一個流行的散文概念。但它不是指廣義的散文,而是一種有特定內涵的特指。從時代背景看,“大散文”所處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文化時代:反思傳統(tǒng)文化,解剖現(xiàn)實文化,比較中西文化,張揚多元文化,尋找新的文化精神,進行新的文化啟蒙,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特點和文化大觀。
從“大散文”作品來看,無論新作舊著(“大散文”所指并非專言新作,很多還屬“重放的鮮花”),絕大多數(shù)都具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和突出的文化意味。它們或是直接取材于文化題目,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和現(xiàn)實文化景觀進行反思與解剖;或是以新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尺度,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透視和分析;或是以寬闊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比較,檢測本土文化或重新審視閉關鎖國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
從眾多“大散文”作品的文化表現(xiàn)來看,則主要有如下五個特征:
其一,創(chuàng)作觀念上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這種主要顯示在文化方面的強著,是“大散文”不同于建國以來正統(tǒng)散文的最明顯之處?!按笊⑽摹钡摹按蟆?,相當程度正是表現(xiàn)在文化觀念和文化意識上的突破與沖越,表現(xiàn)在對封建主義文化的批判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上。由此而來,反思歷史、直面現(xiàn)實、不避尷尬、敢寫矛盾、心懷憂患等,便成為“大散文”鮮明的思想品格和文化態(tài)度。如林語堂的《中國人》、巴金的《隨想錄》等。
其二,側重思考嚴肅的文化內容并且有較大的文化包容量。由上述創(chuàng)作觀念所致,“大散文”的取材更側重于嚴肅的往往也是重大的文化性社會現(xiàn)象和歷史問題。它們思考的不是風花雪月、小橋流水、鶯歌燕舞或春愁秋怨之類的東西。如果寫歌舞升平、萬眾歡騰、戰(zhàn)鼓咚咚紅旗飄之類的大喜大慶事兒,那也是作為反證的文化景觀來剖析。可以這樣說:“大散文”的取材一般不“個人化”,而是社會化和文化化,追求的是“為社會代言”和“為文化代言”,多是小中見大,能折射和映照出有關歷史變遷、社會變化、時代風云、文化走向甚至人類命運等大景觀。文化包容量通常較大。與此同時,其實也就顯示了“大散文”往往需要開闊的文化視野。
其三,思想的獨立性和思考的深刻性。即“大散文”提倡獨立的思想和深層的思考,希望這種思想和思考能夠穿透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現(xiàn)象的本質。自然而然,“大散文”的寫作就反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當然更與奴顏婢膝的奉迎格格不入。
其四,情感的真誠無欺。文貴真情,這是老生常談了。但鑒于以往散文創(chuàng)作矯揉造作的存在,以及如巴金在《隨想錄》中曾多次批評的空洞、虛假的“豪言壯語”現(xiàn)象的大泛濫,即使是老調重彈也必須。事實上,很多“大散文”作品也正是以真誠無欺的情感表現(xiàn)打動了讀者,并使其成為“大散文”的特色之一。這種真誠,又特別表現(xiàn)在作者的自我解剖方面。如巴金老人的自我懺悔。
其五,文體的自由活脫。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其實不便機械分離,只能相對而言。由于上述變化,“大散文”的文體結構和寫作藝術等形式方面的東西,當然也有明顯變化。如果說個人還是有個人的風格,個人還是有個人的藝術追求,那么從總體上來看,主要變化就是文體走向了自由活脫不拘一格,不再存在章法寫法上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新八股式的要求??梢哉f,“大散文”創(chuàng)作本身就意味著寫法的各顯神通并鼓勵創(chuàng)造精神。
在近年有關散文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情況,即“文化散文”和“大散文”的概念混用?;煊玫脑蚴且晝烧邽橥?,也就是認為“文化散文”就是“大散文”,反之亦然,兩者是一個意思。這當然不對。文化散文顯然不能包容大散文。但這也確實反映了文化散文在人們心目中的獨特地位。文化散文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xiàn),由一批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寫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jié)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的散文,又稱“學者散文”或“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理性干預’”,從文化視覺來關照表現(xiàn)對象,但與歷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學風格上往往表現(xiàn)出理性的凝重與詩意的激情以及渾然一體的氣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嘆》,張中興《負暄瑣話》,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韓晗的《大國小城》等。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將科學研究的“理”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結合起來,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
