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玉菁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5)
基礎訓練在揚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晁玉菁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5)
想要完美的演奏任何樂器,一定離不開基本功的訓練,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演奏者的道路,越來越寬廣。一個優(yōu)秀演奏者的每次練習,一定是在理性思考后進行的。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本文就科學練習的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進行了簡要研究。
揚琴;訓練方法;科學練習
揚琴,在很早以前被稱作“洋琴”。早在明清時期,海上運輸及交通都屬于較發(fā)達的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洋琴”由國外傳到了我國沿海地區(qū),比如如今的廣州一帶。揚琴在歐洲現(xiàn)今被稱為“德西馬琴”(Dulcimer),她是現(xiàn)今中國民族樂器中,音域較為廣泛的一件樂器,在樂隊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有樂隊“小指揮”之稱。同時,她也是非常重要的伴奏型樂器,常為二胡等樂器伴奏。現(xiàn)今的揚琴,在中國大陸的不同地區(qū)得到不同的傳承與發(fā)展,各地區(qū)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演奏風格。所以,現(xiàn)今揚琴在中國有了各地不同的藝術流派。
揚琴的演奏,主要是由手指、手腕、手臂,各個肌肉、關節(jié)組織之間的運動,要使他們巧妙的與琴竹結合。肌肉是有“記憶力”的,要使肌肉達到“記憶”的效果,那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任何演奏都缺少不了基本功的訓練,而基礎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練琴時間對技術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如果僅僅重視練習時間,也并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訓練的量以外,具有訓練的思考性也極為重要。反之,經過了思考,卻沒有練習時間作為基礎,要想達到理想中的效果也屬不易。只有將兩者結合,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科學的練習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演奏姿勢的規(guī)范、持竹的方法,擊弦的方式與位置,竹法等,都屬于基本功的范疇之內。②
演奏樂器的時候,揚琴的演奏是坐著的,她的獨特之處就在于,琴在演奏者的前方,與其他的樂器不同,所以重心的擺放與坐的位置都是有“講究”的。首先,揚琴的構造與排列是縱橫交錯的。演奏者一般坐于最左面琴碼處,左腿置于右腿之前,所以整體來說,重心多偏左。手臂、肩部、背部呈自然放松狀態(tài)。接下來,談到的是持竹的方法,基本上,在持琴竹時,手是呈半握拳狀態(tài),似有一枚雞蛋在手心中。當然,并不是刻意做出來的這么個狀態(tài),這應該是很放松、松弛的狀態(tài),在這基礎上,琴竹置于拇指、食指、中指之間,無名指自然彎曲,托住琴竹。琴竹的運動主要是依靠拇指與食指輕壓,中指托住琴竹。這里所指的“壓”不是一種要延續(xù)的狀態(tài),在琴竹的運動過程中,“壓”是需要“釋放”的,在“壓”之后,琴竹在回彈的瞬間,必須是一種立即放松的狀態(tài),并且彈琴的過程中拇指與琴竹時呈一條直線的狀態(tài),在放松的前提下,手臂下垂,兩手平伸做相對的平行運動,這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狀態(tài)是兩手要成“內八字”型。這是演奏的一個重要前提,更重要的是,在演奏過程中要保持持竹與運竹的正確。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琴竹在手心中“運動”時,盡量不要碰到拇指的肌肉部分,這樣更有益于中指演奏時所發(fā)揮的作用。
演奏者在演奏樂曲時,不同的樂曲,對音色的要求是非常多的,例如:最普遍的強弱之分等,而這些樂曲不同的“性格”,無意是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一步的要求,這就要談到擊弦的方式方法了。
擊弦是通過手指的“壓”與“放松”,及與手腕、手臂間上下運動的一個動作,字面上理解并不難,要擊出一個普通的音色也并不難??墒牵敇非杏幸髸r,往往是需要更多感性的理解與理想的練習,才能達到的。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事。擊弦的方向、琴竹擊弦時的高低與所用力度的不同都會影響到音質、音量等方面。在擊弦過程中,音色的飽滿是最重要的,擊出一個圓潤的音色是我們首先要達到的基礎要求,要做到音色的圓潤,就必須在琴竹頭接觸琴弦的瞬間,立即放松回彈。而我們的擊弦也應該是上下間的直線運動,應避免琴竹頭在這過程中做“畫圈”運動。
