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勝云
蘇軾作為北宋最為重要的一個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通過其宏博的著述給中國文化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歷來研究蘇軾的人,非常關注蘇軾思想體系中的儒、道、釋三種文化的融會統一,筆者在這里主要論述蘇軾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就是蘇軾的民本思想。蘇軾的民本思想作為蘇軾政治思想的一大支柱,貫穿了蘇軾的一生,影響了蘇軾一生的宦海起伏沉浮。蘇軾的政治命運,就是由他的民本思想所決定的,它體現了蘇軾作為一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使命感、道德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責任感。研讀蘇軾的文章,筆者發(fā)現蘇軾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理論要點,試分別論之。
仁愛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孔子所宣揚的那種普遍的愛。蘇軾在自己的著述里,在面對老百姓的生存問題和封建王朝的興衰存亡時,多次提到了仁愛。他在《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道德》篇里首先提出:“人君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守此二言,終身不易,堯舜之主也。至誠之外,更行他道,皆為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為非德?!庇捎谔K軾特別推崇古代的君王堯舜,所以把“至誠”和“至仁”推崇為堯舜之道。然后,他又解釋了什么叫“至誠”?什么叫“至仁”?
“何謂至誠?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內自親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币簿褪且猿嗾\之心對待所有的天下臣民。
“何謂至仁?視臣如手足,視民如赤子,戢兵,省刑,時使,薄斂,行此六事而已矣。禍莫逆于好用兵,怨莫大于好起獄,災莫深于興土功,毒莫深于奪民利。此四者,陷民之坑井,而伐國之斧鉞也。去此四者,行彼六者,而仁不可勝用也?!痹谶@一段話里,蘇軾根據當時國家的具體情勢,解釋了“至仁”的具體內容。這里的“至仁”包括國家應該行使的六大政策:1.看待臣子如手足;2.看待百姓如同赤子;3.止息戰(zhàn)亂;4.減省刑罰;5.按時遣使聃問;6.減輕賦稅。也就是不僅要博愛天下臣民,還要制定政策使天下臣民過得更好。前兩條講述如何愛,后四條講述具體的愛的方法。而且還闡述了跟仁愛背道而馳的四個方面:1.禍患沒有哪個比用兵更為背戾的了;2.怨恨沒有哪個比好起冤獄更大的了;3.災殃沒有哪個比大興土木工程更深重的了;4.毒害沒有哪個比搶奪百姓利益更深重的了??梢姡K軾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君主的仁愛,就是以赤誠之心關注老百姓的利益。當然,蘇軾的仁愛是有時代局限的,也就是說,蘇軾要求君主維護老百姓的利益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王朝的帝皇統治,是為君主的最終利益服務的。而且,蘇軾在信奉仁愛的同時,又對仁義的作用有所夸大。在《議學校貢舉狀》中,蘇軾寫道:“夫欲興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惡以表俗,孟子所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之所向,天下趨焉?!边@里蘇軾引用孟子的話說人君講仁就沒有不仁的,人君講義就沒有不義的,對于復雜的社會大環(huán)境來說,這肯定是一個悖論??陀^來說,應該是君主提倡仁義將會有更多的人信奉仁義,但不可能是全部信奉。這也可以看出,儒家對仁愛的尊崇過于理想化了。
在蘇軾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了讓利于民的觀點。比如,在《論商鞅》中,蘇軾寫道:“善乎,司馬光之言也。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也?!边@是針對王安石變法所提出的不加賦稅而使國庫充盈的辦法所提出的反駁。因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國家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都有定數,王安石的變法策略并沒有提高生產力水平而使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只不過巧妙地把老百姓的利益集中到國家手中而已。這也是蘇軾等反對變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蘇軾的觀念中,王安石變法不過是“陰奪民利”,危害是巨大的。
蘇軾又在《論給田募役狀》里論及有司收取免役寬剩錢時說道:“臣謂此錢本出民力,理當還為民用。”這與我們現代社會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觀點是相吻合的,從中可以看出,蘇軾對百姓利益的重視。
在《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刑政》篇里蘇軾寫道:“三代之君食租衣稅而已,是以辭正而服民。自漢以來,鹽鐵酒茗之禁,稱貸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辭曲而民為盜。今欲嚴刑妄賞以去盜,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盜賊自止?!碧K軾在這里明確提出了“捐利以予民”的觀點,要把鹽鐵酒茗的告貸專賣和利益都捐讓給老百姓,這對于當時的統治階級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蘇軾在《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刑政》篇里寫道:“民者,國之本,而刑者民之賊。興利以聚財,必先煩刑以賊民,國本搖也?!边@里,蘇軾不僅明確提出民為國之本,而且反對為了利益而利用刑罰殘害人民的行為。他接著寫道:“近歲宮室城池之役,南蠻、西夏之師,車服、器械之資,略計其費,不下五千萬緡,求其所補,卒亦安在?若以此積糧,則沿邊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邊,望而不敢近也。趙充國有言:‘湟中谷斛八錢,吾謂糴三百萬斛,羌人不敢動矣?!淮裏┬藤\民,而邊鄙以安。”蘇軾在這里為當時新即位的皇帝宋哲宗算了一筆賬,即減少宮室城池的徭役,南蠻、西夏侵略耗費的軍費,車馬服飾器械的資財大概不下五千萬緡錢來積聚邊境的糧食,可以減少煩刑殘害百姓,保邊境安寧??梢娞K軾非常反對用刑罰來奪取百姓的利益,而建議減少統治階級的統治耗費來讓利于民,以穩(wěn)固封建統治。蘇軾的這種觀點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據劉艷琴的博客文章《蘇軾的富國強民思想及其歷史現實意義》一文所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因為宋朝利用苛捐雜稅把財富從老百姓身上都集中到了國家機器上。蘇軾筆下的“煩刑賊民”是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種非常厲害的手段,這大大加劇了宋王朝的階級矛盾,所以蘇軾才會在這里大聲疾呼減省刑罰。