文化,是一個界定含混、幾乎無所不包的概念。據有人統(tǒng)計,關于“文化”的定義,已不下百余種。若去其蕪雜和各自角度或側重點不同造成的差異而撮其精要,有一點則是人們所大致公認的,即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活動方式本身。
不用說,散文也是一種文化。作為文本,它是人類特有的精神財富;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它更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方式;它既是文化的成果、表現(xiàn)和載體,又以其自身的生成、發(fā)展和變化反過來對文化發(fā)生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幾乎所有的散文都可以寬泛地稱作“文化散文”,而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大而無當?shù)幕煦绺拍?。在這里,我們把“文化散文”作為80年代后期一個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作為散文變革潮涌中的重要一支來研究探討,自是有其特定的指稱與內涵,有著較為嚴格的外延與界定的?!拔幕⑽摹敝拍畹奶岢?,大約在1990年。佘樹森在《九散文談》中用了“文化散文”的概念:“貼近生活的又一表現(xiàn),就是世俗化傾向。人情種種,世俗百態(tài),成為一些散文家觀照的熱點。由于這種觀照常取文化視角,伴以歷史文化反思,故又稱之‘文化散文’;由于這種觀照多以非凡的機智,集中透視矛盾諸相,故行文常含幽默,還由于作者故作‘超脫’與‘曠達’,所以常有苦澀掩藏于閑適中?!?/p>
這大概是最早對“文化散文”的理論描述。然而在現(xiàn)在看來,如上理論描述仍有泛化之嫌。
陳劍暉認為:“散文是一種融合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集多種文學形式于一爐的文學樣式。它以廣闊的取材、多樣的形式、自由自在的優(yōu)美散文文句,以及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達,詩性地表現(xiàn)了人的個體生存狀態(tài)和人類的文明程度。它是人類精神和心靈的一種實現(xiàn)方式?!?/p>
這種說法側重于散文內容和表達上的“詩性”,散文文體的彈性以及心靈上的自由性。
關于散文的詩性,李金濤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詩性散文’指的是散文必須具備的詩性品格,它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心靈表達,是直逼事物本質的精神力度,是生命對于描寫對象的滲透。這種詩性,還是一種超拔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意象組合,一種旋律、節(jié)奏和情感氛圍。它流蕩于散文的每個角度,具有整體性與內斂性的特征。”
與此同時,陳劍暉再次提出:“散文是一種融記敘、抒情、閑談和幽默為一體,集多種文學元素于一爐的文學樣式,它以個人的感覺和體驗,開放的結構和自由自在的表達,詩性地表現(xiàn)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靈的深度?!彼赋?在形式與風格層面,可將“設文氣”、“筆調”、“氛圍”、“味”和“趣”等概念作為散文的核心范疇。丁曉原則認為:“主體的精神存在決定或部分決定了散文文體的生成,并且,也影響著人們對于這種特殊文體的認知和詮釋。”“散文文體是基于主體精神姿態(tài)的一種特殊的語式,它至少包含了作者主體、對象客體、語言本體在內的三維關系。”
這些看法,側重于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主體出發(fā),闡述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主要從藝術層面對散文進行了重申。
總而言之,當代散文概念的演變經歷了一個由藝術到內容再到藝術的輪回。在此,我們認為,在商業(yè)化的今天,對待散文也不能隨意貼標簽,合理的散文概念的提出,是散文發(fā)展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前賢之士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散文是一種散以成行的,善于運用抒情、敘事、議論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真實地表達自我情感與思考的一種文體。
[1] 楊朔.海市小序[A].楊朔代表作[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 方遒.散文學綜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陳劍暉.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J].中國社會科學,2005(1).
[4] 李金濤.建構散文的詩學體系[J].文藝爭鳴,2006(2).
[5]陳劍暉.散文理論的春天何時到來?——對散文范疇的一種闡釋[J].文藝爭鳴,2006(2).
[6]丁曉原.文體哲學:散文理論研究深化的可能與期待[J].文藝爭鳴,2006(2).
作 者:臧小艷,文學碩士,榆林學院中文系教師;謝飛,文學碩士,榆林市第一中學教師。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