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葉豐 (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論中國古代同性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袁葉豐 (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回顧中國的性愛史,一個現(xiàn)象會令當代人也感到驚奇,那就是中國古代主流社會、文化系統(tǒng)對待同性戀現(xiàn)象的寬容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為同性戀的生存提供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本文就是著眼于對這種寬容態(tài)度產生原因的研究??v觀歷史,漢魏六朝是同性戀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而從明代中晚期到清末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同性戀盛行的時期,風氣所及,舉國皆康,其規(guī)棋之大、程度之深堪稱空前絕后。對于中國古代同性戀現(xiàn)象產生原因的研究,可以使讀者從經濟、政治、民俗等各方面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全景。
同性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明清時期
關于同性戀的定義是很多的,筆者綜合各家對于同性戀的定義得出:同性戀是指向同性的,即與同性的人發(fā)生真正意義上的或想象的性行為,是一個有著顯著的、長期的受同性性吸引,對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應,尋求同性性活動并從中得到性滿足的人。而就目前的研究表明同性戀的形成原因是極其復雜的,是心理動力學、社會文化、生物學等多重因素決定的。
倪曉肪、沐煒在《關于同性戀成因研究綜述》中提到我國古代把原因分成“先天說”和“后天說”,前者也稱為“夙命說”,包括“淫惡果報說”和“因緣輪回說”,后者包括“環(huán)境劫誘說”和“意志墮落說”。1
汪新建、溫江紅則在《同性戀成因的理論探討》中將原因分別從生理因素決定說和心理社會因素決定說兩個角度來論述:認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這種同性戀稱為素質性同性戀。認為是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致,這種同性戀稱為境域性同性戀。
但綜合各家學說,我們可以看出,同性戀現(xiàn)象的產生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從中國的宗教發(fā)展來看中國并沒有濃重的宗教信仰情節(jié),除了西漢末年產生的道教可以說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外,其他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形式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從外國傳入的。這個是屬于中國的特有國情,因此中國人在評價某些事情時往往憑借世俗世界的平常心和直觀感覺來評價人與事,這種評價方式帶有濃重的感性特色。嚴格的說,中國是一個世俗的社會,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也屬于世俗文化的范疇,在這種傳統(tǒng)中,人們更加看重的是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正如孟子所說:“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這里,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操守,它并不是強加于人的一種必守的規(guī)則,而是表示了一種大度和從容。中國古代對于很多事情都是沒有明確的律法規(guī)定的,大多是依靠道德自律來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當然這也包括對“同性戀”行為的包容。而關于“同性戀”的立法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有的,立法的根據是《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那么,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人們自然不會對這種屬于個人生活隱私的行為作過多的評點和指責,因為他有更大的“大節(jié)”來供人評價。如我們記住鄭板橋是他的畫,而非他曾因迷戀美男美臀,而主張改刑律中的笞臀為笞背,以此來保護美臀不受傷害;還有晚明著名文學家袁中道,我們記住他也是因他的文章,而不是他曾自語:“少年縱酒色,致有血疾。見痰中血……自嘆必死。及至疾愈,漸漸遺忘,縱情肆意,輒復如故?!?
