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輝
英美文學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開設目的是通過文學欣賞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在經過基礎的語言學習后,文學作品的閱讀賞析是學習英語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要階段。通過閱讀分析文學作品,深化學生在基礎階段所學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增強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文學鑒賞力從而提高人文素質。它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因此,英美文學在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占重要地位。
我國傳統(tǒng)的英美文學教學的主要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教師以時間為線索,對不同時期,不同文學流派和重要作家做歷史性簡介。這種授課方式的特點是條理清晰,學生易于接受,但因為知識性強,學生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少有互動的環(huán)節(jié)。除了文學史外,學生還要學習一些經典文學作品,作為對文學史的補充。各種教材基本是 “語錄”式節(jié)選,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一部完整的小說或一個完整的劇本,這種教學法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另外,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多,作家的風格多樣,再加上課時少,其結果往往是:經過兩年的學習,學生只能記住課堂上討論過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整體印象模糊,并沒有掌握文學欣賞和文學評論的基本方法。
面臨上述問題,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英美文學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素質就變得極為必要,更是教師們努力的方向。結合文學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提出以下觀點:
由于學生在本科初級階段已學過基礎課程,因此,對于文學背景和重大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總結,并在課上讓學生敘述出來,教師不做過多陳述。對于重要的作家作品,在教師講解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布置不同的作業(yè),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查找資料,就作家、作品、讀者評論等方面做出報告,并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講解,教師做出總結和補充。對于文學欣賞和評論部分,在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和相互討論,使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在授課時采取提問,啟發(fā)和引導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講授英國維多利亞小說時,讓不同的小組對重要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做簡介,做出報告,同一組的學生有的負責查找作家生平;有的負責作品介紹和分析;有的負責展示課件。這種做法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yǎng)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教師是引導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中。
要求學生讀完整的作品。作品節(jié)選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因此,在第一節(jié)文學課上,教師把英美文學中要求學生必讀的經典作品列出書單。為督促學生閱讀這些原著,教師需要提前給出問題,作為學生閱讀時的線索。這一階段工作量較大,需要所有文學課教師的共同參與。結合授課的實際情況,定期檢查學生閱讀情況,要求學生寫閱讀心得。這可以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鑒賞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在這里所起的作用是:通過借鑒不同的文藝批評理論,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某個作家作品進行個案分析與研究,同時為學生提供新的閱讀視角,培養(yǎng)新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很多文學名著已被搬上了熒幕,對于經典作品,除了教師的分析評論之外,電影欣賞,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實質。教師在這一學習任務中引導作用,可以提前給出思考題,讓學生有重點的欣賞電影,并做文學比較的滲透和嘗試。這一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是:要與時俱進,不能僅局限于文學課的教學,要不斷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組織背誦詩歌,朗讀劇本、扮演角色等課外活動,使學生不斷了解英美文學,并加深對英美文化的認識。
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因此,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要逐步按照上述思路組織教學,使英美文學課成為一門素質培養(yǎng)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fā)現、創(chuàng)造,逐步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對教師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課程的學術性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改革的目標是憑借英美文學課得天獨厚的人文學科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平臺。