擊弦點也對音色的影響也不小,不同的擊弦點所彈奏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這里所指的擊弦點是指琴竹頭接觸琴弦的接觸點。基于揚琴的音區(qū)分布已經琴弦的區(qū)別,高音區(qū)的擊弦點應是距離琴碼約2.5公分處,中、低音區(qū)的擊弦點應是距離琴碼約2公分處。②這一點對于處理一首成功的樂曲,是不容忽視的。在基本功的訓練中,應該多加注意。
擊弦時,(1)琴竹下落的快慢也影響著音色。放松的前提下,當琴竹迅速下落時,通常音色是比較結實的。而當琴竹緩慢下落時,音色通常是較為柔和的。
(2)拇指的“壓”與“放松”,也影響著音色,當快速“壓與放松”時,音色也屬于結實的。比如我們在樂曲中所談到的“顆粒性”一詞。這就是短促、有力的代表。反之,當我們將擊弦速度放慢時,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色是極為柔和的。
演奏作品時,竹法的運用在現(xiàn)代音樂作品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從傳統(tǒng)的角度來說,它也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的科學合理運用,對演奏過程中的流暢性有著很直接的影響,而流暢性影響的則是演奏速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音樂作品也隨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原有的傳統(tǒng)技法不足以應對發(fā)展變化中的需求,新的技法及竹法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必須尋找出更為符合現(xiàn)代音樂作品的演奏方法。
傳統(tǒng)的竹法僅僅只有左右竹法,一竹一音,可是現(xiàn)代竹法的發(fā)展有,右右竹法等。這都是為了避免演奏過程出現(xiàn)過多交叉琴竹的情況,演奏時調整竹序,不僅方便演奏者自己,對于舞臺表演來說也是一種更為美觀的表演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基本功的訓練不僅重要,還具有多樣性,在平時練習中,我們應該多思考,和前面所說一樣,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平時就應該帶著疑問去練習。高質量的練習更是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
在練習過程中,一些演奏者通常會沒有重點的練習,每次的練習都是從頭至尾全部練習,沒有分成“板塊”的練習。雖不能說這樣的練習是錯誤的,可是對于樂曲中的難點部分,往往不能克服;而另一種演奏者則是,每次練習過程中,練習到技術難點時,立即停頓下來,反復練習,本意是解決技術難點,可是,一首樂曲并不只有技術難點,這樣的練習,最后給演奏者帶來的劣勢就是缺乏對樂曲整體的一種概念。兩者都不是科學的方法。所以,在練琴前,我們應該理性的思考,在我們平時的練習過程中,哪些技巧是我們掌握的不夠的,或是之前無法解決的,而導致這些難點的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在總結出問題的所在之后,發(fā)揮理性思維,或是放慢速度練習,亦或是竹法有誤?當思考得出結論后,找出最能解決此難點的方法是什么,再去練習,在解決完技術難點之后,從頭至尾整首練習,達到演奏時的順暢。這才叫科學的練習。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練習者必須充分了解正確的方式方法,這才具備可行性,才是最有效率的練習方法。切記不能讓我們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只知道練習,不反思、不總結、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都是不具備理性思考的練習,錯誤往往也由此不斷增多,最后變得根深蒂固,反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糾正,得不償失,所以科學理性的練習,也是練習者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
在上面所說的前提下,練琴時間的合理規(guī)劃,在每天的練習中,同樣需要科學分配。演奏者要學會分配練習曲到樂曲的難點練習再到復習舊曲目的練習時間。
基礎訓練是必須的,這之中包括:音階、輪音、琶音、分解和弦、左手獨立練習等等。這是首先必須做到的。再來就是新接觸的樂曲,這里也要注意前面提到的問題,先將難點練習了,在從頭到尾整體練習。這種貫穿的思維以及練習模式,才能使演奏者真正的熟悉樂曲,最后使自己有了對樂曲的一定感悟,演奏出自己的風格,并且當正式上臺演奏時,才能由于熟練保持足夠的客觀冷靜。最后就是對舊曲目的鞏固以及再度提高了。
扎實的基本功對于揚琴演奏者來說,是一個必備條件,是能將樂曲完滿詮釋的重要因素。在鞏固基礎的過程中,演奏者應不斷學習與總結,使自己的技藝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