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靜
2004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多次提到: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考慮不同的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給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空間;既要保證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yè)發(fā)展要求。這些提法的中心思想便是個性化學習(individualized learning)。[1]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個性化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和指導方針和學生對于大學英語選修課程提出的新希望,本文本著實用原則,彈性原則和興趣原則,旨在探究為學生提供實用的、適應當代經濟社會要求、面向學生不同的專業(yè)和就業(yè)層次、讓他們感興趣的多元化的提高系列課程,即主要是指在大學英語提高系列選修課程的開設方向規(guī)劃方面實現(xiàn)多元化即實現(xiàn)選修課類型多元化,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英語選修課的特征實現(xiàn)課堂教學模式多元化以及選修課教材的內容選編實現(xiàn)多元化,和選修課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四個方面。
多元化課堂的魅力依存于學生的興趣和個性需要,指的是開設英語選修課的出發(fā)點從學生的興趣特長,認知風格,專業(yè)需求,心理特質,人格特征等諸多因素出發(fā), 開設種類豐富,特色鮮明,貼近學生需求,學生支持率高的英語選修課。學生因英語基礎不同對于選修課開設的需求也存在個性差異。一部分學生反映因為高中英語基礎比較弱,剛接觸大學英語課堂發(fā)現(xiàn)跟不上老師的英語教學過程,其中大部分是聽說方面比較弱,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語法基礎比較薄弱,還有一些反映閱讀技巧方面感覺無章可循。因此,他們渴望老師可以對英語語言能力學習的具體策略方面如發(fā)音,詞法,句法,閱讀,寫作,翻譯具體技巧方面給以詳細指導,這也是在必修課堂上很少專門系統(tǒng)的講解的部分。另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不錯,但是文化背景方面知識不足,他們十分渴望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風土人情等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有助于提高自己對英美等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的理解。這部分學生希望有一個生動活潑、接近生活、充滿交流、富含信息量的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英語提高課程的設置應與社會市場專業(yè)需要相匹配,以便他們在從事未來社會各與英語應用密切相關的職業(yè)中能夠打下很好的專業(yè)基礎。根據(jù)這三類不同的個性化需求,參與此研究的教師們將即將開設的選修課的種類劃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文化傳輸類選修課(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語言技能類選修課
(三)專業(yè)英語類選修課
語言是一種交際技能,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和使用才能形成。在課堂上講解語言知識是必要的,但“講”不能代替“練”,知識不等于技能。學生的練習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要避免那種不顧學生需要和程度,大量羅列繁雜用法和規(guī)則的做法。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組織適當?shù)恼Z言活動,為學生提供練和使用語言的機會, 總體上來說,本項目研究將上述一些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文化傳輸類選修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豐富而有趣的文化情境,在講解相關文化知識的多媒體視頻后布置給學生一些與上課內容緊密相關任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讓他們比較并總結相關話題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之處,并且以小組形式進行專題匯報。這樣可以讓學生親身經異域文化,體會文化沖擊,鍛煉學生在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交際能力,以及對文化的領悟能力和思考能力。
對于技能型選修課程,教師可定期抽取主題性話題給學生進行大班式講座,如英語修辭在英語寫作和演講中的運用,英語習語典故來源,四六級聽力應試技巧,在閱讀中如何巧用上下文語境等,有針對性地對于學生在語言能力技巧學習方面給出建議和指導,并通過給學生現(xiàn)場提問及教師現(xiàn)場作答的形式來加深學生與教師之間關于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溝通。
語音糾正,口譯,翻譯實踐等技巧類課程需要開展小班體驗合作的課堂形式進行教學。語音知識和翻譯實踐如果采取大班教學很容易演變?yōu)榭菰锏睦碚撝v解,使學生失去興趣,學習效果差。這些課程采取小班體驗式教學模式(一般不超過40人),把班級劃分為固定的若干個小組,每次在老師講解技巧規(guī)律后,由小組相互督促進行實踐訓練,并采取小組互評的形式來檢測掌握程度,最后由老師來統(tǒng)一糾正與評價,這樣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且有目的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
給選修課配以相應的教材和教輔資料可以使學生對相應課程的學習更加集中和深入,由于選修課堂的課時有限,課下的預習,復習和自主學習都離不開工具書的指導,而且一系列體系科學,建立在選修課成功開設的實踐基礎之上的教材可以給學生的選修課學習起到很好的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使他們對于選修課的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和正式化,便于幫助他們規(guī)劃好自己的課余自主學習。該系列教材的編寫將既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又重視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主要特點如下:
(一)時效性與多樣性:教材所選素材均選自近期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節(jié)目或影視片段等視頻材料,形式多樣,語言語境高度真實,題材貼近現(xiàn)實生活,內容涵蓋面廣;
(二)知識性與文化性:教學素材的選擇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表達和積累,從某一文化點切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yǎng);
(三)拓展型:教材中的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課后拓展練習與課內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是教學內容的深化,給學生提供大量自主實踐素材。
(四)專業(yè)(職業(yè))性與實用性:教材涉及某個專業(yè)英語領域,如商務英語、外貿函電等,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他們適應未來就業(yè)市場的需求(培養(yǎng)語言+專業(yè)的復合型人才)。
過去以紙筆為主的評價形式使被評價者多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考試的結果反饋簡單化,忽視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認同。這種一維的、單一的、終結性和刺激性的評價方式束縛學生身心發(fā)展,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阻礙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多元文化選修課的學習具有學習行為情境化,學習背景多元化,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可選擇性等特征。因而,多元文化教育在評估學習者時也應強調以個人學習方式與特點為基礎的,多渠道和全方位的評價,實現(xiàn)多元文化教育評估的價值多元性,方法多樣性,結果相對性和評價動態(tài)性,讓每個學習者都能看到自己的學習與努力得到了認可,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具體方式有:第一布置專題作業(yè):所謂專題作業(yè),不是以學習和掌握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為目的.而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專題作業(yè)包括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形式。它為學生獨立研究、獨立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時間與空間。在完成專題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培養(yǎng)。第二確立個人學習檔案:對學生的考評應是經常性的。應反映出學生語言學習過程的軌跡。教師用此法進行形成性及終結性評價。能積極地促進學生參與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捎山處熃M織學生均可建立個人學習檔案,讓學生自行參與評估,定期抽查。這些個人自評檔案最真實、最能代表學生的學力水平.反映出學生發(fā)展軌道上的強項與弱項,可以用來引導學生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三進行活動評價:學生的活動包括日常學習的各個方面。例如辯論、作業(yè)、演講,表演和英文歌曲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運用與學習活動緊密相關的技能,因此,學生技能的衡量,可以通過活動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