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林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我該讀中小學打基礎的年齡,遭遇文革,歷史和地理學得都不好。蘭陵這個地名,聽說過,也知道它是個有文化積淀的地方。僅此而已。對一個你不曾到過、也沒有親友的地方,了解它的興趣,只能通過書本或其它媒介激發(fā)。“蘭陵笑笑生”寫過《金瓶梅》,可他究竟是誰,無人知曉,《金瓶梅》對我的魅力,也遠不如四大名著來得大,因此也引不起我深究的欲望。李白的《客中行》絕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我喜歡,背過,但李白到過的地方太多了,留詩的地方也太多了,去廬山,去桃花潭,去蜀中……處處聽人道李白,就連我生活的南京,也有一首《金陵酒肆留別》,被今人貼在最醒目的地鐵車廂里。我想只要不是專門研究李白的學者,不可能有興趣將他筆下寫過地方一一了解清楚。
還真的是王鼎鈞的散文集《一方陽光》,讓我關注古鎮(zhèn)蘭陵。
生于1925年的王鼎鈞,14歲因戰(zhàn)亂離開家鄉(xiāng)顛沛流離,24歲流落到寶島臺灣,44歲移民美國。少小離家,半生去國,身體的距離漸行漸遠,而他的心靈卻不曾離開故鄉(xiāng)半步。
我沒見過王鼎鈞,更沒有去過他家,但我知道,無論是居住臺灣還是居住美國,他的書房,墻上一定有一幅中國地圖,只要在家,他天天都看到它,可還是會常常有意地去“讀”它,而且,一讀就是“一上午”。他說,《中國在我墻上》:
你用了三頁信紙談祖國山川,我花了一個上午的工夫讀中國全圖,中國在我眼底,中國在我墻上。山東仍然像駱駝頭,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肅仍然像啞鈴,海南島仍然像鳥蛋。外蒙古這沉沉下垂的龐然大胃,把內(nèi)蒙這條橫結腸壓彎了,把寧夏擠成一個梨核?!?/p>
相信國人大都看過中國地圖,可記不得還有誰能“讀”出這樣的境界來,可見作者在這張圖上用心之細,用情之深。在幾十年隔絕的日子里,在沒有可能還鄉(xiāng)或者不敢還鄉(xiāng)的歲月中,王鼎鈞就是用這種讀圖的方法實現(xiàn)精神的和心靈的回歸故土。
有意思的是,作者面對一整張中國地圖,第一眼看見的,是山東。從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zhèn)走出來的王鼎鈞,最熟悉這頭“來自洪荒的駱駝”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中國實在太大了,濃縮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哪里能夠看得見駱駝頷底的那座城那個鎮(zhèn),更別說鎮(zhèn)上那一圍黑灰色的四合房,以及房門內(nèi)那小小的一方陽光。在空間的距離和時間的距離共同作用下,他不再能夠找到它們。于是,王鼎鈞還有另一種還鄉(xiāng)的方法,那就是寫作。他在遠隔重洋的書桌前,用筆執(zhí)著地探向“吾鄉(xiāng)”,將蘭陵的地理風貌、歷史掌故、風俗民情、文化積淀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遠勝過歷史學家刻板的陳述。于是,讀者也跟著他走近了蘭陵,了解到蘭陵的美麗富饒,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化燦爛,堪稱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從王鼎鈞散文中,我們看到,蘭陵四周都是肥美的平原,是“諸峰向三角地集中,路經(jīng)蘭陵東郊,在相互擁擠中遺落了一座盆景”②,非常適合人居,是“天造地設的家園”③;蘭陵在戰(zhàn)國時代就光耀史冊,垂名千古,它曾為晚年的荀卿提供了著述的環(huán)境,荀卿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和先秦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在歷史上被稱為“后圣”,其著作《荀子》是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之一;蘭陵還是蕭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蕭齊、蕭梁政權統(tǒng)治江南,出了多位皇帝,在中國封建文化歷史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一章;蘭陵更是美酒文化的發(fā)祥地,酒香馥郁,名揚古今。
王鼎鈞用深沉又帶有隱痛的情感,精湛又能曲盡其妙的語言,講述著故鄉(xiāng)的故事,似有一種無形的魔力,能讓讀者與他一起沉溺于其中,誦他的故土,敬他的鄉(xiāng)賢,繼而與他同飲失鄉(xiāng)的苦酒,又期盼能聽到還鄉(xiāng)的跫音。然而,多情的讀者們失望了,這位以“煮字療饑”,暫慰思鄉(xiāng)之痛的作家,竟斷然宣稱“不敢還鄉(xiāng)”。是年深日久鄉(xiāng)愁淡薄了嗎?不是,正是緣于對故鄉(xiāng)的深愛,才不敢再離別幾十年后重新走近它:
