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群 西南大學政管院 重慶北碚 400715
金剛經研究概述
孫杰群 西南大學政管院 重慶北碚 400715
《金剛經》自東晉名僧鳩摩羅什傳譯到中土,歷代高僧大德對其研究注疏層出不窮,在民間社會也廣泛流傳,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經》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佛教在中國歷經兩千多年,只有這部《金剛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持誦,本文從對《金剛經》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概述《金剛經》的簡介,譯本以及它的思想價值
思想; 意義
《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著作之一,其全稱《能斷金剛波若波羅蜜經》,又稱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斬斷眾生種種妄念,般若是大智慧,波羅蜜是到達彼岸的意思?!督饎偨洝分荚谄瞥娚呢澬牡韧?,解除眾生之憂苦,對人類生存給予終極關懷,《金剛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奠基,也是一部廣泛流傳的經典。從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至普通民眾,讀經,抄經,刻經,風馳,對《金剛經》的崇信要超過任何佛教經典??梢姟督饎偨洝返匚恢匾?,流傳之廣泛。
按照《金剛經》的譯經年代順序,將六位譯經大師的《金剛經》中譯本介紹如下:
該譯本全稱《金剛般若般若蜜經》,其譯出時間雖然有數(shù)種說法,但是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弘史四年(401年)在長安翻譯的。該譯本因為簡潔流暢,在各國流傳都甚廣,是至今仍然主要流通的譯本。
該譯本全稱《金剛般若般若蜜經》,是菩提流支于永平二年(509年)在洛陽翻譯的,該譯本是菩提流支的第個譯本,這個譯本與鳩摩羅什譯本比較接近,受其影響很大。
該譯本全稱《金剛般若般若蜜經》,簡稱真諦本,是真諦于陳天嘉三年(562年)在梁安郡翻譯的。
該譯本與《大正藏》236號所謂《元魏留支三藏譯本》非常接近。真諦認為鳩摩羅什的舊譯本,“甚有脫誤”,因此才不得不一句梵本重新翻譯,并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得參考:婆數(shù)論釋”.
該譯本被人們稱為“直譯本”,特點是將梵文本《金剛經》的每個字依序譯成中文,并且按照原梵文序排列。所以讀起來很不通順,經義也不容易理解。
依歷史材料記載,玄奘曾經先后兩次翻譯《金剛經》,分別是貞觀二十二年與龍朔三年,一般認為前者可能已經失傳,后者包含在《大般若經》里,是第九分的《能斷金剛分》。該譯本有8208個字。
該譯本是唐朝義靜于長安三年在西明寺譯出的。該譯本只有5118個字,是所有譯本里用字最少的一本,一般認為該譯本有鳩摩羅什本與玄奘本的優(yōu)點,是一個非常好的譯本。
《金剛經》全文約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內容是: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世尊)在舍衛(wèi)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塊兒。日頭將午,快到了吃飯的時辰,釋迦牟尼便穿衣持缽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將乞化而來的食物帶回祗樹給孤獨園。飯后,釋迦牟尼收起衣缽,洗完腳,鋪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這時,一位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禮,然后問道:如果有人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守持什么?怎樣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具備這種覺悟就是成佛。所謂“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無上大道,即發(fā)愿成佛,這也是大乘菩薩行的全部內容和目的。須菩提提出問題后,世尊感到很高興,便回答了這一問題,通過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要成就無上智覺,破除一切執(zhí)著,掃除一切法相。
釋迦牟尼要求人們掃相破執(zhí),甚至要求人們對“佛法”也不應執(zhí)著,認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經中以舟筏作喻,說明佛法只是方便設施,不應拘泥死守。釋迦牟尼說他自己在燃燈佛處修行,無一法所得,所以燃燈佛為之授記,認可他修行成功。如果執(zhí)著于一法,燃燈佛就不會為他授記?!督饎偨洝分蟹磸蛷娬{,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要破除執(zhí)相于布施,又要破除執(zhí)相于修行的果位(得菩薩果位、得阿羅漢果位等),即破除修行過程的一因一果。只有把“破執(zhí)掃相”貫徹于修行的整個過程,才會體證真如,獲得解脫,成就佛道。
《金剛經》強調該經的般若思想是佛門修行解脫的最高智慧,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信持此經,并為他人解說,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