在《御試制科策一道》里蘇軾指出:“若夫‘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者,此實不至也。德之,必有以著其德之之形,教之,必有之顯其教之之狀。德之之形,莫著于輕賦;教之之狀,莫顯于去殺?!薄叭ⅰ本褪菧p省刑罰,蘇軾站在當時勞動人民的角度,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輕賦和去殺作為維護百姓利益、減輕百姓負擔的兩個重要措施。
蘇軾在《擬進士對御試策》中說:“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從眾,必法祖宗?!边@里,蘇軾提出了君主行政的三個原則:1.敬畏上天;2.順從民意;3.效法祖宗。蘇軾又接著說:“未嘗言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矣?!睆倪@里可以看出,蘇軾的這三個原則都是繼承前人的觀點,其中的順從民意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一個基本原則。蘇軾在當時能強調這一原則,是因為他深知民眾力量的強大,就算是君主專制的政府也不能逆勢而行。
在《問魯作丘甲》中蘇軾寫道:“先王之為天下也,不求民以其所不為,不強民以其所不能,故其民優(yōu)游而樂易。周之盛時,其所以賦取于民者,莫不有法,故民不告勞,而上不闕用。及其衰也,諸侯恣行,其所以賦取于民者,唯其所欲,而刑罰隨之,故其民至于窮而無告?!边@里蘇軾想表達的意思是不能強求老百姓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要順從民意。順從民意的是盛世,而違背百姓意愿的就會成為亂世。亂世的諸侯不會考慮老百姓的利益,而只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橫征暴斂,魚肉百姓,濫用刑罰,從而提醒宋朝統治者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不要把百姓逼上絕路,從而把國家逼上絕路。
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蘇軾又說:“昔漢武之世,財力匱竭,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于是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孝昭既立,學者爭排其說?;艄忭樏袼?,從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于無事。”蘇軾由于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拿桑弘羊的均輸法說事,說均輸法幾乎引起社會變亂,由于霍光順從民意,天下才安定下來。由此可見,蘇軾認為,王安石的變法由于巧奪民利,人民不會贊同,反而會引起天下變亂。因此,蘇軾當年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從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本來他與王安石也沒有個人利益的矛盾,而只是政治觀點的不同。雖然王安石變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許多變法措施的確危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蘇軾出于對百姓利益的考慮,也為國家大局著想,對王安石的許多變法條款持批判態(tài)度,從而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困厄,不但被迫離京擔任地方官,還遭受了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等一系列打擊,晚年又被流放到惠州和儋州。
由于當時北宋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不時的天災人禍,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非常艱難,這一情況在蘇軾的作品里經常有所反映。比如,《吳中田婦嘆》:“汗流肩赤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許多百姓由于無路可走,最終聚而為盜。最為有名的是宋初有四川的王小波、李順起義,中期有梁山伯起義。蘇軾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憂在心上。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出了救濟困難百姓的對策。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蘇軾寫道:“女戶單丁,蓋天民之窮者也。古之王者,首務恤此?!币驗楸彼芜B原來免服徭役的女戶、未成丁戶、單丁戶、僧道、城市居民都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助役錢”,老百姓的負擔非常沉重,尤其是弱勢百姓,幾乎不堪承受,所以蘇軾在這里提出要照顧這些“女戶單丁”。
在《揚州謝到任表二首》中寫道:“恭維太皇太后陛下,子惠萬民,器使多士。以謂朝廷之德澤,付于郡縣與監(jiān)司。乃眷江淮之間,久罹水旱之苦。鄰封二浙,饑役相熏。積欠十年,豐兇皆病。臣不敢上推仁圣之意,下盡疲駑之心。庶復流亡,少寬憂軫。”從蘇軾這段話里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當時人民的苦難,也可以看出蘇軾對百姓疾苦的體恤之深,他想要憑借自己的殷殷之情招回流亡的百姓,稍微寬緩一下百姓的悲傷。實際上,蘇軾不僅這么說,行動上也是這么做的。出知杭州時,為受水旱災害的杭州百姓數次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開倉賑濟災民。在潁州,他上表朝廷,請留黃河民夫修境內溝洫,以解當地水旱之患。在定州,他修飾邊備,加強邊防,為民上表請求減價糶米賑災。