故鄉(xiāng)已沒有一間老屋(可是為什么?)沒有一棵老樹(為什么?)沒有一座老墳(為什么?)老成凋謝,訪舊為鬼。如環(huán)如帶的城墻,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村莊,是我從未見過的地方。故鄉(xiāng)只在傳說里,只在心上紙上。故鄉(xiāng)要你離它越遠才越真實,你閉目不看才最清楚?!馓旎?,只要我走近它,睜開眼,轟的一塊,我的故鄉(xiāng)就粉碎了,那稱為記憶的底片,就曝光成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領神經(jīng),那時,我才是真的成為沒有故鄉(xiāng)的人了。④
可見,王鼎鈞不敢還鄉(xiāng)的緣由是因為珍藏著舊時的回憶,害怕走近真實的已經(jīng)變味了的故鄉(xiāng)。也不只王鼎鈞一人有這樣的恐懼,余光中寫于1988年的詩歌《還鄉(xiāng)》有相似的境界:“縱使我一步就跨過大半生/跨進運河邊江南的小鎮(zhèn)/跨進電影里民初的院落/草長如忘,苔深似鎖,只怕是/找得回蒲扇也找不回螢火/找得回老桂也找不回清芬”。王鼎鈞只是更為執(zhí)著罷了。不過,他又承認,人不能真正逃出他的故鄉(xiāng):
任你在鄰國邊境的小鎮(zhèn)里,說著家鄉(xiāng)人聽不懂的語言;任你改了姓名、混在第一大都市的一千萬人口里;任你在太湖里以船為家、與魚蝦為友,都可以從你的家鄉(xiāng)打聽到你的消息。有一個村子,村中原來的居民全部遷移了、流離了,村中換盡與他們素不相識的人家,這些后來的住戶竟能說出原有住戶的行蹤。原有住戶盡管到了天涯海角,盡管和昔日歷史斬斷了關連,也像有什么靈異祟附著他驅(qū)使著他,非向原來生長的地方掛個號留句話不可,即使那村子已經(jīng)成為一片禾黍,地上的石頭地下的螻蛄也會對著來此尋親訪友的人自動呼叫起來。⑤
于是,他雖有懷疑但還是寧愿相信“那個傳說”: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揀起來,為了做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經(jīng)過的路再走一遍。這旅程的終點,當然是故鄉(xiāng)⑥。文章的語氣很平和,但深埋其中的痛,讀者不難體會出來。
據(jù)說,蘭陵這一地名為屈原所擬。蘭陵在夏、商、西周時代為 國所屬;春秋時代, 國弱小,無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于魯國,稱次室邑;后楚越爭霸,魯國衰微,楚占有次室60余年。時任楚懷王左徒的屈原受命聯(lián)齊抗秦,特意拜訪孟子,孟子向他講述了君子德行與治國的“王道”理論,而在次室開創(chuàng)楚國的王道樂土,正是當時屈原所追求的理想。他為這片熱土起名“蘭陵”,“蘭”為王者、圣者,“陵”樂土,“蘭陵”不僅是王道樂土,更是精神的圣地?!疤m”為蘭草,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把蘭草奉為高潔人品的象征。春秋時代,孔子自衛(wèi)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為王者香,今乃與眾為伍,譬賢者不逢時,鄙夫為倫也?!雹呖鬃拥暮糜炎笄鹈饕舱f:“蘭有國香?!雹噙@就是蘭草與君子德行、治國王道的內(nèi)中聯(lián)系。
蘭陵也并非虛有其名,那里的確是禮儀之邦,民風淳樸,自古以來就是圣賢輩出的地方。王鼎鈞在散文中帶著孺慕的情感,細數(shù)他的前輩鄉(xiāng)賢。比如,散文集《碎琉璃》中,《吾鄉(xiāng)》寫漢代的疏廣、疏受叔侄,“知足不辱,知恥不殆”,輕財尚義;《荊石老師千古》寫荊石老師三兄弟,學識淵博,既不廢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操守,又勇于接受新事物,以身教與言教,開“吾鄉(xiāng)”風氣之先,培養(yǎng)了許多出色的人才;《白紙的傳奇》寫作者可敬的父親,當年在上海一軍閥手下當秘書。北伐中,軍閥被國民革命軍擊敗,“一個龐大的集團山崩瓦解之日每個成員當然手緊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父親的那些同事分頭逃亡,有人攜帶了經(jīng)手的公款,有人攜帶了搜刮的黃金,有人拿走了沒收的鴉片,有人暗藏銀行的存折”,而父親則打算什么都不帶,后來看到了不值錢也沒有人要的白紙,“做一個讀書人他異常愛紙”,為了讓將來也會愛紙的孩子開懷大笑,他帶了一箱紙回家。母親并沒有因為箱子里不是金條或珠寶而失望,她打開箱子,看了,撫摸了,對父親說:“這樣清清白白,很好。”
不只是蘭陵兒女如蘭德馨,外鄉(xiāng)人到蘭陵來,也有不同尋常的建樹。趙人荀卿先后兩次任蘭陵令近20年,晚年辭官定居蘭陵,著書講學,逝后葬于蘭陵。荀子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貢獻是劃時代的。荀子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在思想信仰上,反鬼神,反天命,主張人最為天下貴,水能載舟,水能覆舟,這種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人本觀”彌足珍貴。他的“群居和一”的和諧觀,以道義為先、明榮知恥的榮辱觀,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隆禮重法”的治國觀,“省工賈,眾農(nóng)夫”,“輕徭薄賦,計利而益民”的富民強國政策,至今仍然是治國安邦者的必修課。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強調(diào)人性中丑惡的一面必須加強修身才能克服,對重整儒家典籍有相當?shù)呢暙I。馮友蘭有詩贊曰:“荀卿唯物貫天人,一鳴壓倒百家音。俱為新朝開道路,商君新書蘭陵文。”(《詠史二十五首》)王鼎鈞承認蘭陵人很愛荀卿,“否則荀卿不會把自己的著述自己的子孫都交給蘭陵”⑨,但畢竟年代久遠,不如現(xiàn)代的“好官”范筑先給他的印象更為深刻,難以磨滅。范筑先(1881-1938),山東館陶(今屬河北?。┤?,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范筑先任臨沂縣助長的時候,真正是一位施行仁政的王道思想的現(xiàn)代典范。王鼎鈞總結他的優(yōu)點,一是不要錢,二是不怕死,“岳飛曾強調(diào)‘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范筑先先生一身兼具這兩個條件,超過岳武穆所懸的標準”⑩。蘭陵人能在這樣的好官治理之下為民,也是風水有靈,三生有幸。
