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瑤宇
大學英語中的中國文化特性與人文素質教育
邵瑤宇
一
我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特別是建國以來,自然科學教育在得到進一步強化的同時,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滋生許多不良的傾向和社會思潮。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這一媒介,英語語言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英語教學自然肩負著傳承和發(fā)展文化的重任。近幾年來,隨著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年試行,2007年正式頒發(fā),以下簡稱《課程要求》)的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力度有目共睹。本文就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特性和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做一番探討。
二
人文素質是指科學文化素質之外的一種素質,其涵蓋范圍十分廣闊, 涉及到道德修養(yǎng)、個性人格、理想追求、文化修養(yǎng)、情操情趣、心理性格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重點強調人的涵養(yǎng),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此外,《課程要求》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彼裕髮W英語理應成為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而“任何外語語言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又必須更多地印記中國文化特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全球化,社會信息的網(wǎng)絡化,知識經(jīng)濟時代對于知識的創(chuàng)新、高素質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多年的實踐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英語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認知過程,學生在接受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過程,就是接受外來文化和重構民族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的目標也不再停留于僅培養(yǎng)掌握英語認知能力、熟悉英語文化的“準外國人”,而是培養(yǎng)建立在文化認知和應用基礎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人格。因此,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與寬容性,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要了解、介紹外國的語言和文化,也要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是英語教學責無旁貸的使命。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一門人文學問。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大部分一出生就接受了母語文化的熏陶,并且在母語系統(tǒng)已牢固建立、母語的第一性地位已相當牢固的背景下學習英語,所以學習者一般只能從母語文化出發(fā)感知外語。在這樣的缺乏真實、自然的語境,缺乏英語交流機會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語言,便使英語學習的機會極大地依賴于母語。在我國,即便是英語基礎知識相當扎實,對英語國家文化也比較了解的高水平的英語學習者——英語教師,也未能擺脫母語文化的影響和遷移。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主體迫切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印上中國的文化特性。
在英語教學中,首先我們要加強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將語音、語法、詞匯的教學和聽、說、讀、寫的訓練作為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前提,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形成一種跨文化交際意識,讓學生既具備中國文化特性的背景知識,又了解講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各個構成要素出發(fā),將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相互融合,使其和諧統(tǒng)一。特別是具體到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要注意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jù)話語場組織教學活動,選取反映他們將來參與最頻繁的交際活動和出現(xiàn)最頻繁的話題的語篇作為英語社會文化的載體來安排教學,就能保證傳授給學生的那部分文化知識是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基本知識。
我國英語學習者在與西方文化交往時提不出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發(fā)不出自己獨特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并在無意識之中接受西方文化的一切。這就是外語界已經(jīng)達成共識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究其原因,研究者們把目光聚焦于英語文化的導入上,但是當我們縱觀當前國內的大學英語教材便能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含量幾近于空白”,很明顯,對于母語的文化輸入和輸出重視不足。英語教材的選文大多來自外文報刊和書籍,更多的是介紹西方的文化背景,語言表達“洋氣” 十足。例如,通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絕大部分選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英美報刊書籍,也有新世紀剛剛問世的作品”;而《新編大學英語》選取的文章涉及英語國家的方方面面,而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章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幾近乎為零。這種在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阻礙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中國文化特性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當然,英語教材對大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英語教材為學生個體素質的發(fā)展奠定了較高的起點,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F(xiàn)在各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課本盡管對中國文化特性有所缺失,所以廣大英語教師需要認真研究教材,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合理地發(fā)掘教材中存在的人文素質教育因素,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大學英語課堂人文氣息濃厚,中國文化特性回歸。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我們可以從課文A Good Heart to Lean On 《善良之心永世相依》體味人間親情、友情的珍貴,從Graceful Hands 《美麗的手》中學會思考對人生以及死亡的態(tài)度,從Where Principles Comes First 《品德第一》中比較中外教育中體現(xiàn)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等等。
三
“外語教育終歸是一種文化傳承活動……在傳承活動中,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將或隱或現(xiàn)地制約著活動及其效果。因此,我國外語教育活動從宏觀到微觀都受到中華文化的制約?!庇⒄Z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外國文化不是為了全盤西化,更不是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應上升到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度,與素質教育聯(lián)系起來,加強人文性教育,使學生具備社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在課堂內外逐步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培養(yǎng)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接觸和學習英語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從而真正培養(yǎng)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創(chuàng)新人才。
[1]張保寧.拓寬思路 培養(yǎng)能力 提高素質——對外語院校母語文化課教學功能的探索[J].外語教學,2002.2.
[2]苗麗霞,范誼.母語文化在我國英語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寧波大學學報,2006.3.
[3]李健.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邵瑤宇: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