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騰云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從舞蹈作品《水鄉(xiāng)》中剖析傣族舞蹈特色意蘊
崔騰云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民間舞別具風格的表現(xiàn)性藝術特色,不僅反映出了獨特的地理地貌,更反映出了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傣族是一個居住在云貴高原的勇敢民族,常年的熱帶雨林氣候及高原地貌造就了傣族舞蹈“三道彎”與“一順邊”的特色舞姿動,本文作者根據(jù)自己四年來舞蹈專業(yè)的嚴格學習將從傣族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體態(tài)、特色等方面簡析傣族舞的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
《水鄉(xiāng)》;三道彎;一邊順
眾所周知,傣族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常年熱帶雨林氣候,雨水充足,陽光普照,所以大家給傣族人民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水鄉(xiāng)的孩子”。著名傣族學專家黃惠教授指出:“用水來形容傣族,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彼?,是傣族人民的朋友,是傣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傣族人民心靈寄托。
居住在水鄉(xiāng)的傣族兒女們喜愛水,熱愛水,贊美水,歌頌水,他們的心靈像水一樣的明麗,清澈,單純。清晨,太陽微微發(fā)熱時,一群漂亮可愛的傣族小卜少,蹦蹦跳跳地來到水邊,拿起瓦罐,用水來洗禮自己,水邊的影子,映射出一張張年輕的小卜少,年輕、漂亮、貌美的影子。慢慢的太陽緩緩升起,她們情不自禁的跳入水中,在波清澈透明的水中,她們嬉戲,她們歡笑,她們談笑,她們秘語。用水洗去昨夜的疲倦,用水洗去心靈的灰塵,用水洗去精神的灰暗……這就是著名傣族舞蹈《水鄉(xiāng)》給大家的清晰記憶。
“三道彎”與“一順邊”的舞姿造型,是傣族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體現(xiàn),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耿馬、孟連地區(qū)的傣族人民對孔雀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彎”的體態(tài)發(fā)展,孔雀的自然形態(tài)就被認為是一個“三道彎”經典。當孔雀立于高處或棲息在樹枝上,長長的尾羽垂下來,其形態(tài)正好是“三道彎”,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結構,“三道彎”與彎曲的特點就更加鮮明。
從《水鄉(xiāng)》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來剖析,在傣族特有的S狀曲線姿態(tài)不停地變換姿態(tài),俗稱“肢體三道彎”;通過不同的動作的連續(xù)過程形成的S狀曲線動態(tài),可稱為“動律三道彎”。
傣族舞蹈中蘊含著奇特的神秘力量和厚重的民族風情,有著高內涵品質,高文化色彩,高歷史底蘊的東方標志。傣族舞蹈中從大海江海中透射出本民族強勁有力的精神境界、從花鳥魚蟲中透射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的積極品德,舞蹈充滿了寧靜祥和,充滿含蓄典雅,從曼聯(lián)樸實大方,舞蹈的表現(xiàn)動律中散發(fā)出女性的溫和美,充分展示出東方人的線條美,東方人的曲線美,東方人的外在美。
傣族民間舞蹈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情內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動作主要是以表現(xiàn)著的頭部、手部、手指部、臂部、大臂部 小臂部、肘部、肩部、腰部、胯部、膝部等每一處身體的關節(jié),骨骼盡可能的彎曲,使整個人體的線條發(fā)生扭曲,是肢體的畫面感覺比較纏繞和彎曲。肢體的形成變化莫測、婀娜多姿的S造型,不論手的撩、推、拉、撤、晃還是腳步的跳、挪、墊、跑、跐動律轉換,還是孔雀舞中的美麗漂亮造型的舒展、流動、自如美,傣族舞蹈的姿態(tài)豐富多以,表現(xiàn)個性強列鮮明。不僅會使人們感到那秀麗山河的自然律動美,還會使人們感到傣族人心靈的平和與靜謐、樸實與原始,更能使人感受到他們對美的理解和對甜蜜生活的向往。
傣族的舞蹈中,大部分時用人體動作來模仿鳥獸,比如“孔雀舞”“魚舞”“蝴蝶舞”等。傣族舞蹈中最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的是楊麗萍老師的《雀之靈》,整個舞蹈將近七分鐘,從舞蹈到開始到舞蹈結束,楊麗萍老師所表現(xiàn)得那只孔雀,基本上身的造型和狀態(tài)時是“三道彎”,也就是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發(fā)力,上體三道彎和夸張的擺動胯部幅度來展現(xiàn)出高枝欲飛的漂亮孔雀的原始的、真實的、自然的、淳樸的基本造型狀態(tài)。三道彎作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它主要展現(xiàn)出來,傣族女子如水般的柔美、細膩溫婉可人、纖細,典雅的特色而聞名。
“一順邊”的舞蹈姿態(tài)時是傣族固有的舒展的、平靜的基本舞姿動律中提煉出來的,主要呈現(xiàn)一些事物的祥和與安逸、渴望與美好的舞蹈意向,雖然傣族大多生活居住在高原、山巔,峽谷的壩上,但高原山地的地理區(qū)域與地理位置直接性的因射出勞作的人們在日常勞動、居家定所的生活中,勞動時的步態(tài)和形體動態(tài)中,多部分是“一順邊”的。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羅雄巖認為“一順邊”的美,源于高原的勞動生活,來自高原民族的審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嶇,人們往來間有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說,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區(qū)別,就在于腳掌的著力點和身體的平衡上,于是逐漸形成了“一順邊”的體態(tài)。
舞蹈作品《水鄉(xiāng)》中那女的長長地筒裙,在水邊嬉戲,筒裙時而遮住頭發(fā),時而藏在腰間,時而揮舞在手中,當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時,每表現(xiàn)一個動作,沒運動一步都要將裙子輕輕地撩起,就像平靜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樣美麗。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體形較小,嬌小玲瓏。樸實的生活習慣就是男女老少愛穿一筒裙,筒裙長度大致可以到腳裸,高部位大概在腰間,緊緊纏繞在下身。在河里洗澡時筒裙可以作為遮擋物,同時還可作為包頭的紗。
人類是萬物之靈,人與人交流流需要溝通,需要語言,需要藝術,需要肢體,探索傣族民間舞蹈《水鄉(xiāng)》,從作品中看傣族舞蹈表現(xiàn)形式,舞蹈風格特色文化,看舞蹈文化背景,掀開了傣家兒女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傣族人民心靈最樸實的內涵,反映出熱帶雨林中那番綠蔭般的涼意。
[1]高立士.傣族諺語.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
[2]郭家驥.西雙版納傣族的水文化:傳統(tǒng)與變遷.民族研究,2006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4]呂藝生、朱清淵.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于平.中國舞蹈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2.
[6]劉建.舞蹈形態(tài)學導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3.
[7]馮雙白.中國民間舞的學問.人民出版社,1989,11.
[8]田靜.中國舞蹈名作賞析1949~1999.博庫文化出版社,2002,1.
[9]馬薇,馬維麗.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發(fā)展史.
[10]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舞蹈發(fā)展史.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