王鼎鈞承認,從荀卿到范筑先都對他有很大影響,漢代二疏更是他少年時代的偶像,父母在他世界觀形成中的作用更不用提了。蘭陵傳統(tǒng),或曰蘭陵精神、蘭陵風骨,打下了他一生為人處事的基礎,也是他性情、文品的塑成之源。
我并不熟悉王鼎鈞本人,只看到過一些零星的介紹,知道他胸懷坦蕩、忠厚謙和,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君子風范,但又長于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化精髓。這種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思想基礎、行為準則,的確起源于故鄉(xiāng)蘭陵。他在散文中說:“近代的蘭陵很閉塞,很保守??墒欠抛?、剪辮子,寫白話文,蘭陵都有及時開風氣的大師。南下黃埔抗日,北上延安革命,閉門研讀《資本論》,都有先知先覺?!?有了“可是”后面的作為,前面的那句“很閉塞,很保守”就不是貶義詞,而是堅守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代名詞。
王鼎鈞被公認為大師級散文家,爾雅出版社稱他為“華文世界里寫得最好的作家之一”,而他從不張揚,沒見過他似別的“大家”那樣,滿世界地講學演說,受人頂禮膜拜。他從不以“大師”自居。他活著,為的是“他受過的苦,后人不必再受”?,他寫作,是以“寫出全人類的問題”的胸襟來關注人生,讓人們能有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他隨時防止因為自己的成功使別人受到挫折,“無論我們的地位多么低微,都有力量傷害別人”??!疤m有劍氣,不能傷人”是王鼎鈞信守的準則。
蘭陵風骨是王鼎鈞德行的基礎,一直影響著他做人行事的原則。
王鼎鈞內(nèi)外兼修,學貫中西,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就是其散文知識面廣,學理豐厚,飽含著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同時又有豐沛的藝術含量,形式多變,風格多樣,在文壇上獨樹一幟。這樣不凡的藝術成就,當然與他“經(jīng)歷七個國家、看五種文化、三種制度”的人生閱歷有關,卻也不能否認蘭陵文化在其中的奠基作用。
蘭陵文化屬齊魯文化,而齊魯文化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與精華所在。盡管王鼎鈞后來不斷遷徙,出入不同的文化空間,但早在幼年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已深入他的血液和骨髓,“成為他感觀其他文化的思想底片,他的散文,無論是審美理念還是整體風格,無不流露出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烙印”?。
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他以儒家的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理念,始終堅持文學的教化功能,直面現(xiàn)實人生。他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飽含著巨大的悲憤痛譴戰(zhàn)爭,控訴時代車輪碾壓下的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他也大量抒寫亟待解決的社會民生問題,強烈關注小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他還熱衷于展現(xiàn)“仁愛”、“孝道”倫理原則下的童趣、母愛和親情,并在現(xiàn)實處境中對傳統(tǒng)家國重新審視,寫刻骨銘心的鄉(xiāng)愁情懷,體現(xiàn)崇尚氣節(jié)的精神境界以及仁德為本的禮治之道。他更執(zhí)著地探索人生和人性,倡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剛毅進取的人生觀,鼓勵人們在逆境中磨練意志,積極奮起。這樣的作品,的確有“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作用。
在寫作手法上,王鼎鈞能用淺近的語言表達深遠的寓意和切實有力的辯證思維,文字簡煉如詩,卻又得到排山倒海、閱兵方陣似的駕馭,在閑話家常般的講述中托出了汪洋恣肆、突兀崢嶸的想象和戲劇性的情節(jié)張力,讀者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出入于魔幻和現(xiàn)實空間的廣闊世界,發(fā)現(xiàn)了將民族審美心理推向陽剛之極致的藝術境地”?。