在《論河北京東盜賊狀》里,蘇軾闡述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乃知上不盡利,則民有以為生。茍有以為生,亦何苦而為盜?”“今中民以下,舉皆缺食,冒法而為盜則死,畏法而不盜則饑,饑寒之與棄市,均是死亡,而賒死之與忍饑,禍有遲速,相卒為盜,正常之理?!倍蔡岢隽私鉀Q這個問題的辦法:“茍非陛下至明至圣,至仁至慈,較得喪之孰多,權禍福之孰重,特于財利少有所捐,衣食之門一開,骨髓之恩皆遍,然后信賞必罰,以威克恩,不以僥幸廢刑,不以災傷撓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盜賊不衰者,未之有也。”在這里,蘇軾看到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是下層勞動人民無法生存的困境,因此提出讓利于民給人民生存的空間,救濟困難百姓,不至于把人民逼向絕路,然后再恩威并用進行治理。雖然蘇軾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才提出這個辦法的,但這個辦法確實保障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蘇軾在《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殺民》里明確提出了使民無怨的觀點:“使民為農,民曰:‘是食我之道也?!姑駷楸?,民曰:‘是衛(wèi)我之道也。’使民為城郭溝池,民曰:‘是域我之道也?!m勞而不怨也?!笨梢钥闯觯K軾認為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著想,民將勞而不怨。又說:“民可與樂成而不可與慮始,蓋終于不怨也?!币簿褪钦f,可以和百姓共享歡樂,卻不要和他們共擔憂患,原因就是為了最終使他們不怨恨。
在一些具體政策的制定上,蘇軾也提出了使民無怨的原則。比如,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蘇軾反對在兩稅之外收取庸錢,理由是為了使百姓不怨恨:“圣人之立法,必慮后世,豈可于兩稅之外別出科名哉!萬一不幸,后世有多欲之君,輔之以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使天下怨讟,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也矣?!痹谡魇展鸵坼X的問題上,蘇軾認為也會招致百姓的怨恨:“若民所不悅,俗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于怨。若行此二者,必怨無疑?!边@里的“此二者”是指在征收雇役錢上推行坊郭戶與鄉(xiāng)戶均等、官戶與平民百姓并列這兩種政策。這些名目繁多的賦稅是宋朝搜刮百姓的工具,造成的后果是國家富裕而人民日漸貧困,所以蘇軾反對實行這些稅目,以減少百姓對統治階級的怨恨,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諫買浙燈狀》中,蘇軾對于神宗皇帝下令減價收買江浙地區(qū)四千余盞花燈的事情非常驚嘆:“臣始聞之,驚愕不信,咨嗟累日?!比缓?,他非常誠懇地說出了自己反對這件事的理由:“然大孝在乎養(yǎng)志,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賣燈之民,例非豪戶,舉債出息,蓄之彌年。衣食之計,望此旬日。陛下為民父母,唯可添價貴買,豈可減價賤酬!”“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敝,陛下縱出內帑財物,不用大司農錢,而內帑所蓄,孰非民力,與其平時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貯以待乏絕之供!故臣愿陛下將來放燈與凡游觀苑囿、晏好賜予之類,皆飭有司,務從儉約。頃者詔旨裁減皇族恩例,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為民……非惟省費,亦且弭怨?!币陨线@兩段話有四層意思:1.百姓做花燈是為了生計,生活也很艱難,陛下為民父母,所以不能減價買燈,而只能貴買;2.陛下用來買花燈的錢不管出自大司農還是出自內帑,都來自于百姓的辛勤勞動,是百姓的血汗錢;3.希望陛下能為民眾著想,裁減皇帝親族人員受恩封賜數量;4.這不僅僅是減省費用,還可以消除人們的怨恨。這四層意思都是從老百姓的利益角度考慮問題,蘇軾是寧可犧牲皇家利益也要保證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充分反映了蘇軾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的主導地位。
正因為這些樸素的民本思想,蘇軾不畏權貴,也不曲意逢迎當權派,在王安石當政時反對王安石變法,后來司馬光執(zhí)政要完全廢除新法,蘇軾從百姓的利益出發(fā),認為有些新法對百姓有利,也就是對國家有利,反對完全廢除,一棒子打倒,又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滿。所以,蘇軾這個人,他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斗爭,完全不是為了個人爭名奪利,一輩子操心的都是國計民生。即使在他晚年貶官惠州、儋州不得簽署公事的時候,他還在為人民的利益奔走操勞,盡其所能為民謀劃。他在惠州居留三年期間,人們評說“東坡居惠,勇于為義”,捐獻了大內賞賜的錢和黃金,資助道士鄧守安建筑東新橋,資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橋大堤等。在儋州時,時常在百姓家串走,為病人送方送藥,規(guī)勸黎民革除陋習,破除迷信,崇尚科學等。在蘇軾的精神世界里,人民的利益遠遠大于個人私利,表現出一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高尚的人格,勤勉國事,一心為民謀福利。
[1]毛德富.蘇東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孔凡禮.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顧之川.蘇軾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5.
[4]孔凡禮.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林語堂.蘇東坡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史良昭.浪跡東坡路〔M〕北京: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