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繁衍子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并且很看重血統(tǒng)關系,這是血緣宗族制的發(fā)展。由于同性戀行為是不會使人有育,也不會因此帶來血統(tǒng)上的混亂,造成繼承上的問題,所以容易被人忽視,不被認為是什么太嚴重的罪行。而且,縱觀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同性戀者大多是已經結了婚的——除了宮女、太監(jiān)、和尚、女尼這些不在五倫之內的人之外,如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女同性戀就是名為“宮”和“房”的兩名宮女,他們的同性戀行為并不違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祖訓,也不會破壞建立在生育基礎上的夫妻關系,所以,人倫道德對他們也較寬容。從這里可知中國古代的同性戀行為大多不會是絕對意義上的同性戀,而更加偏向于“異性戀”的代替品,或者說是一種“雙性戀”。但是我們也因看到這種以生育為基礎的結合,漸變?yōu)橐环N畸形的存在,它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它認同“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這使男性成為絕對的話語中心,整個文字歷史可以說就是男性的歷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女子容忍男子尋花問柳,而男子則在娶到或得到心儀的對象后就繼續(xù)花眠柳宿,如《九尾龜》中的章秋谷與陳氏。這就暴露出中國傳統(tǒng)人倫關系上的畸形。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也透露了中國男性喜新厭舊的心理特征,如中國傳統(tǒng)的木結構房,對比西方的石結構房,木結構更容易拆卸,古代的朝代替換后接下來一般就是大興土木構建新的宮殿,從這個細節(jié)也可以看出中國人文化心理中的喜新厭舊的特點。
第三,中國傳統(tǒng)的性文化著重強調的是節(jié)欲,這不僅是從禮教文化角度考慮,也是從中國人長期追求的長生不老有關,中國的《房中術》有記載,黃帝御數千女而不射(精),終而得道成仙。由此可知,在古代人的認知中,射精是有害男性身體健康的行為,因此要特別注意與女子同房。在禮教方面,特別是從宋代開始,程朱儒學宣揚“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萬惡淫為首”等觀念,并隨著統(tǒng)治階級的推廣逐漸在社會上占據主流地位,并且伴隨有嚴格的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親”“七歲男女不同席”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同性戀活動帶來了便利。因為人的生理欲望是一種本能,正所謂“食色,性也”,要人為的克制和限制,其實這與中國古人所主張的“陰陽和諧”觀點是背道而馳的。既然在家中得不到性的滿足,男人們自然會將視線轉向市井中,而娼妓行業(yè)也由此大為興盛??墒堑鹊搅嗣髑鍟r期,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明清時期對于娼妓業(yè)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限定其營業(yè),又規(guī)定官員嫖娼將受到嚴懲。這個規(guī)定使大批男性將欲望轉向同性,特別是地位較他們低下者,如小唱、伶人等。官員們與他們的交往不僅不受到律法的懲處,還被認為是一種時尚,受人追捧。
第四,明清時期同性戀現(xiàn)象的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思想上說這是因為明中后期的心學及新思想的發(fā)展、傳播使人們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壓抑的生理欲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從經濟上講,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各地商戶積錢無數,市民階層的勢力也更加龐大,各種行當發(fā)展興旺,這其中也包括娼妓業(yè)的發(fā)展;從風俗上講,這也是上行下效的反映,明清兩朝帝王多好男色,如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有“佞幸”章“十俊”條云:“今上壬午癸未以后,選垂髫內臣之慧且麗者十余曹,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內廷皆目之為十俊……”而民間則有“習尚成俗,如京中小唱,閩中契弟之外,則得志士人致孌童為廝奕,鐘情年少……盛于江南而漸染于中原。”3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同性戀現(xiàn)象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當然,從“致孌童為廝役”“鐘情少年”“垂髫”可以看出時人對幼童的喜好,這其中既有階級統(tǒng)治的印記,也有單純從生理方面出發(fā)的原因,少年,尤其是13、4歲處于變聲期的少年是雌雄莫辨的,這是的少年身體柔韌性極佳,后庭也緊致動人。這個論述在李銀河的《同性戀亞文化》中也有論述,書中以調查的方式得出結論,同性間生理感覺互相了解,心理也較異性容易溝通,肛門的緊縮也比生育后的女陰的松弛感舒服。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同性戀存在的生理學上的認證,確實是有舒適感,才會長存不亡。
注釋:
1.倪曉肪.沐煒.《關于同性戀成因研究綜述》.[J]2003: 46.
2.引自《珂雪齋近集》卷三文鈔.
3.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一.《十俊》.p548.
[1]施曄.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內蒙古大學出版,2009.
[3]田麗玲.同性戀在古代中國和古希臘[J].安徽文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