王鼎鈞這些思想上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尤其體現(xiàn)在晚年的作品中,用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話來說,是“拿青春和性命換來的”(《風雨陰晴》序),也是他學貫中西,擷取各種文化之長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夠達到的。然而,追根溯源,曾經(jīng)的“文學小草”還是萌發(fā)、成長于蘭陵。
王鼎鈞散文多處提到族中師長在他成長的階段所給予的悉心指教。他曾跟王氏家族的最后一位進士衍公(王思衍)的兒子瘋爺研習唐詩,從中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尤其是王思璞(荊石)老師在寫作上的真知卓見,使他終身受益無窮。關心民瘼的荊石老師最反感“為賦新詩強說愁”式的寫作:“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產(chǎn)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聽,從天地間找文章”,“天下這么多人你不看,這么多聲音你不聽,一個人窮思冥索,想來想去都是別人的文章,只能拼湊別人的文句成為自己的文章,這是下乘。”?他告訴學生,白話文學的根源不在書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說的話里,不僅如此,在大眾的生活里,在大眾每天說的話里。他還強調(diào),文筆一定要簡潔,并反復訓練學生。王鼎鈞后來悟道:
回想起來,大老師提倡質(zhì)樸,反對矯飾,重視內(nèi)容。他朝我這棵文學小草不斷的澆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潤,不斷的生長。這一番教導對我的影響太大,太大了。?
王鼎鈞這棵“文學小草”的啟蒙,最早的應該是來自于母親。幼年的時候,在封建大家庭中倍受壓抑與磨難的母親,以她的慈愛與智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子。母子倆常常相守在祖屋門內(nèi)那一方冬日的陽光里,母親做著針線活,兒子的工作則是讀《三國演義》之類的書給母親聽。如果兒子念了錯別字,母親會糾正,如果出現(xiàn)了生字——母親說,一個生字是一只攔路虎,她會停下針線,幫兒子把“老虎”打死。兒子發(fā)現(xiàn):“母親的興趣并不在乎重溫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使我多陪伴她”?。即使母親不是有意訓練兒子的讀書和識字能力,客觀上也培養(yǎng)了兒子的興趣,為日后他走上文學道路打下了最初的基礎。母親還在那一方陽光里,給兒子講述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善惡分明,充滿愛和獻身精神。王鼎鈞散文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隨手拈來一個他家鄉(xiāng)的傳說,就能平添作品的藝術魅力,這自然是得益于母親及其他長輩在他幼時所給予的這種教誨。
一個外鄉(xiāng)人要了解本地,自然要通過親歷或者讀書看報觀影視,了解本地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歷史、風土人情、人物特征,等等,這些,王鼎鈞散文用高超的文學手段,形象化地告訴了讀者,至少是1949年以前的上述內(nèi)容。但同時,外鄉(xiāng)人也會從本地的杰出兒女身上領悟本地民眾的文化修養(yǎng)、風骨才情。正因為如此,王鼎鈞本人及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典范一般地向世人展示出蘭陵的不同凡響。
①②③⑨⑩?王鼎鈞:《吾鄉(xiāng)》,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④王鼎鈞:《大氣游虹·水心》,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96~97頁。
⑤王鼎鈞:《人,不能真正逃出故鄉(xiāng)》,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⑥王鼎鈞:《腳印》,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3頁。
⑦蔡邕:《琴操·猗蘭操》。
⑧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王鼎鈞:《唯愛為大》,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43頁。
?王云芳:《鼎鼐調(diào)和的別樣滋味——論王鼎鈞散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革新》,《當代文壇》2009年第4期。
?黃萬華:《文學史上的王鼎鈞》,《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王鼎鈞:《荊石老師千古》,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王鼎鈞:《一方陽光》,見徐學編《一方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